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词

  • 合体字与复合词中联结编码和项目编码的关系*
    与复合词组(包含成词条件与不成词条件)各使用240个。在合体字组学习阶段, 240个汉字两两配对形成60对成字字对(如“米且”)和60对不成字字对(如“本大”)。联结再认测验阶段包含4种刺激: (1) 60对成字字对中的30对以完全不变的方式在测验阶段呈现, 为30对成字相同字对; (2)剩下的30对成字字对, 每两对字对中各选一个字组成30对成字重组字对; (3) 60对不成字字对中选出30对, 同样以不变的方式在测验阶段呈现, 为30对不成字相同字对;

    心理学报 2023年4期2023-04-10

  • 《通用规范汉字表》不成词语素字统计与思考 ——兼谈汉字三记说和汉字的性质
    条目在现代汉语中成词的标注词类,不成词的语素和非语素字不做标注。”[1]凡例5由此可知,汉字有“成词的”“不成词的语素”和“非语素字”之分。笔者在《〈通用规范汉字表〉非语素字统计与思考》[2]一文中,已经对《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非语素字进行了一次统计,本文接着对《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不成词语素字进行统计,进而得出《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可以“成词的”字的数量,最后对汉字的性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不成词语素字和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字跟不成词语素是两个既有联系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9-19

  • 同源关系语素的成词及演变研究* ——以“秉”“柄”“把”为例
    自“秉”,均不见成词甚至连言。“把”“柄”有两种组合方式:“把柄”是由支配式词组词汇化而来;“柄把”为并列式但结构松散,虽然结构和意义确定,但是用例极少未必确言成词。具有同源关系的单音词在意义上具有密切的关联,都具有“义通”的关系。王宁、黄易青(2002:90):“传统词源学确定同源关系的操作策略叫做‘音近义通’,没有‘义通’不可能同源。”有些同源的单音词无法组合成复合词,有些却可连用、组合成复合词。“义通”不同于“义同”,王云路、王诚(2014:198)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1期2022-04-27

  • “紧跟着”的词汇化及相关动因与机制研究
    ”与“紧跟着”的成词过程,仅在表述“‘着’还可以出现在一些三音节副词中”时列出了它们,同时也简单地举出一些实际语料,李宗江(2011)[3]将二者收为“语篇关联语”,在这一分类中收录的词语是所有具有语篇关联功能的词语,对它们的词性没有做出具体的判断。因此“紧接着”和“紧跟着”的成词与演变尚有一定研究空间,本文即以其中语料相对更为丰富的“紧跟着”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词汇化过程及演变的动因和机制。一、“紧”和“跟”的词义演变唐朝以前“紧”的词义已经发展得比较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4-12

  • 试论“东西”成词及意义演变
    论述了“东西”的成词;自从“东西”组成词使用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词义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由最初的表示方位到后来慢慢发展成泛指各种抽象或具体的事物,再到后来的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欢的感情)。关键词:“东西”;成词;意义演变]“东西”一词是现在汉语常用词之一。“东”“西”原本是两个单独的名词,主要是用来表示“东方”和“西方”。后来,“东”“西”两个词合在一起,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变迁,“东西”一词又衍生出了其他的意义。但“东西”到底是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1期2021-06-28

  • 制约“X单+于”词汇化的公众词感及相关因素
    单+P”具有融合成词的倾向,然而在具体演化后果上却形成参差:1)多词性动词(point out,think about);2)组构谓词(lose sight of);3)复杂介词(onto);4)关联词(due to,regardless of)等。类似现象在汉语中也存在,现代汉语里面就有不少含有单音介词的双音节、三音节词。在参与成词的单音介词群体中,“于”是最典型的个案,部分“X单+于”(如“过于、关于、有利于、不至于”等)已成为常用词。这些词如何形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5-24

  • “只不过”的词类划分及成词解释
    已由跨层结构演变成词,且进一步变为副连兼类词。本文以“只不过”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事实语例,对“只不过”的成词现象进行分析。一、“只不过”成词问题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与依据,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作过论述。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认为,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依据。[2]6-7徐阳春、刘小川版《现代汉语》认为,词的语法分类(“词类”)的着眼点是词的外部,一般根据它在句法结构中占据特定位置的能力(分布功能)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01-14

  • “畏爱”成词考 ——兼论辞书编撰中的疏失
    先考察“畏爱”的成词过程,并探讨其词义演变情况。另《中文大辞典》收有“偎爱”一词,与“畏爱”亦有关联,笔者将在下文一并讨论。一、“畏爱”的成词双音词“畏爱”是由短语“畏爱”演变而来,短语“畏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形合短语到意合短语演变的过程。(1)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左传·襄·三十一年》)(2)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礼记·曲礼上》)“畏而爱”是一个形合短语,“而”有表承接的作用,动词“畏”“爱”有时间先后的差别。《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2021-01-07

  • 《朝鲜后期汉语会话书辞典》词类标注研究
    我们则把它归为不成词语素或词组。值得注意的是,《辞典》中的有些词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6、7版中没有,以“数量词”为例,在《现汉》中未作为一个词类引入,而是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八成bā chéng①数量词。十分之八:~新任务完成~了啦。(八成儿)[副]多半;大概:看样子八成儿他补来了。(《现汉》第7版)郭锐(2002)认为作为词的数量词有三种类型:第一,“数+量”凝固成单词,如:千金、百年;第二,“数+量”语音合并成合音词,如:俩、仨;第三,具有数量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1-09

  • 归来是诗,离去成词
    “归来是诗,离去成词,且笑风尘不敢造次。”我偶然瞥过,一下喜欢上这句话,不仅因为它的美,还因为它所包含的文学气息。回看我走过的路,归来离去风雨参差,穿插着一段段文字插曲。父亲读大学时买了许多书,泛黄的书页氤氲着墨香和岁月的气息,为年幼的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的大门。二年级时,我开始阅读简版的四大名著,翻读了几十遍。我特别钟爱《三国演义》,至今亦然。其中,我最敬佩诸葛亮。即使小说有虚构的部分,但也无法撼摇诸葛亮在我心中的地位,也许这是一种精神寄托。因为经常阅读

    莫愁·小作家 2020年8期2020-08-21

  • “得了”“了得”的词汇化及语义演变
    时仪对“了得”的成词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认为“了”经历了从“完成,终结”到“领悟、明白”再到“胜任、能应付”的引申,“得”既可作助词又可作动词,表示“获得,获取”之后引申出“完成”,“领悟、知晓”义。“了”与“得”同义并列复合为“领悟、明白”之义,再引申出“备办、办理”,又引申出“完成”义,还可引申出“了不起、能干”。表情况严重的“了得”由动补结构词组凝固成词[1]。徐文认为,先是“了”与“得”词义分别经历线性引申,然后“了得”同义复合后又经历了类似的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7-06

  • 介宾式双音词“自古”的历时演变
    形式,也可能凝固成词。现代汉语中由介宾短语发展而来的词有很多,大多前人都有研究,但是时间副词“自古”至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文章立足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虽然前人没有对“自古”做系统研究,但是对于它的组成部分“自”的研究有很多,例如马贝加(1996)[3]和刘平(2006)[4]谈到了介词“自”的语法化过程;王鸿宾(2007)[5]提到“自”是汉语书面语中最早表示起始的介词之一,在春秋已经形成;还有形相文(2013)[6]、伍海燕(2015)[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3-04

  • 基于回溯法的中文分词技术
    E。S表示字单独成词;B:表示词的第一个字;M:表示词的中间位置的字;E:表示词的位置位于词尾。例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 B 汉 E 船 B 舶 E 职 B 业 E 技 B 术 E 学 B 院 E 。 S6-tag:即对文本中词语进行S,B,M1,M2,M3,E标注。S:表示文本中的字单独成词;B:表示文本中的字所在词语中的首位;M1:标识词组首个字符;M2:标识词组第二个字符;M3:标志文本中词语的中间位置;E:标志文本词尾。由于在中文词典中,词语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9年21期2020-01-16

  • “而今”成词过程探究
    究关注“而今”的成词过程。文章通过梳理“而今”词汇化的具体过程,探究其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中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一、“而今”词汇化“而”与“今”在上古时期独立成词。“而”本义指人的颊毛,后被假借为连词,表顺承、转折、修饰、比较及并列等语义关系,常被用于两个谓词性词语中间或连接复句中的两个分句。“今”本义指这时,作为时间名词常被用于谓词性词语或复句中后一个谓词性分句前,充当时间状语。两者在线性结构上常相邻,高频共现且反复连用,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的推动下,逐渐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16

  • 现代汉语ABB式状态词说略
    区别词、副词和不成词语素六种成分构成。其中,形容词A占比最大,达64.71%;形容词A所构成ABB式状态词的数量也最多,占ABB式状态词总量的68.27%。1.形容词能够进入ABB式状态词A位置的形容词共有66个,占处于A位置成分总数的64.71%;由形容词构成的ABB式状态词共有142个,占ABB式状态词总量的68.27%。这些形容词分别为①括号内数字为构词词语数量。下同。:白(5) 乌(2) 红(3) 黄(2) 灰(3) 蓝(2) 绿(5) 黑(12)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06

  • 大丰本场方言中“呃”的语法功能
    要表现为“呃”的成词功能;“呃”作动态助词、结构助词、数量词和语气词;“呃”表示事物的移动方向及事物存在的处所。关键词:本场方言 “呃” 语法功能一.前言大丰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南部,当地方言本场话属江淮官话泰如片。在本场方言中,“呃[?藜?揲]”字的使用非常频繁,语法功能也相当之多。除可以作为语素成词之外,还有担任动态助词、结构助词、数量词和语气词的功能,并可表示事物的移動方向及事物存在的处所。二.“呃”的语法功能(一)“呃”的成词功能在本场方言的词汇系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0期2019-11-07

  • 流行语“貌似”的前世今生
    短语,而主谓短语成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貌似”的成词过程及机制缺乏研究。另外,“貌似”的传信义从古至今也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该词的语用环境得到扩展。本文首先从历时角度梳理“貌似”的成词过程,进而探讨“貌似”一词传信义的变化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流行原因。本文的语料来源为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以及《史记》。一.动词“貌似”的产生《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将“貌似”视为一个双音合成词,并标注为动词。然而,由于“貌”“似”的语义都很实在,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貌似

    文学教育 2018年32期2018-11-01

  • “个中”的词汇化及成因分析
    方面。了解词汇的成词过程对语言的微观研究和正确使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个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名词,它是如何完成词汇化的?什么原因导致了“个中”的词汇化?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尚未有人深入研究,笔者主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出详细的研究和说明。一、“个”的词性考释从“个”字文字的考释角度来看,“箇”和“個”都是“个”的繁体形式。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个”的使用频率要高于“箇”和“個”。在北大CCL语料库中统计可得,从西周到唐五代,“个”出现了838次,“個”出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6-23

  • 面向中文社交媒体语料的无监督新词识别研究
    向量和词向量构建成词概率较低的弱成词词串集合,利用该集合对候选新词从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过滤,以提高新词识别效果。此外,本文还重现了目前新词识别效果较好的Overlap Variety方法作为本文的对比实验。2 新词定义及其分析2.1 新词定义新词,又称未登录词,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文献[19]将新词定义为没有在词典中出现的词;文献[20]则认为,新词是指随时代发展新出现的词或旧词新用的词。本文所识别的新词与传统定义的新词不同,不是单纯指分词系统

    中文信息学报 2018年3期2018-05-04

  • 副词“从此”的产生及发展
    (一)“从此”的成词。参照上文“从”“此”的功能及演变历程,我们认为介引时间的介词“从”和指代时间的指代词“此”的长期连用导致了副词“从此”的产生。董秀芳在论及汉语双音节词的主要衍生方式时指出“双音词主要有三个来源,从短语变来是双音词最主要的来源。”[12](P40)“从此”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仅有一例:16.古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薾为声乐,不顾其民,是以身为刑僇,国为戾虚者,皆从此道也。(《墨子》卷十二)此例中“从此”并未成词,“从”为动词,意为采取、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6期2018-04-03

  • “私自”和“暗自”的语义演变
    自”和“暗自”的成词过程(一)“私自”的成词过程“私自”的主要意义来自于“私”。“私”作情态、方式副词在先秦就已经开始使用,意思是“私自、私下里”。例如:(1)明君之于内也,娱其色而不行其谒,不使私请。(《韩非子·八奸》)(2)聘,问也;享,献也;私觌,私见也。(《荀子·大略》)例(1)中,“私请”是“私下里请”的意思;例(2)中,“私见”是“私下里见”的意思。“私自”也见于早期文献,但此时“自”具有实在的意义,是人称代词,“私自”还不是一个词。例如:(3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2-22

  • 汉语附缀法构词的类推失效 ——以“*左头、*右头”为例
    ”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就是用的附缀法。附缀法是一种可以类推的方法,孙艳[1]、朱彦[2]对此有所论述。本文关注附缀法构词的类推失效问题,并尝试以“*左头、*右头”为例进行探究。《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列举的方位词第(2)类是这样的:“上(下,前,后,里,外,左,右,东,南,西,北)+边(面、头)除×左头、×右头”。[3](P13-14)也就是说,现代汉语的自由语素“东、南、西、北、上、下、前、后、里、外、左、右”等可以后加“-边”、“-面”、“-头”等类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2-11

  • 时间副词“曾经”的成词探究
    抽象化,从而凝固成词,并虚化为时间副词。”[7]冯丽娜指出:“副词‘曾经’的虚化是‘经’句法位置改变,使‘曾经’在状语位置固定下来,并经过重新分析的结果。”[8]这种建立在重新分析基础上对时间副词“曾经”的界定主要侧重在“曾经V(P)”的结构上,忽略了时间副词“曾经”的其他结构形式。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时间副词“曾经”的成词标准及过程做进一步探究。一、时间副词“曾经”的成词标准“曾”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副词。早在先秦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2018-02-09

  • 副词“无端”的词汇化及其生成机制
    词“无端”的主要成词来源。(1)始乎无端,卒乎无穷;始乎无端,道也,卒乎无穷,德也。(《管子·幼官》)(2)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楚辞·九辩》)例句(1)中的“无端”为没有终点,没有尽头之意。“始乎无端,卒乎无穷”的意思是“开始没有尽头,结束也没有穷尽”。此处两个词组“无端”和“无穷”对应,都表示没有尽头没有穷尽。例句(2)中的“无端”则是“没有缘由”的意思。“蹇充倔而无端兮”的意思是“没有缘由,突然内心充斥着委屈”。在汉代,“无端”主要以“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2018-01-29

  • 副词“无怪”的词汇化
    释因,未提到它的成词。因此,文章尝试从历史来探讨它的成词过程及其原因。一、“无怪”的词汇化过程《说文·心部》:“怪,异也,从心,圣声,古坏切。”桂馥《义证》:“凡奇异非常皆曰怪。”本义为形容词,奇怪,奇异。又可以作为名词,义为奇异的事物。《说文·部》:“无,亡也,从亡,无声。”本义为动词,没有。从它的成词过程来看,“无怪”里的“无”不是用的本义,而是它作为否定副词的意义“不”。“无怪”作为“不奇怪”这个意思,首次连用是在东汉时期,是一个由否定副词“无”和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8期2018-01-28

  • “凑合”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音词“凑合”最早成词于唐代,起初是“事物之间相拼凑”的含义。宋代以后,“凑合”的词义经过合并和抽象的历程,最终形成了它在现代汉语中的若干义位。“凑合”词义的变化,和语言内部因素,客观世界因素及主观世界因素分不开。此外,论文还对《汉语大词典》中“凑合”的义项进行了补充。关键词:凑合;成词;词义;演变《现代汉语》(第6版)中“凑合”有三个义项,分别为聚集,拼凑和将就;它的成词以及词义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向熹先生在《简明汉语史》中说:“现代汉语是古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2018-01-03

  • 《贤愚经》校勘一则
    显示,上古无二字成词的用例。但在中土传世文献中有4条用例,其中南北朝2例:(1)“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六臣注文选》第9)(2)“勉仰高而蹈景,尽忠恕而与人。”(《文选》卷9)这里的“勉仰”言勉力仰止也,表推崇仰慕之义。隋、唐和五代无用例。上述例句,我们可知宋已出现了“勉仰”二字拆用分别成词的用例,且拆分率达87.5%。其中,“勉”与“自”组成“自勉”,即自己勉励自己,上古已有此用例,如“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庄子·天运》)“勉”与“黾

    名作欣赏 2017年29期2017-12-22

  • “凑合”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拼凑和将就;它的成词以及词义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向熹先生在《简明汉语史》中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的结果,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必须建立在汉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1]。因此,我们不妨从历时角度对“凑合”的成词及词义演变进行考察。1 “凑合”成词的动因我们发现“凑合”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比如“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凑合而用之”(《封氏闻见记》),是将各类韵合并起来使用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词语内部语素义互相影响的角度来看“凑合

    小说月刊 2017年21期2017-12-06

  • 先秦形容词性反义并列词语成词规律考
    ;反义并列词语;成词摘要:根据成词标准,先秦时期成词的形容词性反义并列词语有四个:长短、大小、高下、轻重。对先秦20部口语性强、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当时语言面貌的文献中这四个词语的出现情况加以考证,可以发现,这四个反义并列词语都是成词之后表示度量之义的反义并列词语。其能够成词,原因有二:一是在上下文中出现的位置上与“度”“量”等词或表示程度、数量的词语搭配时,容易成词;二是未成词的意义消失了其作为形容词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而只保留所形容的事物,变成表示度量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12-02

  • 再论“睡觉”成词的时代
    “睡觉”。而且它成词的时代也一直是学界争论已久的话题。本文整理并分析了各家的主要观点,再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关键词:睡觉;成词;时代《现代汉语词典》将“睡觉”一词收录并释义为“进入睡眠状态”。同时它也是一个动宾式离合词,“睡了一觉”、“睡个好觉”等分离式用法普遍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其实该词古已有之,古代“睡”和“觉”通常连用,释为“睡醒”。古今对比发现“睡觉”一词中的“觉”字已虚化,不含其本义——“醒”。那么“睡觉”成词是始于何时呢?至今学

    东方教育 2017年14期2017-09-25

  • “通透”一词的历史演变及其词汇化过程
    文献中,晚唐趋向成词,宋使用的频率加大,宋以后得到了发展。从短语的粘合到词汇化的过程中有语音、语义上的契机。运用词汇化的理论,历时性考察和梳理“通透”一词的历史演变及词汇化的过程。通;透;通透;词汇化1 “通”与“透”结合的契机据文献记载的资料来看,“通”比“透”更为常用。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说的,其所收之字皆来自先秦经文的常用字,而许慎的《说文解字》收“通”而没有收“透”,大概就是因为“透”在经文中不常用。“透”是由唐代徐铉在校定《说文解字》时新附的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0

  • “企业”的成词及词义内涵考释
    关联,为两字连用成词提供了基础。“企业”成词于1896年,最早见于《和英大词典》,其词义经历了从“事业开始”义到“期盼事业”义,再到“经济活动的部门”义的发展演变。关键词:企业 成词 词义 西学东渐“企业”是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产生的新词,指“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如工厂、矿山、铁路、贸易公司等。主要用于经济领域,还有国有企业、私有企业等多种变化形式。”①“企业”一词并不是凭空臆撰的,而是在西学思想影响下由“企”和“业”组合形成

    现代语文 2016年9期2016-11-14

  • “感冒”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是汉语常用词,成词于近代汉语时期,它的成词及演变的过程较为复杂。“感冒”由“感”和“冒”两个同义动词连用表示“感受、遭受”的意思。后来“感冒”进一步引申为感染义。由于“感冒”常与“风寒”连用,“感冒”发生词义衍生,带有“风寒”之义。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感冒风寒”省略宾语,形成了“感冒”的生理义,指因受寒凉气候影响而产生的身体不适。【关键词】感冒 成词 词义演变研究常用词对于探究汉语词汇发展面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根据词频1还是根据李宗江先生对常用

    俪人·教师版 2016年9期2016-10-21

  • 明清俗语辞书对词语形成途径的探索
    有古语缩略、化典成词、词汇化、析音成词、合音成词、合字成词和相因成词等。虽然诸辞书的编纂者已有了明确的词语历时演变观念,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词汇研究理论。明清俗语辞书;词语溯源;词语形成自汉代服虔《通俗文》以来,汉语俗语辞书渐多,降至明清,编纂俗语辞书已蔚然成风。长泽规矩也集辑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此书最初由日本汲古书院于1974年分为五辑影印出版,国内则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影印出版)共收录明清至民国俗语辞书20种,据辞书内容和释义方式可分为四类:求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9-21

  • 成词过程看“巴不得”与“恨不得”的区别
    李伟大从成词过程看“巴不得”与“恨不得”的区别李伟大“巴不得”与“恨不得”语义相近,但用法殊异,盖因二者成词过程不同。“巴不得”是“巴得”的否定形式,“恨不得”是“恨|不得+VP”重新分析的结果。“巴”既有“盼望”义,又有“营求”义,“巴不得”可以分为两类:“巴不得1”偏重“迫切盼望”,“巴不得2”偏重“求之不得”。“巴不得”和“恨不得”只有在某些语境下才可以互换,考察成词过程可以对相关问题作出统一解释。巴不得;巴;恨不得;词汇化“巴不得”与“恨不得”的区

    华夏文化论坛 2016年2期2016-07-10

  • 先秦反义并列词语成词误判探讨
    先秦反义并列词语成词误判探讨赵明秀(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摘 要:虽成词标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宽标准还是严标准,都应有成词的底线,否则将会出现成词误判。尤其是在复音化初始阶段的先秦时期,在判断是否成词时更应谨慎。以反义并列词语的成词问题为例,杨吉春、伍宗文等人曾列举并研究先秦成词的反义并列词语。但经考证,杨书等所列举的在先秦成词的反义并列词语,实际并未成词。四种原因导致了误判:一、未知组成反义并列词语的单个语素的意义在先秦时期的引申义相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29

  • “企业”的成词及词义内涵考释
    王丹彤“企业”的成词及词义内涵考释□王丹彤汉语中的“企业”一词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领域,本文通过对“企”和“业”的字义分析,发现两者字义间存在关联,为两字连用成词提供了基础。“企业”成词于1896年,最早见于《和英大词典》,其词义经历了从“事业开始”义到“期盼事业”义,再到“经济活动的部门”义的发展演变。企业 成词 词义 西学东渐“企业”是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产生的新词,指“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如工厂、矿山、铁路、贸易公司等。主

    现代语文 2016年27期2016-03-03

  • 现代汉语中“男佣”不成词的原因
    内。和“女佣”都成词,而意义基本相同的“男佣”却不能说②在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在“仆”的条目下有“男仆”和“女仆”等词,但在“佣”的条目下只有“女佣”,没有“男佣”。,张认为这个现象在认知上无法解释其成因。笔者在查找和筛选CCL语料库里语料数量的过程中,证实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具体的语料数量如表1所示。表1 现代汉语语料数量通过相关文献的考证,现代汉语中前加性别语素“女”的数量要大于前加性别语素“男”的数量。究其原因,一是可以看作一种修辞手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7期2015-12-05

  • 山西榆社方言重叠式形容词考察
    形容词,都能独立成词,榆社单音节形容词大多数能够重叠,例如:单音节形容词重叠“AA”后必须加后缀“的”,二者是黏着的,如果去掉“的”,有的“AA”词性会变为名词(大部分“AA 的”没有相应的名词“AA”式),本文将穷尽性地列出此种现象,试作一比较:a.词性为形容词的词b.词性为名词的词可见,“AA”后的“的”是黏着的,按照刘丹青的说法,“AA”与“的”是一次生成的,属于综合重叠(重叠与附加手段的综合)。[2]2)AA 家该重叠式在榆社方言中比较少见,适用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8-23

  •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入”字条词意识得失及公众词感研究
    词典把义项①处理成词是不正确的。词典把义项②划分成了动词,但是在举例上,同样没有体现出它作为词的性质。“入学”、“入团”、“入伍”是词而不是词组,其中“入伍”、“入学”本身就作为词条收录在词典中,词典的举例不能说明义项②是词,但是下面例子说明了义项②似乎是动词:(10)1913年春天,周恩来身穿一件褪色的蓝布长衫,来到天津,入南开学校读书。(11)6岁时朱德入私塾,20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12)邓演达(1895-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7期2014-08-22

  • “过于”和“终于”的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
    演变过程如何?其成词现象发生的具体历史时期?(2)成词的动因和机制是什么?(3)已有的词汇化及相关理论能否规整性解释其演变的过程?一、 “过于”的历史考察“过于”在现代汉语中是副词,表示程度或数量上的过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但在先秦时期“过于”是一个跨层的非短语结构,由两个非线性成分实义动词“过”和介词“于”组配而成。其间,“过于”的性质、功能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一) 先秦时期“过于”的性质和功能“过”和“于”在先秦时期粘合式共现的频率较低,

    华中学术 2014年1期2014-08-09

  • 汉语中新词识别方法研究
    式,利用改进位置成词概率和首尾单字成词概率加权,通过统计量对新词进行识别。本研究是以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新词。首先采用基于PAT-Array的候选重复串抽取方法,获取含有新词的候选串,然后依据新词内部模式特点训练的垃圾词典进行垃圾串过滤,此外,利用改进互信息与独立成词概率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多字词新词。本研究方法综合考虑了字符串的外部统计特征和内部的模式特征,使新词识别效果更佳。2 理论背景知识2.1 PAT-ArrayPAT-Array是1993年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14年2期2014-07-09

  • 《北齐书》“带领”的成词与非成词研究
    是同义连用,最后成词与非成词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呢?在“带领”成词化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将兼任、摄这样的意思包罗其中呢?为方便解释,暂将词组标为“带领1”,词标为“带领2”,同理,带1,带2;领1,领2。下面来讨论二者的成词化的问题。第一,“带领2”为什么会成词?1.语言发展内部规律的发展“从有文字材料可供考察的汉语词汇史上看,单音节词的复音化,就是词汇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是词汇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引自刘川民《汉语复音词成因刍议》)其一,明确表义的需要。我

    文教资料 2012年34期2012-08-15

  • 从《醒世姻缘传》看“家去”如何成词
    》看“家去”如何成词魏金光(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家去”作为一个高频口语词,它出现的地域范围极广,其成词的时间和原因值得探析。“家去”一词概括了一种具体的位移事件,作为句法结构词汇化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特殊的成词原因和过程。家去;词汇化;口语词“家去”(意思是“回家”)是今华北官话、东北官话以及江淮官话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口语词。本文主要利用《醒世姻缘传》的材料探讨其成词途径。一、以往关于“家去”成词的说解关于“家去”的成词,有两篇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2010-08-15

  • 《诗经》联合式复合动词性结构成词情况考察
    复合动词性结构的成词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初步探讨了其内部组成成分的语音和意义关系与这种结构成词的关系。通过各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诗经》中的双音节联合式复合动词性结构的成词率很高;而其成词结构中一半以上是由两个语音有关系的音节组合而成,两个音节之间的意义联系也较紧密。“意义相近,但其中一个动词比另一个动词更具体或更具有描摹性”的两个单音节动词组合而成的双音节联合式复合动词性结构最易成词。由此可见,《诗经》中双音节复合动词性结构中两个音节的语音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2009-05-13

  •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Starter Units 1~3单元要点检测题
    两个字母可以单独成词。 A. a; w B. I; a C. I; u( )33. 字母Mm是字母表中第_______ 个字母。 A. 13 B. 14 C. 15( )34. 元音字母共有5个,它们是______。 A. a, e, i, o, y B. a, e, i, o, u C. a, e, i, u, w( )35. 下列字母需要三笔完成的一组是______。 A.AEFH B. KFUW C. FHNW( )36. 下列字母中

    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 2008年9期2008-12-18

  • 别出心裁的嵌字联
    下联的第二字嵌字成词的叫燕领格;上下联第三字嵌字的叫鸢肩格。如秋瑾墓旁的一副挽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此联一气呵成,笔力不凡。郭沫若1940年在成都写给侄媳魏蓉芳一副嵌字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该联好象信手拈来,流利顺口且有韵味。在联中第四字嵌字成词的叫蜂腰格;在第五字嵌字成词的叫鹤尾格。如1935年贺龙的秘书蹇先任曾经改题过一副土地庙的对联:土豪劣绅土崩瓦解地痞流氓地磨草光该联第一、五字分别嵌进土地二字,可称是鹤顶格与鹤尾格兼而有之的佳联。嵌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3期1986-11-01

  • “语素”小议
    们可以独立拿来组成词组或造句。如“人民”可以与“政府”组合成“人民政府”这个词组,又可以进而造出句子“人民政府爱人民”。“劳动”、“人民”、“语言”等都是词,但它们却都能分析成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如“劳”、“动”、“人”、“民”、“语”、“言”等。这些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就是语素。至于“玻璃”一词,如果分析成“玻”和“璃”,则两者都只有语音而无语义,因此,它们只是字,而不是语素。它们不能和任何语素组合成词。只有当“玻璃”一词和“板”或“杯”组合成“玻璃板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11期198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