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

  • 利己”二面
    同的态度,皆出于利己:“船还很宽”,多个人也不妨碍自己,所以他让那人搭船;“贼兵追来”,无疑会殃及自身,所以要抛弃那人。可见,王朗在做选择时,首先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无利,起码也不能妨礙自己。其实,这种利己主义,也是世间很多人的行事标准。比如你向别人借钱,人家首先会考虑自己手头宽不宽裕、近期有没有急用钱的地方,然后才会决定是否借钱给你,这无可厚非。再来看华歆,其实他也是利己的,甚至把利己做得更彻底。因为刚一开始,他就因种种担心拒绝那人搭船,理由是不愿做

    杂文选刊 2023年7期2023-08-21

  • 弱者拆台,强者补台,智者搭台
    情。只有利他性的利己才是可持续的,你为他人贡献得越多,自我价值实现得就越多。智者搭台 孔子所著的《猗兰操》中有言:“合作如兰,扬扬其香,采而佩之,共赢四方。”利己的最高境界不是利用别人为己谋利,而是想办法成就别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幸福安乐。这不是一个单打独斗就能成功的时代。你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是以另一种方式成就自己。最高形式的利己,莫过于利他惠己。(《民生周刊》 桃小煦/文)

    新传奇 2023年16期2023-05-30

  •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个道理,利他也是利己,只有给别人带来利益,自己才能受益。真正的道德从来是在利他中实现精神的利己、在利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胡雪岩是晚清有名的商人。他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利他精神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曾经帮助很多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渡过难关。下雨时,你肯为别人打伞,当你需要伞时,也会有人主动来为你撑起一片晴空。一个人只考虑自己,最后会走上穷途末路。而把别人放在心上,不但有诗和远方,路还越走越顺畅。具有推己及人和利他思维的人,才会收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3年2期2023-03-25

  •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个道理,利他也是利己,只有给别人带来利益,自己才能受益。 真正的道德从来是在利他中实现精神的利己、在利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 胡雪岩是晚清有名的商人。他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利他精神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曾经帮助很多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渡过难关。 下雨时,你肯为别人打伞,当你需要伞时,也会有人主动来为你撑起一片晴空。一个人只考虑自己,最后会走上穷途末路。而把别人放在心上,不但有诗和远方,路还越走越顺畅。具有推己及人和利他思维

    新传奇 2022年26期2022-07-22

  • “利人”与“利己”作文导写及佳作评析
    ”“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之间的辩证关系,引人深思。作为高中生,对于老子所说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有何看法呢?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文题分析】這是一道有关“利人”和“利己”辩证关系的作文题目。在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审材料。材料引《老子》的经典章句,说明天地、圣人“以其无私而成其私”,并且举例帮助考生理解老子的思想,引出思辨性话题的探讨——关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推己及人,美美与共
    道,方能实现利人利己的大同世界。“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这是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堂恩的经典名言,它道出了世界和自我的关系:损人即损己,利人即利己。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只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当作世界舞台聚光灯下的主角,以利他之名行利己之实,获取利益最大化;也总有“粗鄙的利己主义者”,屈从于利己的本能,肆意践踏他人的利益,蔑视道德和法律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利己”二面
    同的态度,皆出于利己:“船还很宽”,多个人也不妨碍自己,所以他让那人搭船;“贼兵追来”,无疑会殃及自身,所以要抛弃那人。可见,王朗在做选择时,首先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无利,起码也不能妨碍自己。其实,这种利己主义,也是世间很多人的行事标准。比如你向别人借钱,人家首先会考虑自己手头宽不宽裕、近期有没有急用钱的地方,然后才会决定是否借钱给你,这无可厚非。再来看华歆,其实他也是利己的,甚至把利己做得更彻底。因为刚一开始,他就因种种担心拒绝那人搭船,理由是不愿做

    中外文摘 2021年17期2021-11-05

  • 社会动机一致性与问责对群体决策的影响*
    5)。合作动机和利己动机是典型的社会动机分型。持有合作动机的个体会认为群体其他成员也都是为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为群体达成最优结果和最佳效益而积极行动(Randall,Resick,& DeChurch,2011;Sassenberg,Landkammer,& Jacoby,2014)。相反,持利己动机的成员,会刻意“扣留”所掌握的重要信息,为使自己优先获得绩效而出现隐瞒甚至说谎行为(Steinel,Utz,& Koning,2010)。以往MIP-G 模型的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年4期2021-09-27

  • 微博侃天下
    化。——@毕淑敏利己是人性本能,但不是做人的目的。一旦利己成为了目的,便横生出伤人的心肠。下者因利己而伤人,中者利己而不伤人,上者利己而能兼爱人。善待众生,包括自己。——@苏岑失眠会增加很多疾病的风险,包括肥胖风险、高血压风险、血糖异常风险、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癌症风险、抑郁症风险等等。睡好觉,睡足觉,能让人开朗乐观、精力充沛。无论头一天多受打击,只要能睡一夜好觉,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再次满血复活,重新斗志昂扬。——@范志红不要只钦羡人光鲜时候的甜,而无视

    食品界 2021年5期2021-06-01

  •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钱理群②每个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人们之所以会做出利他的举动来,也不过是出于利己的动机,是利己心理理性博弈的结果。——边沁③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和我们紧密联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关于“利己”“利他”的话题,你有怎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3期2021-05-11

  • 浅谈利己与利他
    就像是成语“损人利己”说的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不可调和。实质上,利他行为是基于利己内核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说利他的本质依然是利己。在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时期,当物质无法满足主体个人时候,大多数的个体人偏重于在物质上的利己;而在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期,物质得到丰富,更容易使得个体人感到满足,此时大多数个体人侧重于精神上的利己。关键词:利己 利他 关系一、个体人通过利己行为所达成的目的当个体人全部行为活动结束后,个体人将会获得能给予一定满足的利益成果。该活动目的

    公关世界 2021年2期2021-03-08

  • 利利与共,社会大同
    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人在这社会上应该利己还是利他的问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活在这世上,不得不考虑利益,有些人总要求有利于自己,他们见不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3期2021-01-14

  • 严复经济伦理思想中的理论渊源
    词:严复;自由;利己一、“外夷”中的经济自由理论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最系统、最深刻地倡导自由思想的启蒙家。他在《原富》按语中倡导经济上的自由主义,说道:“自由相竞,则物价最廉,以常法记之,其大例自不可易”。“顾英虽遇德之勃,与夫群雄竞进之中,乃岿然尚有以自存,则守自由商政之效也。①“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反对干预式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代表了古典自由经济学派的基本主张。重商主义的一贯目标是追求富强,而古典自由经济学派只是反对政府干预以及保护政策所带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8期2020-12-14

  • 斯密经济学的“无赖”前提及其污名化效应
    ,主张经济人只有利己心、没有利他心,等于给他们贴上了“天性自私贪婪”的“无赖”标签,结果成为市场经济污名化的理论第一人。只有从源头处正本清源,揭开经济人兼有利己和利他动机的真相,否定斯密经济学的“无赖”前提,我们才能为市场经济正名清誉,回应那些缺乏事实基础和正当理据的批评指责,纠正针对市场经营者的职业歧视。[关键词]斯密;市场经济;利己;利他;污名化;职业歧视[作者简介]刘清平(1956-),男,哲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上海200433)

    关东学刊 2020年5期2020-12-11

  • 有一种幸福叫利他
    心不过是利他还是利己,只是侧重点、落脚点不同罢了。如果像边沁那样过分强调利己,显然会造成社会的分化和退步。人人为己,只会导致社会的孤立,使个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疏远。虽然周国平说过,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但是如果不把“最切己的痛痒”放到时代大潮中考虑,这一感受又来自何方?再看穆勒强调利他的主张,绝对的利他否认了人自我满足的需要,甚至说是否认了人的天性,必然是行不通的。正如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高度集中的中央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9期2020-09-16

  • 利己在左,利他在右
    性善—性恶”和“利己—利他”。我们一个个来看:“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历史上争论最多。仔细想想,这里的“本”是指什么?是指刚出生的时候吗?人在婴儿期只知道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还不能做道德判断,所以有人认为“人性本无”,即无所谓善恶。通常认为,人性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养成的,它取决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外部因素。杠精之所以为杠精,就是杠精国培养的。再有,人性是否会变化?我们从文学作品和现实当中都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好人堕落成了坏人,或者坏人弃暗投明成

    中学生天地(B版) 2020年5期2020-05-25

  • 契约伦理与当代社会道德秩序的审视
    不断的变化之中,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日益激烈的对立,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界定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所处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是如何对社会道德秩序产生影响。从总体上看,认识和解决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矛盾,就必须从契约文明和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结合整个历史变迁的过程,为认识和理解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创造有力的条件,为当代社会道德秩序产生的伦理问题的发生与解决提供一个参考性思路。【关键词】契约伦理;利己;利他;社会道德秩序【abstra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年3期2020-04-22

  • “精致利己主义者”错在哪
    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这段话曾经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赞同,认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既要得到大利益,又要装出好名声。也有人觉得,这并没有错,不利己的“人”早在远古时代就被进化淘汰了。心理学研究认为,“利己”本身的确无可厚非,但“利他”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利他”之名做“利己”之事,才是“精致的利己

    大众健康 2020年1期2020-04-07

  • 利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抑制与自我损耗
    以探究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是否会消耗自控资源引起自我损耗效应。结果显示,利他组和利己组被试在Stroop变式任务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中性组,且利他组在经典Stroop色词检测任务中的正确反应时要显著长于中性组。结果表明,个体对于利他信息注意的抑制需要消耗自控资源且引发自我损耗效应,而对于利己信息注意的抑制不消耗自控资源而未引起自我损耗效应;双任务范式中双相关自控任务具有可行性。关键词 自控资源;利他;利己;注意偏向;双任务分类号 B848.4DO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年3期2020-03-07

  • 人性与德性的两难:利己与利他的悖论解析
    立的理论架构,把利己与利他看成是两种在概念上就不兼容而相互排斥的东西,结果在许多重要的问题上引发了众说纷纭的无谓争议,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主张利己主义“有人性无德性”、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怪诞悖论了。首先,一些哲学家认为,按照人们的自然本性或所谓的“自然法”,他们只会单向度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可能产生利他的动机。霍布斯便宣称,“人们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全,有时只是为了自己的欢乐,而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彼此都力图摧毁或征服对方”;因此,“自然法……禁止人们

    伦理学研究 2019年4期2019-12-17

  • 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何以可能? ——斯密悖论新解
    表作里始终坚持了利己经济人的预设,因而不存在斯密悖论,另一些学者认为斯密悖论就在他的两部代表作分别坚持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立场之间,还有一些学者设法引入外在的利他因素,借助非经济领域的力量找到破解的方案。本文试图以“斯密反对斯密”的方式重新研读斯密自己的经典论述,指出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是两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斯密悖论的实质斯密悖论与其说存在于他的两部代表作之间,不如说存在于他的伦理学与经济学见解之间:由于斯密在道德和经济维度上以不同方式处理自私欲与同情心

    社会观察 2019年4期2019-11-17

  • 理性利己的幸福是否可能
    幸福,推崇幸福的利己目的,绝对化了成功对于幸福的意义,在快乐与幸福的关系上自相矛盾。将兰德的幸福论思想置入相关的理论谱系进行比较,可以从学理上认识兰德贡献于现代思想的力量,对其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认识到其虽有悖论,但兰德的幸福论对理性、利己、价值、物质、人的生存以及创造性的积极肯定不乏可取和诚实之处。从而纠偏当下对兰德理性利己思想的误解,为认识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关键词 安·兰德 幸福论 理性 利己〔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人文杂志 2019年5期2019-05-28

  • 利己之心与利他行为
    是需求的满足,受利己价值观的支配。为了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需要将利己之心与利他行为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关键词】利他行为;利己;利他经营;价值观一、利己之心与利他行为的概念陈诉2017年理查德·塞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似乎给社会传递一个信息:经济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他自我的精致化、复杂化、标准化,更在于能否回答人类社会与时俱进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同样的,管理学、社会学、生物学也是如此,一种范式、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要不断的去适应时代的潮流。从社会的主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2019-04-18

  • 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何以可能? ——斯密悖论新解
    又生成了某些损人利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令人厌恶的不道德现象。因此,这种鲜明的反差总是引导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反思以亚当·斯密命名的那个著名悖论:他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里探讨的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究竟是互不相干,还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呢?或者说“经济人”是不是同时也是“道德人(具有或正面或负面伦理属性的人)”?一百多年来,中外众多学者都想找到一座能将二者联结起来的理论桥梁,但迄今为止依然是在激烈的争议中众说纷纭。梳理现有文献可以发现三种主要思路:一些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9年2期2019-02-11

  • 回归商业的本质:“利己”还是“利他”?
    业的本质是什么?利己还是利他?利己一定要以牺牲利他为代价吗?二者不可兼得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企业存在的价值,厘清商业的本质。只有按照商业的本质进行经营,企业才能长盛不衰,永续发展。利己:人之自然属性商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市场发生的机制是按照亚当·斯密预设的逻辑来运行的。利己价值取向是最初始的起点和最本原的始基。现代生物学借助科学的方法验证了利己人性的客观存在,也为经济人理论提供了科学支点。“经济人”这一概念是亚当·斯密在《国

    清华管理评论 2018年12期2018-09-02

  • 利己与利他关系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
    志愿服务动机则是利己与利他交互呈现。人们通常将利己与利他视为一对矛盾,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探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志愿精神之中,利己与利他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利他是本质,利己是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培育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应以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基础,在“己他两利”理念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大学生需要出发激发其参与热情,为志愿精神培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8)02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7-04

  • 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解析
    的悖论状态:由于利己与利他二元对立架构的深层影响,一方面,许多学者倾向于主张只有利己主义才是人的自利本性的直接体现,利他主义因为违反了这种自然人性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又倾向于认为利他主义在道德上比利己主义高尚优越,结果陷入了“无人性有德性”的荒谬断裂。本文试图从元价值学的实然性描述角度出发,通过辨析自利、利己、利他三个概念的微妙异同以及澄清利他主义在人际冲突中的产生机制,指出西方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缺失和扭曲。一、 二元对立架构中的怪诞悖论在日常言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 2018年12期2018-01-13

  • 构建利己德育体系,破解德育难题
    化成自己的素养(利己的过程),再外化成自己的行为(利他的过程)。一个人从“无德”到“有德”的过程,是先利己后利他,这是道德生成的规律。所以,我们抛开“德育的利己性功能”,只讲利他性,没有道德规范内化的需要,便不会有道德素养外化的行为,德育实效性就无从谈起。“利己德育”是我们对当下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义务感、责任心严重缺失;打架斗殴、破坏公物、旷课逃学、泡吧等等,屡禁不止。班主任、年级、政教处经常对学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45期2017-11-14

  • 利己与利人
    的命。这就是利人利己的故事,救人急难等于救自己。一般社会上对于利己与利人可分四种:利人不利己利己不利人,人己都不利,利己又利人。利人不利己的事情,在佛陀的本生事迹中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是最好的典型。利己不利人可说是最普遍的,一个人存在世间上处处都以“我”为前提,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譬如邻居同住,将自己庭院的垃圾扫干净,将门前的水沟往两边冲;只要自家门前清洁,脏乱移到别人家去也不管。或者住在楼上的人,夜里打牌、欢笑,常闹到十一二点,从不考虑楼下的人是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7年6期2017-06-23

  • 利己利人
    的命。这就是利人利己的故事,救人急难等于救自己。一般社会上对于利己与利人可分四种:利人不利己利己不利人,人己都不利,利己又利人。利人不利己的事情,在佛陀的本生事迹中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是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可说是最普遍的,一个人存在世间上处处都以“我”为前提,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譬如邻居同住,将自己庭院的垃圾扫干净,將门前的水沟往两边冲;只要自家门前清洁,脏乱移到别人家去也不管。或者住在楼上的人,夜里打牌、欢笑,常闹到十一二点,从不考虑楼下的人是否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7年6期2017-06-23

  • 恐惧的含义、原因分析及其反思
    利避害的反映,即利己的感性活动,所以,不恐惧或者减少恐惧则是利己的理性活动,即感性活动的升华状态,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达到利己——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恐惧;自我;利益最大化一、恐惧的含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将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动物性特征,诸如本能等;社会属性是区别于动物性的人类特有的属性,诸如生产劳动、思维、意识等。既然人具有两种属性,那么,人是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3期2017-03-07

  • 浅谈“利己”式宣传
    明明摘 要:从“利己”角度引导舆论、指导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宣传方法,有其易被受众内化的优越性,然而其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并导致道德滑坡。本文提出“利己”式宣传弊大于利,应避免“利己”式宣传。关键词:道德观;利己;道德;宣传一、什么是道德按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一方面以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根基,另一方面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其次,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道德构建的行为规范将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同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8期2016-11-28

  • 你我如何面对道德困境
    还是人易变坏?在利己利他问题上,道德试图给出解决方案:视利他为利己,视短期不利己为长期利己,视具体不利己为整体利己,等等。道德本身,包含理性、自律和克制。可是,人偏偏有非理性和易冲动的一面,脑子一热,言行无度,给自我败坏德行留下了口子。“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揭示了人容易变坏的一面,却忽略了另一面:变坏的主因在人,而非“大染缸”。坚定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易容变坏;软弱的人,找个借口,就可能变坏。道德本身,还有一个困境:在防范时高调重视,在纠错时悄然忽视。

    南方周末 2016-07-142016-07-14

  • 从三个维度构建经济学理论新体系
    类要改变的,不是利己之本性,而是规范利己的行为,改变不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近读葛守昆先生的专著《由个人到世界的经济学》一书,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该书的逻辑体系,与已有的经济学理论相比,我认为既有收敛性,抓住了经济学的本质;又有离散性,在本质基础上充分展开,尽可能多地解释了由个人到世界范围的经济现象;也与从微观个体到宏观世界经济活动展开的现实图景相一致。将人之利己性即人利己的经济本性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坚实基点和起点一门基础性的经济学建立在什么根基之上,人类

    中国经济报告 2016年7期2016-05-14

  • 亚当·斯密的“利己”与“利他”
    一种最初是我们的利己心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另两种美德是我们仁慈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即《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相互矛盾的问题。他们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而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他们说,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同情作为社会行为的基础,而在《国富论》中,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影响,从利他的理论转向利己的理论。从此以后,几乎所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8期2015-11-30

  • 动物的“生化战”和人的“恶毒”
    分成两类:一类是利己,一类是利他。卖死猪显然不是利他,那么,这是否就是利己呢?也不尽然,因为伦理的利己主义是不害人的。利己主义之所以成为一种重要的伦理学说,是因为它所强调的“利己”并不是直接、立即的利己,而是“开明的利己”(enlightened self-interest),是一个理性的行为。利己者会基于长期较大的利益而牺牲短期较小的利益,会为了实现较长远的价值而放弃短暂立即的享受。从开明利己的角度思考,利己主义者通常需要友谊、家庭,因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

    南方周末 2015-11-262015-11-26

  • 利己教育的价值偏差及矫正
    为两种,一种是从利己角度,告诉人们做或不做某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另一种是从利他角度,告诉人们做或不做某事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多年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徘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的道德教育主张似乎略占上风,人们或在理论上论证,或在实践中奉行利己教育,认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利他教育“假、大、空”的状况,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结合实例,分析利己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的偏差及矫正措施。一、利己教育的基本逻辑在我国古代,便有“善有

    中国德育 2015年19期2015-10-23

  • 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什么不好?
    李淼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而理想色彩过重的人,在牺牲自己的时候,牺牲起别人也轻而易举。因此,一个提倡“利他”的社会,结果往往只能造就一个伪善主义社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钱理群发明的,描述当下一种大学生的类型,最近变得很流行。今年七月底,《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题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的文章,深度分析了中国式好学生和美国式好学生的同与不同。钱先生的原话是:“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

    南都周刊 2015年16期2015-09-10

  • 利己首先要不损人
    文/罗红芬利己首先要不损人文/罗红芬《阅微草堂笔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任南新仓监督时,仓库的后墙无故倒塌了。挖开来一看,发现死鼠无数,大的体形几乎像猫一样。原来,是因为老鼠长期在墙下打洞,繁殖的越来越多,洞就越打越大,以至于墙下全被掏空了,地面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墙终于倒塌了。纪容舒的同事福海说:“当老鼠破坏别人的房屋,扩大自己的洞穴时,可能忘了自己的洞穴也依赖房屋而存在吧。”福海讲的道理很简单,很多东西是相互依存、一损俱损的。战国时期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5年12期2015-06-07

  • 借一扇“窗”透视人生
    漠视者,利人者和利己者的人生得失和生活状态。【关键词】人生视角;解读;利人;利己【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视角很多,这里我尝试着从人生视角解读泰格特的《窗》。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作品是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山林提出的,他说“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目的是要借助文学透视人生”。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微型小说。它以极简省的笔墨叙述了一个情节很简单的故事,但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并不简单。靠窗的病人和

    课外语文·下 2015年5期2015-06-05

  • 阿玛蒂亚·森论“理性的同情”
    情心理或行为中的利己主义因素,反驳了将理性仅限于自利心理或行为的狭隘认识,为经济学以及伦理学理论在利己与利他、经济理性与道德情感上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为弥合社会科学领域的“斯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关键词] 理性 同情 利己 利他[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5-0075-05理性与情感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区别,除了主要表现为逻辑化特征与非逻辑化特征之外,还表现为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对立。在西方社会

    道德与文明 2014年5期2015-05-12

  • 利欲“熏”心:道德判断中的利己偏差
    心:道德判断中的利己偏差杨小君,梁 爽,张羽璇(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研究了道德判断问题和利己偏差的产生与表现。研究表明:道德判断的利己偏差在自我行为、他人行为和自我-他人比较中都会存在,可能的形成机制包括心境一致性假说、态度形成假说和身体清洁需要,其脑机制活动与利他行为存在差异。利欲“熏”心;道德判断;利己偏差人们对于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事物往往难以客观评判,尤其是处在同一利害关系当中时。实证研究表明:人们愿意接受团体内成员的不道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4-02

  • 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友爱论”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刘 捷(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亚里士多德对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行为做出了类别上的划分,他认为友爱具有三种基本性质:快乐的友爱、实用的友爱和善的友爱,这三种性质具有利己主义中的心理利己主义以及伦理利己主义的思想上的倾向。同时他提出对“自爱”应有的正确理解,对“自爱”加设条件使其不会陷入极端的利己思想。并且“自爱”的行为应该能够产生利己利他的效果。经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内容与利己主义思想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亚里士多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2015-03-17

  • 企业家前台化行为动机感知、消费者-品牌关系距离与公司品牌评价
    机均可归为利他或利己动机。利他动机感知是指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人,体现的是一种亲社会的举动;利己动机感知是指一切行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虽然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企业家利他的行为动机比利己的行为动机产生更为积极的企业品牌评价。比如Vanhamme和Grobben(2009)认为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对品牌绩效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家行为动机的感知。如果消费者感知企业家行为动机是利他性的,则有助于改善品牌绩效;反之,则对品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在差序格局的中国本

    统计与决策 2015年24期2015-02-18

  •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强调道德的约束作用,在“利己”的同时,要更多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才能保证市场合理有序地运行。同样,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学会合作很重要,合作才能双赢。关键词:“利己”;“利他”;市场;道德;合作;“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人的行为归结为自私,而在《道德情操论》中归结为道德对利己行为的控制上。在现实生活中,

    世纪桥 2014年1期2014-08-08

  • 创业观念:利他主义
    赵延忱利己与利他显然是一对矛盾。想通二者的关系,就成为创业的一个根本性的大观念。它影响着投资的全部行为和整个过程,并最终决定着投资的成功与失败。利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它归根结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单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帮助更有利,帮助别人是帮助自己。于是产生了群体中利他的行为准则。要在创业中自觉贯彻利他观念,需要懂得这句话:“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级。”人的利己本性决定了社会的本质是人之间以利益为纽带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充实提高自己以能够为他

    金点子生意 2014年7期2014-07-08

  • 利他的本义与市场经济
    性善还是性恶,是利己或是利他,这是人类对自身思考的一个永恒主题,从古代先哲到当今思想者都对此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中国古代就有人之初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争,这方面连绵不断的文献浩如烟海。在西方,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 公众的利益》将人性自利论推向了极致,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虽应该以理性和利他为重,但所有一切行为和美德皆起源于利己之心[1]。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试图从生物进化科学的角度阐明自利的机器在于基因。亚当·密斯在《国富论》中透彻分析了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0

  • 对军事装备保障外包商的有效监督及其最优信息度设计
    000)外包商的利己行为是影响和制约军事装备保障外包效益提高的关键性因素。着眼于提高装备保障外包效益,从监督的视角,研究了对外包商利己行为的防控问题。运用博弈理论,首先分析了监督对防范外包商利己行为的效用以及过度依赖监督的无益性,然后,立足于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监督,研究了对外包商进行监控的最优信息度设计问题。装备保障外包;外包商;有效监督;最优信息度监督是管理主体为获得较好的管理效果,对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活动实施检查审核、监察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

    装备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1-19

  • 论法的理想、法的实效与法律的人性基础
    以霍布斯为代表的利己论具有理论缺陷。法律不应该以此为理论基础,而应建立在由私有制引发的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这样有利于实现法的理想。法律;人性;法的理想;法的实效法的理想,作为人类对法追求的终极目标,被具体描述为是对正义、公平、自由、民主、秩序与安全的追求。如果说法的理想反映的是人类理想的价值追求,那么法律实效体现的则是对现实世界法律实现与否的评判。法律实效指的是“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然而,一部体现了民众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4-12

  • 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及其现实影响 ——从亚当·斯密说起*
    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亚当·斯密;经济人;道德人;社会人;和谐;现实影响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国富论》和《道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8-15

  • 什么是科学的革命人生观?/“在利他中利己利己中利他”
    我提倡“在利他中利己,在利己中利他”。我认为这样的口号既符合真正的人类本性,也符合道德发展的趋势,又符合我国当前的历史状况。这里所说的“在利他中利己”,实际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利他”,指的是从利他的动机出发去行动,在产生利他效果的同时客观上达到了某种意义的利己。而所谓“在利己中利他”则指的是:在从利己的动机出发去行动之前,必须考虑到行为的结果要有利(至少无损)于他人或社会。否则,这一动机和行动就是不合理的。例如:一位教师为了增加个人的收入到外校去兼一点课,

    中国青年 1980年11期198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