通鉴

  • 历史记忆中的秦始皇 ——《史记》《资治通鉴》秦始皇书写比较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学、文学著作,二书的秦始皇书写是我们了解、评判秦始皇的重要文本。《史记》《通鉴》的始皇书写是基于史料的历史写作,但同时也可以将其看作两司马对秦始皇的“历史记忆”。历史与记忆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希腊神话中,历史女神克丽奥是记忆女神穆涅摩西涅的女儿,隐喻了记忆是历史之母。“西方历史学自其诞生之初,就把历史学视为记忆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抵抗时间之流的磨蚀,以书写的方式帮助人们把值得记住的事情保留下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6期2024-01-22

  • 袁枢:抄到极致成一家
    抄了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内容,非但没有遭到诟病,反而还成了彪炳千秋的史学大家。袁枢,字机仲,1131 年出生于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自幼饱读诗书,尤喜读史。而在诸史之中,他用功最多的就是《资治通鉴》,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司马光的“铁粉儿”。在阅读这部以时间为编排顺序,多达 294 卷的编年体通史时,袁枢深感浩博难懂,因为其中的历史事件被时间割裂,导致“一事隔数卷,首尾难稽”,只能硬着头皮去啃。久而久之,他生发了一个想法:如果将《资治通鉴》按照事件的本末来编排

    北方人(B版) 2023年1期2023-05-30

  • 宋代史书流传的“名人效应”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编撰的,是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它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先例。毛泽东曾说:“《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我喜欢看这本书。看一遍不行,要看五遍。”  宋代史学发达,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史书流传范围广泛,这与社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史学活动密不可分。其间,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社会名流,他们在时人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47期2022-11-29

  • 通鉴释文》中的同摄重韵相混和同摄三四等韵相混
    0214)《资治通鉴释文》(下文简称《通鉴释文》)是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为《资治通鉴》作注的一部音义专书。《通鉴释文》全书共30卷,为《资治通鉴》294卷作注,所释条目全部摘自《资治通鉴》,条目共计28 078条。除去重复注音,有效注音共9 875条。虽然此书引用了《广韵》《集韵》《经典释文》《汉书注》《后汉书注》等书中的大量音切,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音切属于作者自创,对于研究宋代四川语音有重要的价值。刘纶鑫(1997)、李文泽(2000)、陆华(2004,2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2022-03-23

  • 抉擿幽隐 校计毫厘 ——论司马光的编辑风格
    001)“《资治通鉴》是一部体大思精、结构宏伟的编年体巨著。”[1]“主编司马光用十九年时间”[2],带领编修团队——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共同完成。作为多人合作的长篇巨著,主编如何汇集众多史家的意见并体现自身意志,就显得至关重要。一、问题的提出风格是个美学范畴,“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艺术特色个性的体现”,[3]又是作家风格和作品风格的总称。它并非构成作品的部件,却渗透于作品整体之中,从形式和内容体现出来。作家在创作作品时,由于生活实践、思想立场、学识素养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3-17

  • 文言文阅读之纪事本末
    文本材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全国新高考卷Ⅱ文本材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都是“纪事本末体”。高考文言文文本材料文体已经略呈变化,不再是“纪传体”,而是“纪事本末体”。这是考生复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不过有一点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是无论是选材于“二十四史”,还是选材于《宋史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都还是选取具有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正面历史杰出人物的文本,都注重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这些文段中的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事件,几乎是每一个高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3期2022-03-09

  • 《资治通鉴》书名的定名、异称及影响*
    0000)《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巨著,记述了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的历史,共294 卷,为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因其史料鸿富、编写质量精良,自其产生之时,就得到了历朝学者的重视。 一般认为,该书由神宗赐名,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义。 我们认同这一观点,然而,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详下文),很有必要加以厘清。 更为重要的是,学界很少有人注意到《资治通鉴》在定名之前,其书名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定名之后其书名对同类古书命名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于此,我们将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2年3期2022-02-18

  • 《资治通鉴证补》考*
    林生海 译《资治通鉴》是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耗时19年完成的一部前所未有的编年体通史,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三位当时最优秀的史学家及其子司马康为其助手。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记载了周(战国)、秦、汉、魏(三国)、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对史学家自不必说,这也是一部深受文学家尊崇和重视的名著。在有关《资治通鉴》的研究注释中

    国际汉学 2021年4期2021-11-25

  • 宋严陵郡庠本《通鉴纪事本末》
    浙江建德)刻本《通鉴纪事本末》,行款版式为十三行二十四至三十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版心存在三种式样,或镌刻双鱼尾,即版心中鱼尾下题“通鉴”和卷次,下鱼尾下镌叶次、本版字数及刻工姓名,傅增湘称此“款式与他书异”(《藏园群书经眼录》)或镌刻单鱼尾,叶次上不刻鱼尾或不镌鱼尾即无鱼尾。卷端题“通鉴纪事本未卷第一”。卷首有章大醇序(系抄配在书中),次淳熙元年(1174)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叙),次《通鉴纪事本末总目》,署“建安袁枢编”。卷末有淳熙二年朱熹序,次吕祖

    藏书报 2021年23期2021-05-30

  • 读史、修史与咏史:元代文人史学活动与咏史诗创作刍议
    、《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刊刻、校注、续修等史学活动,为元代文人营造了浓厚的史学关注气氛,直接促进了元代文人读“《史记》诗”、读“《资治通鉴》诗”的创作。整体上看,元代咏史诗的创作与元代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一、元代《史记》的刊刻、传播对咏史诗创作的促进元代读史书而作咏史诗中,就诗人分布而言,以读《史记》诗为最多。赵望秦先生论曰:“自东汉班固取材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作《咏史》一诗,诗人对《史记》的接受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

    社会科学家 2021年6期2021-01-29

  • 商业出版中的“仙史”:论《历代神仙通鉴》的编刻
    程瑜瑶《历代神仙通鉴》是清代康熙三十九(庚辰)年(1700)问世的一部以章回体写成的宗教读物,它将上古以至明初的仙真高道之生平行迹贯串连缀而成书,同时也收有少量佛、儒、耶、回等他教人物传记,亦名《三教同原录》。明清时期,由道教传记敷演而成的章回体小说并不少见,而对于这些所谓“仙传小说”,(1)关于“仙传小说”的概念和研究,参见白以文:《晚明仙传小说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5年。学界也已取得较多研究成果,但《历代神仙通鉴》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1-08

  • 《政治通鉴 第一卷》
    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书名就开宗明义:总结历代政治得失,为君王统治提供借鉴。用司马光自己的话来说,《资治通鉴》的宗旨,就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可见,“讲政治”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传统中国有重政治的传统,却无政治学的历史。政治学泛指关于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学问之一,也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政治学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问题、概念、方法和公理,是其他任何社会科学都无

    全国新书目 2020年9期2020-12-30

  • 也谈“扬一益二”
    马光所撰之《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通鉴》卷二五九“昭宗景福元年”条载:“先是,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5]8660此中的“时人”显然是唐时人。然考唐人现存记载,虽多用“扬益”之说,却无一直言“扬一益二”。为便于分析,现将见存的所有唐人并称“扬益”的相关记载罗列如下:武元衡,武则天曾侄孙,唐德宗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元和二年(807)正月,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后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813)还朝,重拜门下侍郎、平章事[6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2020-12-17

  • 从《通鉴》中的一个小故事看司马公写史之高妙
    我细读了司马光《通鉴》中崔浩高允的故事,就得到了这种领会。崔浩是北魏高门大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侍魏主三世,军国大计多数参与,灭赫连昌,逼柔然北徙千里,南抗刘裕北侵。太武帝拓跋焘自认“虽有征伐之志而不能自决,前后有功,皆此人所教也。”(《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但这位北魏股肱大臣最后却死得很惨,诛死灭族。灾祸是由他修国史一事而连环引发的。修国史前,崔浩自恃才能谋略很高,为魏主宠爱信任,独揽大权。他曾经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的几十名士人直接做郡守。太子拓

    师道 2020年11期2020-12-09

  • 《资治通鉴》辨误三则
    拥斋众而反《资治通鉴》卷一八六:“怀戎沙门高昙晟因县令设斋,士民大集,昙晟与僧五千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及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静宣为邪输皇后,改元法轮。”按:起义僧徒人数有误,“五千”当为“五十”之讹。《通鉴》晚出,史料多有采自《旧唐书》者。《旧唐书》卷五十五《高开道传》这样记述这次叛乱:“先是,有怀戎沙门高昙晟者,因县令设斋,士女大集,昙晟与其僧徒五十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及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静宣为耶输皇后,建元为法轮。”所载僧徒人数为“五十”人,

    华夏文化 2020年3期2020-12-02

  • 从《通鉴》中的一个小故事看司马公写史之高妙
    细读了司马光 《通鉴》中崔浩高允的故事,就得到了这种领会。崔浩是北魏高门大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侍魏主三世,军国大计多数参与,灭赫连昌,逼柔然北徙千里,南抗刘裕北侵。太武帝拓跋焘自认“虽有征伐之志而不能自决,前后有功,皆此人所教也。”(《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但这位北魏股肱大臣最后却死得很惨,诛死灭族。灾祸是由他修国史一事而连环引发的。修国史前,崔浩自恃才能谋略很高,为魏主宠爱信任,独揽大权。他曾经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的几十名士人直接做郡守。太子拓

    师道(人文) 2020年11期2020-11-26

  • 芝麻通鉴
    至数页,视之乃《通鉴》也。遂取以熟读,每为人谈。或扣其蕴,则曰:“芝麻纸上,仅此而已,余非所知也。”这段文字并不费解,娓娓叙述中寓有作者对市人的委婉嘲讽。讲《资治通鉴》的那个市人,他所掌握的知识,其实可怜得很。他只知道几张包芝麻纸上载的一些缺头少尾的故事,却自认为知识渊博,大讲特讲,结果经不住别人一问,便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也难怪,市人不过偶然捡来了一点“芝麻通鉴”,相对于《通鉴》这部充满智慧的历史长卷来说,他晓得的知识仅为小芝麻点点,恐怕连九牛一毛都算

    杂文月刊 2020年12期2020-04-01

  • 编年体史书发展历程:从记注到编年体的完美之境
    美之境 :《资治通鉴》《左传》之后,编年体史书可谓继作不断。但除两《汉纪》外,有成绩者不多。司马光为“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为足以懋稽古之德,跻无前之至治”[15]3864的需要,毅然选择沉寂已久的编年体通史之体例,在处理记事与载人的关系和追求历史之真上,不仅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也使编年体史书的编纂达到完美之境。《资治通鉴》在继承《左传》和两《汉纪》优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使记事与载人相结合,进一步解决了编年体史书记事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1-18

  • 论 梁 启 超 的 国 学 书 目
    崔述著)、《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毕沅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通志二十略》、《二十四史》、《二十二史箚记》(赵翼著)、《圣武记》(魏源著)、《国朝先正事略》(李元度著)、《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著)、《史通》(刘知几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著)。【丙】韵文书类:《诗经》、《楚辞》、《文选》、《乐府诗集》(郭茂倩编)、魏晋六朝人诗宜读以下各家: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谢康乐、鲍明远、谢玄晖,无单行集者,可用张溥《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12-21

  • 毛泽东与《资治通鉴
    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世经典。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持续了一生,他从这部史学巨著中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战争、吏治,体会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对其学术特点亦有独到见解。同时,毛泽东重视《资治通鉴》的影响与启发,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唯物史观。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持续一生1912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教育家符定一注意到了毛泽东,让他学习清代史学著作《通鉴辑览》,这让毛泽

    共产党员(辽宁) 2019年21期2019-11-19

  • 《资治通鉴》刻画人物形象的“闲笔”
    叙事史巨制《资治通鉴》,是一部为皇帝撰写的“历史案例教科书”,其语言风格具有庄重肃穆、雍容雄廓的美学特征,煌煌然有庙堂气象。尤其在描写天下大乱时代的篇章中,叙事节奏偏于紧张峻急。而就在这种紧张峻急的叙事节奏中,《通鉴》的编纂者经常插入一两段有关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描写,犹如不经意间的“闲笔”,貌似偏离叙事主线,实际上却是丰富历史画面的点睛之笔,使得主要人物不再是叙事的依附者和苍白的历史符号,他们的性情气度立刻跃然纸上。这种人物刻画的“闲笔”,让读者更加身

    新阅读 2019年2期2019-09-10

  • 再谈屈原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资治通鉴》中
    鹏历来关于《资治通鉴》为何不载屈原的意见,不外乎两种:或讥司马光疏漏,或强调《资治通鉴》有不录文人的原则。笔者认为,如果能从《资治通鉴》史料来源,及其去取原则入手,重新考察这一问题,或许能找到新的可能性答案,并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资治通鉴》打开一扇窗。对《资治通鉴》不载屈原的质疑《资治通鉴》不载屈原事迹的质疑,在这部经典著作问世后不久就出现了,而且是来自与该书颇有渊源的刘羲仲。刘羲仲字壮舆,是司马光编集《资治通鉴》三助手之一刘恕的儿子。他曾编过一部《通鉴

    领导文萃 2019年14期2019-07-13

  • 刘恕在《资治通鉴》编修团队中的角色定位
    2000)《资治通鉴》(下文简称《通鉴》)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的历史,全书共计二百九十四卷。主编司马光用了十九年时间、倾尽了晚年的全部精力编修《通鉴》,真可谓“尽于此书”。事实上,成就此书的还有三位:刘恕、刘攽、范祖禹。其中,刘恕的贡献居三人之上[1]。本文拟探讨刘恕在《资治通鉴》编修团队中的角色定位。一、科学、客观的编修理念使刘恕成为《资治通鉴》考证求实第一人在书籍尤其是丛书的编撰中,编修理念至关重要。在《资

    长治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3-21

  • 通鉴释文》音系的入声韵尾
    )一、引言《资治通鉴释文》(下文简称《通鉴释文》)是《资治通鉴》问世不久之后为其作注的音义专书,约作于1150~1160年之间,时值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作者史炤,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该书注释条目共28078条,注音在除去重复之后共计有效反切和直音9875条。《通鉴释文》音切材料丰富,是考察两宋之交汉语语音的重要文献。目前,有多位学者对《通鉴释文》的音切做了专门研究:刘纶鑫根据《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对《通鉴释文》音切辩驳的内容考察了《通鉴释文》反映的“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03-16

  • 毛泽东与《资治通鉴
    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世经典。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持续了一生,他从这部史学巨著中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战争、吏治,体会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对其学术特点亦有独到见解。同时,毛泽东重视《资治通鉴》的影响与启发,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唯物史观。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持续一生1912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教育家符定一注意到了毛泽东,让他学习清代史学著作《通鉴辑览》,这让毛泽

    共产党员·上 2019年11期2019-02-11

  • “Tasting a Hundred Herbs”
    anbian(《通鉴前编》),compiled by Jin Lvxiang (1232-1303)in the Yuan Dynasty,was a prequel to Sima Guang’s Zizhitongjian(《资治通鉴》).at first the tribesmen knew nothing about medicine,and Shennong began to taste various herbs,examining their

    Special Focus 2018年10期2018-11-24

  • 袁枢:抄到极致成一家
    抄了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内容,非但沒有遭到诟病,反而还成了彪炳千秋的史学大家。袁枢,字机仲,1131年出生于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自幼饱读诗书,尤喜读史。而在诸史之中,他用功最多的就是《资治通鉴》,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司马光的“铁粉儿”。在阅读这部以时间为编排顺序,多达294卷的编年体通史时,袁枢深感浩博难懂,因为其中的历史事件被时间割裂,导致“一事隔数卷,首尾难稽”,只能硬着头皮去啃。久而久之,他生发了一个想法:如果将《资治通鉴》按照事件的本末来编排,应该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8年5期2018-06-26

  • 浅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5000)《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一部非常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由宋代著名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历时19年编纂而成。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十六个王朝共1362年的历史。《通鉴》组织严谨、取材广博、目的明确、文笔精湛、富于启发,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史家巨著。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西)人,是北宋时期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文学上一生涉猎丰

    山西青年 2018年20期2018-01-25

  • 朝鲜世宗朝之历史教育 ——以《资治通鉴》与《资治通鉴纲目》为中心
    0)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以至东亚古代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都有深远影响。有关《资治通鉴》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早在20世纪70年代,韩国留学生权重达在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方豪教授等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资治通鉴对中韩学术之影响》的博士论文,开启了《资治通鉴》对朝鲜影响的研究。权重达:《资治通鉴对中韩学术之影响》,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79年6月。全文497页,共4

    安徽史学 2018年2期2018-01-23

  • 《资治通鉴》值得一读再读
    上海·刘江《资治通鉴》代表中国古代史学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典读物。不过,《通鉴》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它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讲述治国理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政治史典籍,其影响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史学领域。司马光生前曾多次为皇帝讲读《通鉴》;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然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今日之中国,距离司马光修《通鉴》的时代几近千载,告别

    金秋 2017年20期2018-01-22

  • 历史书读什么,如何读
    《史记》到《资治通鉴》,对于多数人而言,都是有困难的。第一是繁体字难题。古书多为繁体字印刷,现在专业人士使用的史料,多为繁体字书写。如果借助工具書,阅读的愉悦感立刻消失,让读者不得不知难而退。下决心解决文字的难题,必须具备足够的时间,这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完全不切实际。文字的拦路虎,就这样横亘在读者与古书之间,望洋兴叹是基本结局。即使没有文字障碍,阅读古代史书也不无困难。以《史记》而言,需要了解全书结构,知道各个部分之间存在彼此支援的关系,于是结合各个部分甚

    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6期2017-07-19

  • 怎样读《资治通鉴
    王树民《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403—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如《周纪》《秦纪》《汉纪》《魏纪》等。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期2017-02-18

  • 怎样读《资治通鉴
    王树民《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403—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如《周纪》《秦纪》《汉纪》《魏纪》等。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期2017-02-18

  • 通鉴纪事本末》研究
    071000《通鉴纪事本末》研究王熠纳*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体裁的史书,它实现了史书编纂体裁的创新,开创了以记一事之本末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体裁,从而出现了编年、记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使史学内容更加丰富。《通鉴纪事本末》以《资治通鉴》为蓝本,全文照抄《资治通鉴》,对内容有所增减,但题目是袁枢自己拟的。《通鉴纪事本末》全书42卷,约200多万字,全书从《三家分晋》开始到《周世宗之征淮南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2017-01-29

  • 《资治通鉴》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 ——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
    冬 刘后滨《资治通鉴》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 ——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张耐冬 刘后滨《资治通鉴》对李世民即位之初褒奖功臣时出现纷争的相关叙述,是不同于唐代实录、国史与《旧唐书》的另一种叙事,是以“资治”史观为出发点,在原有史料基础上进行的历史想象与情景建构。该案例体现了《资治通鉴》不同于此前各类编纂史料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基于这一案例,可以对《资治通鉴》叙事特点加以归纳,并提出《资治通鉴》叙事研究的基本方法。《资治通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年1期2017-01-14

  • 《中国通史》:法文版纲鉴易知录
    史,冯秉正译自《通鉴纲目》”。那么,这个《通鉴纲目》究竟是什么书呢?一般认为是朱熹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改编的那本书。但是,朱熹《通鉴纲目》叙事到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69年),而且缺少春秋以前部分。冯秉正《中国通史》则上起伏羲、黄帝,下到清代乾隆时代。作者所说的《通鉴纲目》显然不是朱熹的本子。有学者认为,该书卷8卷9讲宋、元历史,是冯秉正依据明代商辂等人编修的《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为范本编辑而成。冯秉正中文虽精,是否有能力从商辂的原著中摘编出有关内容,

    南风窗 2016年23期2016-12-05

  •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征引《孙子兵法》现象分析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征引《孙子兵法》现象分析阎盛国(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大量征引《孙子兵法》。这种特殊注解现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五种方式标注《资治通鉴》征引《孙子兵法》的情况;二是引用《孙子兵法》解释《资治通鉴》内容;三是运用《孙子兵法》点评《资治通鉴》内容;四是以《资治通鉴》中的史例验证《孙子兵法》理论的科学性。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充分吸纳了《孙子兵法》的精华,并用《资治通鉴》反证《孙

    军事历史研究 2016年4期2016-10-15

  • 阅读《资治通鉴》的策略
    立峰阅读《资治通鉴》的策略河北省石家庄市实验中学高二语文组刘立峰说到读《资治通鉴》就不由得想起网上的一篇文章,作者说他的一位老师曾经把《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这类书比做教材中的公式概念,把《资治通鉴》比作试题,只有通过不断做题才能真正理解公式概念的内涵。这个比喻可谓新奇之至。我想,假如没有对中华文化的深切了解,是不可能想到如此恰切的比喻的。对于《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文学、政治学甚至哲学史上的地位论述不可谓不多,自然不用我在此赘言,当然也不是这一篇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6年2期2016-04-14

  • 阅读《资治通鉴》的策略
    立峰说到读《资治通鉴》就不由得想起网上的一篇文章,作者说他的一位老师曾经把《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这类书比做教材中的公式概念,把《资治通鉴》比作试题,只有通过不断做题才能真正理解公式概念的内涵。这个比喻可谓新奇之至。我想,假如没有对中华文化的深切了解,是不可能想到如此恰切的比喻的。对于《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文学、政治学甚至哲学史上的地位论述不可谓不多,自然不用我在此赘言,当然也不是这一篇小文章所能够涵盖的,我这里想谈的是如何教给中学生去阅读《资治通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2期2016-03-10

  • 《论轮台诏》、《制造汉武帝》读后
    源学方法讨论了《通鉴》汉纪部分的史料问题,并且通过知人论世,分析了前人作伪重构史事的原因。辛文发表后反响颇大,多有商榷讨论者。辛德勇文章主要攻讦的是田余庆先生,故而在田余庆先生逝世后,田门弟子及私淑田门者在他们的纪念文章中对辛文也有所回应,但仅仅是断章残句,因此辛德勇才会在后来《制造汉武帝》一书的撰述缘起中说期待专文回应云云。此后有专文回应或涉及辛德勇文章者为韩树峰、王子今、李浩、杨勇、成祖明诸位先生。韩树峰从讨论巫蛊之狱的性质入手,回应了辛德勇关于巫蛊之

    华大史学研究 2016年2期2016-02-01

  • 《三国志平话》成书考述
    了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及《资治通鉴纲目》(以下简称《纲目》)的时空格局以及以蜀汉年号纪年的正统观念[1]。这一由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所倡导的尊刘贬曹倾向在宋元时代一直被讲史家与杂剧所承袭并可能被进一步强化,如南宋文人叶适曾称“(曹)操险薄,著于词章无可录”[2],连其文学都予以根本否定。本文欲先对其略本史传处详加比勘,推断其所本具体为哪些史书,再对其成书年代加以推勘,以期能还原并发现现存《平话》的成书过程及其特点。一、《平话》的题材来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4-16

  • 刘体智辟园史学思想评述 ——以《十七史说》《通鉴札记》为中心
    以《十七史说》《通鉴札记》为中心郭 硕(中山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275)《十七史说》和《通鉴札记》是刘体智辟园史学研究的两部代表性著作,也是清末民初两部继承和发展了乾嘉考史著作史学方法的史著。相对于乾嘉以来的史著,辟园史学最重要的特点是不拘泥于文献的琐碎考证而极重义理之通达,恪守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观。辟园史学方法变革的核心在着意于治乱兴衰的背后原因,较之乾嘉史学、传统史论其分析更为细致丰满。辟园史学思想中有强烈的以历史经验中获取救时良策的经世倾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4-14

  • 游子回家的故事
    关键词:读《通鉴》,慕容翰,五胡十六国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21-0018-06子弟出门远游,父母不舍,叮咛万千;友朋话别,宛如灞桥折柳,离情依依。不论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都不是慕容翰离家时的状况。慕容翰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前燕创建者慕容■的庶长子,《晋书》记载,他豪迈有气魄,机智富谋略,而且身体壮健,精于骑射,深得慕容■器重。生逢乱世,历经战阵,他率军征讨,总是克敌制胜,因此名声很高;镇守辽东时,待人和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11期2015-02-02

  • 自淑、诲人、知道而乐 ——“《资治通鉴》讲座”前言
    乐 ——“《资治通鉴》讲座”前言《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书的价值有二,一是作为史料,一是作为史著。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源、史料价值。作为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鉴赏价值。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1230—1302)曾为《通鉴》作注,他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

    月读 2014年2期2014-11-17

  • 《四库全书荟要》史部提要考订*
    非是。《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编年类)。《荟要提要》云:“《春秋》大义数十,炳若日星。”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提要、殿本《总目》与之同。“《春秋》大义数十”,浙本《总目》作“《春秋》大义数千”。按:宋金履祥《通鉴前编》卷十八、宋李明复《春秋集义》卷四十二等均作“《春秋》大义数十”,浙本《总目》或因“十”、“千”形近而误。《皇朝礼器图式》(法制类)。《荟要提要》、文溯阁、文津阁提要作“十八卷”,文渊阁提要、《总目》、《简明目录》均为“二十八卷”。按:《钦定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10期2014-11-13

  • 铁琴铜剑楼藏元刊本《资治通鉴》题跋考论
    楼藏元刊本《资治通鉴》近10万字长跋为例,揭示明末清初苏州地区文、严两家以严虞惇为代表的士人之阅读轨迹、遗闻轶事,以裨知人论世之资,籍此进一步管窥清代藏书题跋蕴含的丰富文献、史料、文化价值。关键词铁琴铜剑楼元本《通鉴》藏书题跋分类号G256.4题跋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题跋”条云:“按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7期2014-09-19

  • 通鉴释文》所见宋代四川方音韵母特点
    音释文献,《资治通鉴释文》(下简称《通鉴释文》)受到的关注却不够,其中有大量可能反映方音的音注有待于我们钩沉和研究。李文泽(2000)、刘伦鑫(1997)、陆华(2004a、2004b、2004c、2008)三位学者曾经对《通鉴释文》所反映的部分语音特点做了考察,但仍有许多方音特点尚未被揭示,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通鉴释文》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为《资治通鉴》作注的音义专书。作者史炤,字子熙,又字见可,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曾官宣义郎,监成都府粮料院

    语言研究 2014年2期2014-07-10

  • 《资治通鉴》令毛泽东着迷
    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读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泽东读书的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让孟锦云终生难忘。毛泽东还劝孟锦云读一读《资治通鉴》,并且送给她一本介绍《资治通

    领导文萃 2014年5期2014-03-18

  • 通鉴释文辩误》版本考
    ,功课之余攻读《通鉴》。其父有感于《通鉴》各家注本乖谬甚多,有期托勘误《通鉴》之嘱。胡三省十五岁时,父死,家境艰难,然为学益加勤奋。宝祐四年(1256),胡三省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同登进士第,授吉州泰和尉,为侍奉老母而未赴任。后改任庆元府慈溪尉。得罪庆元知府厉文翁,被弹劾罢官。不久,以“文学行谊”被荐,授杨州江都丞。咸淳三年(1267),应江淮制置使李庭芝之聘,任寿春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经考举及格,改奉议郎,知江陵县。咸淳六年(1270),因母去世

    黑龙江史志 2013年5期2013-08-15

  • 陈寅恪先生与《资治通鉴
    寅恪先生与《资治通鉴》孙庆艳(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陈寅恪先生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国学大师,其学识为世人所敬仰。陈先生推崇《资治通鉴》,表现在取材上用《资治通鉴》条目,治学方法上用长编考异之法。陈寅恪;《资治通鉴》;长编考异之法王永兴先生在《种花留与后来人》中写道:“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两《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等多种史籍文献……先生特别重视《通鉴》,首先听读。我一字一句地读,先生听着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5期2013-04-07

  •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述评
    001)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述评张保见(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王应麟著述丰富,《通鉴地理通释》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学成果;该书是第一部《通鉴》地理学研究专著,在疆域沿革和历史军事地理学方面成就显著,其撰著体例及考察史地之法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在辑佚、校勘等方面亦相当有价值;该书也存在阅读和使用难度大、引用史料不够严谨、考史有误、重复及错、讹、衍、脱等问题。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价值;缺陷《通鉴地理通释》,今本十四卷,南宋王应麟

    唐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8-15

  • 留得夕阳情似火,敢为志苑再添砖——访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柳成栋
    就是编纂《黑龙江通鉴》(以下简称《通鉴》)。《通鉴》编纂工作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达给各省(市)、自治区的工作任务,省志办把它纳入了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当中,并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己除完成所分担的撰稿任务以外,领导还把《通鉴》的统稿、编校任务交给了自己。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也是馀热发光,继续为地方志事业作贡献的好机会。△长兴:《通鉴》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它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具体地说,他有什么样的特点,规模如何?△成栋:《通鉴》是一部编年体、条目体、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0期2012-08-15

  • 《中华通鉴·河南卷》出版
    担任总纂的《中华通鉴·河南卷》一书,近期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付梓,与读者见面。该书是由全国地方史志办公室规划的大型套书《中华通鉴》的一种,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人员和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一些编辑共同协作完成。全书凡200余万字,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体例,记述了今河南境内从原始社会到公元21世纪初发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是一部大型的编年体地方通史著作。它既能使读者了解数千年来河南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厚重的中原文化和

    中州学刊 2009年1期2009-02-20

  • 《资治通鉴》为何不载文人墨客
    刘义光《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记载了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共1363年的历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在这部皇皇巨著中,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以加强统治,但却鲜载文人墨客。这是为何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司马光以宰相的胸怀编辑《资治通鉴》,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历史事件,其用意在资治,于事功有益为第一,闲雅文艺就算有心,怕也无力企及

    百家讲坛 2009年19期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