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

  • 李敬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举行。王学典、李敬泽、余治平、杨朝明、陈晓霞等五位大咖学者齐聚尼山讲堂,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开深度对话。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他认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儒学精神中对人生理想非常凝练而美好的表达。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特性,发掘古典文化中包含的现代化观点,去体验经典中所包含的现代性力量,并努

    山东画报 2023年9期2023-11-21

  • 《上河记》:无限眉眼看黄河
    ,36岁的作家李敬泽于当年6月动身前往向往已久的黄河流域考察,途经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等地,行程数千千米,历时3个月。他将沿途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历史人文、山川河流、美食艺术等一一过眼,并择要记录。2019年,他重回故地,以新时代的视角对历时近20年大开发后的西部,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式的笔调将黄河流域的变迁记录下来,汇总成《上河记》一书。《上河记》中2000年和2019年对比式的描写均是小处着眼,却共同写就了黄河的大文章。水力资源:黄河流域的生命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3年5期2023-07-14

  • 李敬泽,文学馆奇妙夜
    年2月25日,李敬泽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1936年8月,病重的鲁迅身体稍稍有一点好转,一天夜里醒来,叫醒了许广平。“给我喝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为什么?……”许广平明显有些惊慌,大约以为他在讲昏话。“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听完他的话,许广平“哦”了一声,给他倒了水喝,在房间里徘徊了一下,又轻轻地躺下,没有去开电灯。不久之后,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一文中详

    环球人物 2023年5期2023-03-08

  • 凝聚创新力 专注外贸大数据 做数字化领域的“扫地僧” ——专访国贸通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敬泽
    刊记者 王莉莉李敬泽在2021 年全国石化经贸发展大会关税与贸易协调论坛发言现代外贸企业,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外贸大数据更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外贸大数据企业掌舵人,国贸通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敬泽深有感触:“未来,大数据将成为企业和社会关注的重要战略资源,数据资产将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企业将更注重数据质量,因为数据质量是商务智能(BI)成功的关键。未来几年必将是我国大数据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期。”坚定踏上创业路自认比较叛逆的李敬泽求学时就

    中国对外贸易 2022年7期2022-07-18

  •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论李敬泽作品中的历史书写
    种客观的真实,李敬泽却通过重新言说历史,将书写悬置于真实与虚构之间,诠释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与历史观。他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以实现自己的文学目标。首先,时间是叙事的基本维度,李敬泽作品中时间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是并置的,呈现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当下延展感的叙事效果。其次,作为一种叙事目的,“总体性”是李敬泽一直以来的追求,他从话语层面对个体与总体进行了辩证统一,尝试观照历史中的每一位个体,并在文学中找到通往总体的路径。最后,任何一种策略最终

    当代文坛 2022年4期2022-07-06

  • 曲终人散未了意 ——说《小春秋》
    十五年》,还有李敬泽的《小春秋》。①李敬泽:《小春秋》,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本文所引该作品皆出自此版本,不另注。《小春秋》由作者发表在《南方周末》《散文》等报刊上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内容多为对《春秋》《论语》《诗经》《史记》等经典的全新解读。此番解读,不是普及性的知识评介和大众化的情感渲染及故事传播,而是带着个性眼光和个人感悟的有关于中国典故和精神历史的还魂再造。文,是小文章;书,是小册子。但字里行间分明浸润着古来的春秋笔意、心灵索引乃至文脉章法。

    当代作家评论 2022年5期2022-03-07

  • 探险家型文学评论家的思维与方法
    评论中,评论家李敬泽的文学评论和随笔具有独特的价值。他是少有的能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和西方思想理论相融合的当代评论家之一,是一位探险家型文学评论家。他的评论形成了理论化融、文气贯通、亦庄亦谐的文体风格。一、探险家型文学评论家的思维方式同样是研究文学,文学理论家很像一个泥瓦匠,文学成为其构建理论体系的材料,也有另一种文学评论家,他进入文本的方式,类似于田野调查,经由身体的体验,经由心灵意象,进而做出对作品的判断和对作家的分析,旨在与创作产生对话。这种文学评论家

    当代作家评论 2021年4期2021-11-17

  • 在历史皱褶与现实镜像中抵达散文气韵与中国之文
    ,在扬州召开的李敬泽散文研讨会,主题就是“中国之文与当代散文写作的变革”。一直想以此为题写篇文章,延宕至今而未成。不得不承认,以“中国之文与当代散文写作的变革”为题观李敬泽之散文,是直击了李敬泽散文的要害——他将历史的皱褶徐徐打开的写作方式,他的跨文体写作,他作为一个现代主体,如何在古今、中西之间获得他的镜像式反思和想象中国的方法,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中讲述他的“青鸟”故事,以及“小春秋”基础上的“咏而归”,由柏拉图的《会饮》而生成自己的《会饮记》。明明更似哲

    新文学评论 2020年1期2020-11-17

  • 家国天下与想象中国的方法 ——李敬泽散文论
    017年以来,李敬泽出版了散文随笔集《青鸟故事集》《咏而归》《会饮记》三部作品。据李敬泽说,《青鸟故事集》的书名源出于《山海经》中的“三青鸟”神话。李敬泽熟知青鸟神话在古代中国的演变过程,并且赋予青鸟以特殊的内涵与使命;强调青鸟的职责是“跨越蓬山之远、云外之遥,传递人类的心意和情感”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敬泽把书中人物比作西王母座前之青鸟,用来传递中国和异域之间的“故事”。李敬泽指出这本书不是学术作品,“它最终是一部幻想性作品”;他对这本书有更多的“想象

    新文学评论 2020年1期2020-11-17

  • 反桎梏、反无趣的知识“叙述学” ——读李敬泽的《青鸟故事集》
    批评家和编辑的李敬泽正在被他自己的“雕刻刀”一点点地形塑为一个杂家、文人、散文家、博物学者。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也在期待之内,因为“雕刻刀”多年前就开始崭露锋芒。李敬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身处俗世,心怀高古;舌尖能制造话语织布机,却在会场上将讲话严格地控制在八分钟之内;因身份之故不得不一年赶三百场会议,却由衷地喜爱机场不确定且漫长的延误;敏于时间与岁月的流逝,却要在白驹过隙处与时间交手博弈,在浮士德式的精进中留驻时间的光影。种种悖谬交织成繁复的逻辑,使得“李

    新文学评论 2020年1期2020-11-17

  • 褶皱、镜像兼及散文的趣味 ——论李敬泽的散文
    □ 王 姝李敬泽近年的散文创作进入了一个井喷期,从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家,华丽转身为“新锐”散文家。2017年1月《青鸟故事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7月《咏而归》由中信出版社出版,2018年10月《会饮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如此密集的出版速度令人惊叹,更让人惊叹的是其“绕开了每一种已被确认的文体”①的任意、随性,熔文化、思想、哲学、历史、考古于一炉,跨学科、跨文体的写作方式。梳理李敬泽散文写作的理路,三本散文集的密集出版,其实来自十余年的积累,特别

    新文学评论 2020年1期2020-11-17

  • 唤醒文学对“总体性”的渴望 ——李敬泽《会饮记》读札
    □ 郭洪雷读李敬泽《会饮记》的人大概都会想到柏拉图的《会饮》。在李敬泽眼里,柏拉图是一位伟大的、具有绝对原创性的小说家。柏拉图意识到,面对世界的任何讲述,在根本上必是相对和有限的,李敬泽认为,“它(《会饮》)出于特定的名字,出于特定的声音,它介于可信与不可信之间,它是个人的‘意见’,它必是‘小说’”①。要说的是,如果非把《会饮》当小说读,那柏拉图肯定是位“观念先行”、具有很强操控力的小说家。在人物设置上,斐德诺、泡萨尼阿斯、厄里刻希马库斯、阿里斯托芬、阿伽

    新文学评论 2020年1期2020-11-17

  • 李敬泽的文学批评论略
    一、睿智的生发李敬泽的批评,既能细致入微地发现作品中容易被人忽视的闪光点,又可以高瞻远瞩对作品作整体性批评。在评论夏季风的小说时,有这样精彩的一段话:“夏季风是浙江的年轻小说家,他不懈地编织离奇的情节,同时像科学家一样追求细节的精确、明晰,这就如同一个人既是毕加索又是伦勃朗,在一张立体主义的脸上画出阴影甚至皱纹,这是冷静的、慢条斯理的疯。”[1]不少从事文学工作的作家,可能偏执于学术性,写出的文章往往呆滞、古板。李敬泽的文字则是充满灵动的文字,短短一段话就

    文化学刊 2019年5期2019-12-26

  • 不只是作为方法的《会饮记》
    的长篇小说。对李敬泽而言,从《江湖》到《夜奔》,从单纯一个马哥的故事,到马哥故事再嵌入一个“夜奔”女人的故事,从马哥的女人到夜奔的女人,提供了一个更复杂的文本和一个更为晦暗不明的江湖世界,其中的婉转只能靠想象去填充。从发表媒介看,当下汉语散文是有不同来路的。大的方面,纸媒是一块,网络是另一块。网络这一块,尤其是在博客写作盛行的时期空前繁荣。当是时,韩寒的博客文字不只是在网络流传,出版成纸书,也都是畅销书。小说家阿乙的博客也出过散文集《寡人》,类似的例子还有

    扬子江评论 2019年2期2019-05-09

  • 自由纵横文本中
    写作的变革——李敬泽散文创作研讨会”于扬州大学举行,与会人员就李敬泽的《青鸟故事集》《咏而归》《会饮记》进行研讨。关于李敬泽的散文究竟应该归类为何种文体,与会学者各有阐述,但基本的共识是:他的文章是不可归类的,作为一种“超文体文章”只能暂且用“散文”来加以概括。就笔者个人的思考角度而言,比较倾向于用“意识流散文”来称呼李敬泽《咏而归》和《会饮记》时期的文章,当然这种称呼也只是大致上的,因为他的文章其实超越了“意识流小说”那种对于意识持续流动的迷恋,是一种巴

    创作评谭 2019年2期2019-05-09

  • 李敬泽的批评伦理
    张光芒一李敬泽最近几年接连出版了《会饮记》《会议室与山丘》《青鸟故事集》等引起读者热议的书,这些书里的篇章,文体杂糅,内容多样,在各种叙述形态、审美意象或者语言形式间自由穿梭。对于这些颇具挑战力的文本,不少学者注意到了其作为“中国之文”的散文美学、自由精神等方面的特色。在我的阅读感受中,它们依然是智性和审美并重的批评文本,在这些难以归类的文本背后始终站立着一个李敬泽,始终灌注着一种带有李敬泽特色的思维规律和伦理逻辑。如果说大家印象中那些更为典型的文学批评是

    南方文坛 2019年1期2019-03-21

  • 感觉的构建与讲述中国的方法
    就已经出现了。李敬泽在198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小说选刊杂志社工作,后又调到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他十分熟悉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状况,他在1990年代以后又以批评与创作融入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潮流,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2017年,在《青鸟故事集》(译林出版社)和《咏而归》(中信出版社)两部作品集中,李敬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立场”,表达他对古代中国历史的独特思考,他主动背离以往的宏大叙事和目的论,强调历史是在多种多样的想象和幻觉的冲突中展开。李敬

    南方文坛 2019年1期2019-03-21

  • “我”所创造的世界
    可兰经》,包括李敬泽写作中经常提及的柏拉图的《会饮篇》,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没人说得清。这些经典是思想巨著,也是文学作品。如果要为它们概括一种文体,不过是说话体——对日常生活的思想与语态的模仿。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各种笔调都有。如此自由、深刻,又如此真实,并且都有一个智者的腔调,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人在说话、行动、思索,甚至在恳求、呼吁,牺牲自己。文字背后这个人强大而坚定,他不隐藏自己,而是力图展现一种生命和实践之间的完美融合。读到这样的经典,谁还会

    南方文坛 2019年1期2019-03-21

  • 回到传统中寻找力量
    ◆舒晋瑜 李敬泽□我们如何在日常经验的层面建立起与历史、与社会和精神的总体运动的联系,一种细微与宏大兼而有之的叙事。这其实也是这个时代生存和文学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强烈地认为,现在文学的问题之一,就是关起门来就文学论文学、就文学想文学,文学缺乏与同时代的思想、艺术、科学等等的深入对话,我们深入生活不够,我们也没有能够充分地参与这个时代广泛的精神生活,把文学变成一门自给自足的专业,这很不正常。他曾经将自己想象为“一千零一夜”的见证者,注视着那些小说家、诗人

    长江文艺评论 2019年1期2019-03-15

  • 站在历史的断井颓垣
    “讲谈专栏”,李敬泽的历史书写让我想起写《故事新编》的鲁迅,也让我想起眺望哥伦比亚倒影的木心。他同鲁迅分享一种戏谑的态度,但少了些讥讽;有时他以诗一样的工丽刁钻的语言穿梭于古今中外的维度之中,像是木心,但后者又太多个人情怀的感伤主义和自我欣赏。李敬泽重新发掘和照亮那些被风化的人类幽冥晦暗的过去,赋予那些故事强烈的感官性,读来觉得触目惊心。他的风格复杂——犀利、准确、一针见血的用词;各种意象纷乱的混合;游刃有余的穿梭于古今和中外的文化视野;还有他最具标志性的

    当代文坛 2019年2期2019-03-13

  • 《青鸟故事集》:历史的解构与建构
    报告的内容。在李敬泽笔下,它化身为天主教传教士、波斯商人、异域探索者,为读者打捞历史的浮萍,通过历史中蒙尘的人事物看到中西方交流的暧昧镜像。在中国与西方“看与被看”的交流中历史显得既不真实又特别真实,这就是李敬泽为读者呈现出的历史面目。毕飞宇说“李敬泽的历史是个性审美的历史”,“李敬泽十有八九也是一个历史的审美主义者”[1]。确实,无论是历史讲述的内容,还是历史讲述的方式,都带有李敬泽个人考察、思索的印记,历史成了他眼中的审美对象。审美的过程也是解构重组的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3-05

  • 摩羯座之李敬泽
    是他们的宿命。李敬泽既有文人的放达,又有士人的高度责任感。他坚持对文字负责,对自己的表达负责,自觉地接续着孔子“辞达而已矣”的传统。“常常说文人纵论天下事,实际上,很多人连三个人都没有管过,就想管天下事,你会觉得他是很隔膜的,他会对很多事情发表意见,但是并没有实际的经验。”李敬泽觉得这些烦琐事务是他与现实世界的连接通道。写作者需要有这么一个通道。他往往在工作上对人不留情面。他是摩羯座,严谨得一丝不苟。同是摩羯座的作家毕飞宇觉得自己很了解李敬泽。“这个人决不

    延河 2019年1期2019-01-27

  • 李敬泽的形象
    在我看过的有关李敬泽的评论文章中,几乎或多或少都会表达出一个意思:谈论李敬泽是艰难的。他的批评短章、随笔札记或者散文议论,遣词造句之诡谲,结构运思之机巧,议论辩诘之刁钻,叙述修辞之跌宕,直如落英缤纷,披拂而下,让人目不暇给。因而它们尽管获得交口称赞,但让人难以置喙,读者往往被他的文采修辞和奇思妙想所震慑,难以从目眩神迷中摆脱出来,而一旦清醒之后,却又陷入到无法从既定的理论武库中找到合适话语的窘境。仅仅要将他的文类说清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飞宇曾经感叹过

    雨花 2018年2期2018-11-15

  • 李敬泽之“气”
    张晓琴一提起李敬泽,许多人都会说他的气场强大。仔细想想,他这个人确实有着与众不同之“气”。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北京,我们几个人在北京学习,经一位老师介绍,得以拜会他。那时的文坛已经有了所谓文学青年进京三件事之类的说法,但我们几人算不上标准的“文青”,都已博士毕业在大学教书,可是都读过他的不少评论文章,又刚刚读过《小春秋》,一致认为此书乃当代文坛一枚奇异之果,有大寂寞,有大热烈,笔法不凡。而我从西部来,一直关注西部作家,自然读到2009年《废都》再版时他写的那篇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3期2018-05-07

  • 李敬泽:真正想写的还没写出来
    朱妮李敬泽这个名字,更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为人所熟知。这些年来,在很多文学名家新书的封面或封底,人们经常能看到他精到的推介语。2017年,李敬泽一口气推出了两本自己的书——《青鸟故事集》和《咏而归》。业界惊呼:这是要转行当作家了!“嗨,不就是看他们写来写去,觉得这事儿我也能干,说不定干得还能比他们好。”李敬泽跷着二郎腿,叼着烟斗。小病初愈,仍保持着他一贯的优雅。“我始终是一个写作者,虽已年过半百,依然觉得时间长着呢,我还是一个新锐作家。”新锐作家李敬泽《青鸟

    出版人 2018年2期2018-02-28

  • 享乐主义、元写作与段子的智慧 ——评李敬泽的《咏而归》
    的智慧 ——评李敬泽的《咏而归》李雪梅读《咏而归》,是一种如沐春风般的享受,评《咏而归》,则可能是一种冒险。它是一本“书之书”,却有别于流行的批评方式。它是经典阅读,却不同于一般读经论道的套路。它是散文集,却又杂糅了古代笔记、现代小说、随笔和杂文的写法。这样一种难以定义的写作,也给批评出了一道难题。在此,我想首先借用一下毕飞宇的“爆料”,或许这是走进李敬泽文字最便捷的一种途径:这个人绝不像大多数人所看到的那样温文尔雅,在精神上,他狂野,嚣张。他有享乐的冲动

    长江丛刊 2017年36期2018-01-09

  • 当代著名作家 李敬泽
    当代著名作家 李敬泽李敬泽,1964年出生, 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有理论批评文集和散文随笔集10余种。2014年出版评论集《致理想读者》,2017年出版散文《青鸟故事集》、《咏而归》。2000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优秀青年批评家奖。2005年获《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07年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2014年获《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年度评论家金奖。20

    长江丛刊 2017年36期2017-12-03

  • 主持人的话
    以“权重”。而李敬泽集三重身份于一身,他的重要可想而知。当然,李敬泽的重要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身份”。他首先是以一个文学批评家名世。现在批评家并不紧缺,几代批评家济济一堂,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知识资源、不同的研究对象等,使批评家在文学领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是,当细数我们的批评家的时候,你会发现,真正有个性、有特点、卓然不群的批评家,又是那么地屈指可数,甚至寥若晨星。而李敬泽就是这寥若晨星中的一个。李敬泽的“不一样”,首先在于他的“陌生”。我们知道,在学院的

    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3期2017-11-22

  • 巨人行走于时空或少年敬泽的青鸟之旅
    矫情,如果说给李敬泽听,他也许并不相信,其实我自己也不是那么相信。但是在那个下午,那个关键性的时刻,在雾霾、音乐和空旷居室的中央,我仿佛看到了巨大时空如鲲鹏展翅——我对这鲲鹏并非不感兴趣,但我更感兴趣的是,那观看鲲鹏的人是多么地惊讶,多么地好奇,然后,又是多么地卑微。我从这文字的镜像之中,看到了很多人——我在为他们流泪,也是为自己。书中写到的第一个人是清少纳言,这位日本平安时代的三大才女之一,她写“不相配的东西”、“高雅的东西”和“可供怀恋的过去的事”。穷

    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3期2017-11-22

  • 文学生产知识的方式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的引文、缀余、章法与态度
    识的方式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的引文、缀余、章法与态度◆ 丛治辰一李敬泽《青鸟故事集》的出版,是2017年文学界的重要事件。这首先当然是因为书写得好,而如果联系作者的身份,这“写得好”就有了更深的意味。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工作的李敬泽,摇身一变成为新锐作家,就好像足球比赛的解说员、裁判员,或者教练员,亲自下场踢起球来。长期以来,球员们心里其实难免有些积怨:我们在场上热汗淋漓,还要被你们指手画脚,“你也来踢一个?”于是李敬泽就踢给他们看看。这就不仅是踢球,是

    新文学评论 2017年3期2017-11-14

  • 李敬泽文学批评论
    李蔚超一、李敬泽作为对象:论说的三重难度在当代文学界,或许没有哪一位批评家比李敬泽更难于言说。毫无疑问,李敬泽被视作一位有口皆碑的职业文学批评家,然而,对李敬泽的研究,以诗意语言击节赞赏者居多,“人乎其内,出乎其表”的学理研究偏少。尽管对其在当下文学界的影响力、重要性基本达成共识,人们却大多保持论说层面的缄默。缄默并非无视,而是出于种种原因并未将其视作研究对象。因而,撬开缄默的外壳,审视种种原因,应答重重难度,或许有助我们思索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场的某些固态

    南方文坛 2017年4期2017-09-22

  • 李敬泽:文是大自然的美与形式
    如果作为文人,李敬泽应该是比较接近古代从政的那一类文人。他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原《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本人又是文学评论家,刚刚出版的《青鸟故事集》被称为文体无法定义之书,又像李敬泽的生命体验之书。我没有采访到他,一个叫做刘荣的记者这样描述他的书房:“李敬泽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办公室,摆了不少绿色的盆景。树叶之美婆娑生姿,被李敬泽称为‘文。文可通万物,如风过水面,既细微,又宏博,让李敬泽想到了先秦时代自由、活泼的文学精神。他希望,终有一日,这种精神将会在互联网时代

    投资与理财 2017年8期2017-08-11

  • 从书斋到厅堂 现在的文人都在玩什么?
    有莫言、西川、李敬泽、车前子、盛可以、冯唐、欧阳江河、张大春、张洁等20几位,展览主题叫做“当代语境下的文人艺术”。事实上,今天的文人不同于古代的文人了,今天的文人艺术自然也迥异于古代的文人艺术。今天的文人艺术包括诗、文、绘画,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此,今天的文人艺术呈现出今天这个时代的种种面向。本期所采访的四个“文人”,主要是以作家为代表的四类文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当代文人样板。诗人车前子以诗与散文人著称,其实绘画更是他的童子功,他的绘画自成一格,被他自己戏谑

    投资与理财 2017年8期2017-08-11

  • 李敬泽白话文运动之后, 文雅就不是主流了
    了批评的功能?李敬泽:批评的重要功能是判断,是激浊扬清。当我们在对话和争辩中,通过激浊扬清使这个时代最好的东西浮出水面,确认下来,我们才算是尽到了批评的责任。激浊固然不易,扬清也绝不容易,这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动作,在好的批评家那里,这是一个动作。哈罗德·布鲁姆的了不起就在于他是个有力的扬清者,他写了《西方正典》,捍卫了人文主义传统,同时批判和抵制了后现代“政治正确”“憎恨学派”的虚无主义趣味。南都:你说过“现代汉语的重心从来不是文雅,而是尖刻、愤怒、铺张扬

    南都周刊 2017年11期2017-07-31

  • 文学恋爱中的媒妁之言
    阎岩李敬泽的批评有一种当下批评界少有的亲和力,他对待文学与作家的关系,不像有些批评家那样是对立的、陌生的,也不像一些学院批评家那样理论化和刻板。在很大程度上,这与他做过多年编辑、又是一位作家有很大关系。一方面,他以第一读者的身份接受、体会和调校着创作者的感覺;一方面,他以二次创作者的身份为广大读者的感觉进行选择性调适和配对,如何使两种感觉水到渠成、融为一体,成了他不自觉的职责和使命。他能设身处地地、由己推他地去理解作家,这让他的批评拥有了一种与其他的批评家

    飞天 2017年7期2017-07-22

  • 李敬泽解读《红楼梦》的四个读者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作为首讲嘉宾,以“《红楼梦》的几个读者”为题,与读者分享了经典名著《红楼梦》。在講座上,李敬泽开门见山,从《红楼梦》的第一个读者脂砚斋开讲,“脂砚斋到底是谁呢?胡适先生做了大胆假设,他说脂砚斋很可能就是爱吃胭脂的公子哥儿,也就是贾宝玉,也就是曹雪芹自己。听上去有点怪,但是胡适很严肃,不是开玩笑。”李敬泽讲到的第二个读者是茅盾,茅盾早年出过一个节本《红楼梦》,“比较原来未被删节的《红楼梦》,我们就能理解新文化运动所引进的现实主义原则。现实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6期2017-07-03

  • 李敬泽:若无文化担当,网络文学创造多少产值都无价值
    席、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越是在网络文学汹涌澎湃的时刻,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他以网文中的穿越历史题材创作为例,认为历史虽然给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我们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而是应该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网络文学如何实现文化担当、社会担当?李敬泽强调,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5期2017-05-27

  • 第三只眼看文坛
    因,毫不做作。李敬泽:我肯定也不是一个学院派的批评家,但我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老奸巨滑的批评家,所以我是不会对学院派发出那样的攻击的。——在被问到学院派批评家VS作家型批评家这个话题时,李敬泽这样说道。他说:“某种程度上讲,因为我老怕人家学院派反过来说,我们这样的主题你写一个试试?我还真写不出来。”谢华伟:出版行业太落后,95%以上的图书上市后没有任何宣传。因为出版利润太低,卖一本书赚几块钱,没办法像影视和游戏那样大规模推广,所以新人作家都沦为炮灰了。——

    小说月刊 2017年3期2017-03-06

  • 独特的思想探索之旅 ——读李敬泽新作《咏而归》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以新作《咏而归》,在抚今追昔的思想探旅中,用清逸闲适的情趣,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作出了精妙的回答。《咏而归》收录了李敬泽历年来所写的有关古人古典的短文,长文一概不取,用活泼的语言叙述历史和文化。书里,李敬泽以一个普通学者的身份,穿过中国历史的风尘大漠,越过参天入云的文化高原,在神交已久中品读着孔子、庄子等先贤们留下的不朽华章,并以边行边吟的姿态,领悟着他们思想上的宏阔和睿智,沉醉于他们文化境界上的高远和深邃。和着悠扬的笛声,走过小桥流水

    杂文月刊 2017年21期2017-03-02

  • 自由体验、纯文学坚守及其包容性 ——读李敬泽的文学批评
    包容性 ——读李敬泽的文学批评王学谦一回想起来,李敬泽的批评文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自由。他让我难以忘记的批评是关于莫言的评价。这是很难在当代批评中见到的文字或论断。那时莫言刚刚出版《檀香刑》,面对这部凶猛的小说,李敬泽毫不犹豫,直接就说,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他说,“《檀香刑》是一部伟大作品。我知道伟大这个词有多重,我从来不肯在活着的中国作家身上使用它。但是,让我们别管莫言的死活,让我服从我的感觉,伟大这个词不会把《檀香刑》压垮。”*李敬泽:《莫言与中国精神》

    当代作家评论 2016年2期2016-11-26

  • 墨即是色 ——李敬泽的批评世界
    墨即是色 ——李敬泽的批评世界■杨晓帆读《致理想读者》,竟会想到“色情”与“情色”之分别,当越来越多的文学批评陶醉于华丽辞藻的意淫,或是以供给“硬货”为名堆砌起“干巴巴”的术语高见时,李敬泽像一位真正的情色大师,重新定义着批评家笔下的“活色生香”。“感觉”是第一位的。关于作家作品的洞见,首先来源于批评家最原初的感官体验,甚至连表达方式本身也是基于感官的修辞。李敬泽的批评,常常像是与作家两三人饮酒唱诗,真知灼见固然重要,但此时更看重氛围与格调。就像评毕飞宇一

    雨花 2015年21期2015-11-18

  • 墨即是色 ——李敬泽的批评世界
    的术语高见时,李敬泽像一位真正的情色大师,重新定义着批评家笔下的“活色生香”。“感觉”是第一位的。关于作家作品的洞见,首先来源于批评家最原初的感官体验,甚至连表达方式本身也是基于感官的修辞。李敬泽的批评,常常像是与作家两三人饮酒唱诗,真知灼见固然重要,但此时更看重氛围与格调。就像评毕飞宇一文,题为《声音、恐惧与历史》。当各类文学批评、学术研究从“权力”、“微观政治”等大词忙不可遏地给毕飞宇带上“福柯”面具时,李敬泽只是有点漫不经心地说,毕飞宇的语言是“有声

    雨花 2015年18期2015-11-18

  • 刀客与“雅痞” ——谈李敬泽
    雅痞” ——谈李敬泽■李壮相较于小说诗歌等狭义的文学作品,谈论评论家的评论文章似乎难度更大。当我试图谈论文学评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柏拉图。柏拉图对世界的理解是,最先有一个超验的“理念”,现实之物是对理念的模仿,艺术作品表现事物,则是对模仿的模仿。相类似地,我们常把文学称作对生活的阐释,那么文学评论则是对阐释的阐释,我们今天再来讨论李敬泽的评论文章,那就成了“阐释之阐释之阐释”——许多西南地区的朋友发音平翘舌不分,大概单是念出这个句子都会疯掉。更要命的是,

    雨花 2015年21期2015-11-18

  • 刀客与“雅痞” ——谈李敬泽
    们今天再来讨论李敬泽的评论文章,那就成了“阐释之阐释之阐释”——许多西南地区的朋友发音平翘舌不分,大概单是念出这个句子都会疯掉。更要命的是,在文学实验和先锋革命退潮之后,我们所谓的“纯文学”似乎在总体上进入了一种波澜不惊的状态;我们眼中的文学图景已经渐渐变成了一面巨大的玻璃幕墙,明亮、光滑、棱角渐少。特异功能往往是骗人的,要在玻璃上立足,或者像蜘蛛一样吐得出通黏万物的蛛丝,或者要拥有复杂而敏锐的感官,能够在玻璃貌似平滑的体表上寻找到隐秘的裂缝,进而将足或喙

    雨花 2015年18期2015-11-18

  • 主持人语
    ”。在这其中,李敬泽是无法绕开的核心人物,他可以说是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批评家。《致理想读者》是李敬泽最新著作,精选了他近年来的重要批评文章和访谈,其中既有对新时期文学的总体性论述,也有大量关于新锐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细致剖析。《雨花·中国作家研究》本期推出《致理想读者》专辑,从不同的视角观照“李敬泽式”的批评,以期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有所启示和借鉴。

    雨花 2015年21期2015-11-18

  • 寻找理想读者 ——关于对李敬泽《致理想读者》的讨论实录
    者 ——关于对李敬泽《致理想读者》的讨论实录■主持人:杨庆祥对话人:杨庆祥蒋一谈张凡丛治辰薛子俊沈建阳 樊迎春李屹罗皓菱李琦陈雅琪董丝雨 樊宇婷一要了解90年代以来的整个文学场,李敬泽是无法绕开的一个人物,他可以说是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批评家。大家看过这本书,基本就能了解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问题。——杨庆祥杨庆祥:这一次我们来讨论一个非常特别的文本——著名批评家李敬泽的最新批评文集《致理想读者》。我很早就开始读李老师的文章,大概2005年,当时

    雨花 2015年21期2015-11-18

  • 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中国经验” ——以李敬泽文学批评为例
    经验” ——以李敬泽文学批评为例宋 雯(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510275)近些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界反复就“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中国文论失语症”“中国化诗学批评建设”等话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经验”,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文论中汲取资源,乃是克服当代文艺学文化无根性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代文学批评界,有的批评家在批评实践中充分运用了“中国经验”,李敬泽既是一例。李敬泽文学批评中的“中国经验”主要表现在批评理念、思维方式、诗性表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4-14

  • 李敬泽的随笔体批评
    吴义勤认为,以李敬泽等人为代表的散文随笔体批评的特点是:“艺术感觉敏锐,语言灵动,富有个性魅力,极少学究气。而他们切入文本或批评对象的方式也常常出人意料,给人以新奇的感受与启迪。”在他看来,这样的批评“实际上为文学批评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并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间的距离。”[1](P59~66)一、批评立场“语言灵动、极少学究气”的批评特点与所选取的文体是分不开的,而文体的选择则与批评家的个性趣味密切相关,“缩短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间的距离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17

  • 读好书的时间
    李敬泽我喜欢那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书,它们告诉我的是我未知的而不是我已知的。还有那些孤独的书,它们必须孤独地读、孤独地领会和思考。读这样的书时,我不会想象我正与千万人一起读书,那太热闹,而读书的主要乐趣,我认为就是安静。不管有多忙,爱书的人总是会读书的。这其实不是“怎么办到”的问题,当一个人为生活所迫,说他没时间读书时,问题的关键不是时间,而是他已经决定不读书了。他会说:“我都这么忙了,还读什么书啊?”所以,不读书的人只好继续不读。但读书的人自会读。哪怕每天十

    读者·校园版 2014年1期2014-05-14

  • 淘书
    喜的夜晚…——李敬泽《平原》作者:毕飞宇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定价:25.8元导读想起一部名叫《平原》的书,也响起一种声音,这是十年来精心锤炼的声音:音律流畅,机锋凌厉,闪展腾挪,贴身搏杀,一寸短一寸险,把对人类经验和灵魂的冷酷分析变成了优雅炫目的剑术。它本身就是高度风格化的能够被明确地识别,毕飞宇因此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具魅力的叙事者之一,而在这本书中,这个声音暴露了它隐含的背景和场所,那就是平原。——李敬泽《推拿》作者:毕飞宇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定价

    市场周刊 2010年5期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