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言语品质提升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4-05-14 14:01冷玲琳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3期

冷玲琳

【摘要】文言文凝结着中华优秀的言语智慧,小学文言文教学需加强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通过找准“抓手”,读懂文言的内容;巧设情境,提升言语表达能力;开展思辨,感悟言语内涵。

【关键词】言语品质;言语内容;言语表达;言语内涵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运用语言的人”,教师应凭借文本,组织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生长及精神品格的发育。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内容、表达、思维、内涵等方面优化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言语品质。

一、找准“抓手”,读懂言语内容

读懂文本内容,是提升言语品质的前提条件。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以小故事为主,要想读懂故事内容,不能简单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等方法,令故事内容呈现在脑海中,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几个“抓手”。

1.找准人物,厘清关系

了解故事内容,可以从故事中的人物入手,思考:《杨氏之子》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学生初读课文,可以找出主要人物杨氏之子和孔君平。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文中分别指代杨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字词。在教学中,“君”和“夫子”,是不容易找出来的,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找人物的过程,其实是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过程。找准了人物,并且厘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就为内容的理解作好了铺垫。

2.咬文嚼字,理解字词

读懂内容还需要扫清文言字词这一障碍。文言文字词教学旨在通过对文言文字词进行有效的解词释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以此来排除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进而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情感距离,实现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比如教学“甚聪惠”时,就不是简单出示词语意思,而是问:读了课文,你对杨氏之子有了哪些了解?生答:他很聪明。追问文中哪个词是聪明的意思?答:聪慧。再问:哪个词是非常的意思?答:甚。另一方面,可以补充资料,对字词加以解释。比如“夫子”一词,文中指代孔君平,可以出示孔君平的生平事迹,让学生理解这是一种尊称,只有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的人才可称为夫子,如孔夫子、孟夫子等,这样对孔君平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咬文嚼字”,用精巧的活动,带动对字词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言语内容。

3.反复诵读,讲清故事

叶圣陶认为,通过吟诵,读者的感官和心灵都能得到熏陶和洗礼,自然而然地,诵读的内容和章法也会被逐渐内化,转而形成读者自己的独特感悟。诵读是文言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自主读、合作读、齐读等各种方式的读均可在教学中穿插使用。在《杨氏之子》的教学中,还用上了读译结合的方式。即请同桌合作,一位同学读句子,另一个同学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去说意思。读一句,说一句意思,用上学过的方法,争取把意思说清楚。在边读边译的过程中,故事的内容基本上就讲清楚了。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环节,学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巧设情境,提升言语表达

言语表达是言语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言语表达一般都是特定情境中对言语材料的仿用、移植、创生等。在文言文教学中,巧设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

1.关联已有知识

维果斯基说,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教学中要关联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新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体,习得更新的知识,达成新的运用。比如讲到《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可引导学生用古人的方式介绍自己,如结合学过的《精卫填海》中用的“炎帝之少女”,女孩子自我介绍时可用“杨氏之女”。这样的表达来自文本,又有衍生。学生在课堂上用古人的方式介绍自己,是对言语的运用和内化。

2.回归真实情境

在真实的情景中,语言才可能如鱼得水般运用;在真实情境中,学生的表达才会真实有成效。因此提升言语表达需要回归到真实的情境中。生活中,学生都有过待客的体验,文中“设果待客”的场景就可以回归于真实。教学中创设了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你们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内选派代表演绎当时的场景,对到访来客的称呼、招待客人的用语、人际交往中的语言等,在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其中和善的语音语调,礼貌的言语内容,丰富的待客方式,都在演绎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王宁教授说:“素养是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它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充分调动自身言语经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了一大截,同时也锤炼了言语品质。

3.转化言语实践

言语表达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转化的过程就是思维与表达的过程,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学习文言文,可以学习先人们智慧的语言表达。杨氏子以姓氏谐音对孔君平的调侃,风趣幽默之余不乏智慧体现。课堂上也可让学生学习这种方式来对答。比如假设白居易先生来访,学生就答出了多种巧妙之言:未闻白鹭是夫子家禽;未闻白鹅是夫子家禽;未闻白菜是夫子家菜。再如李白来访,杨修来访,学生均能够用学到的言语智慧加以创造性地表达。文言文教学中,将学生的思维转化为言语实践,在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欲望,给予学生言语表达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开展思辨,提升言语内涵

在学生读懂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通过比较、辨析、推理、想象等,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在思辨中深入学习课文,提升言语内涵。

1.同质对比,整合思维

同一类文章的学习,往往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注重选择合适的对比阅读文章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例如将《世说新语》中孔文举和张吴兴的故事和《杨氏之子》对比阅读。开设思辨小讲坛:一起辩一辩,三者的“幽默机智”有何不同?从内容上来看,孔君平调侃杨氏子没有恶意,是大人对孩子的亲近之意,陈韪等人跟孩子开的玩笑,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杨氏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答孔君平,巧妙而委婉,礼貌而机智。孔文举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反讽陈韪;张吴兴以“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辱骂那些戏耍他的人。由此可见,他们的机智程度相当,然而幽默的尺度不同。在此基础上讨论,可以学会怎么把握幽默的尺度。这样,教学内容逐步转化为思维模型,引导精准把握思辨的过程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言语内涵。

2.创新思路,展开续写

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有学生曾经提出:“杨氏之子的话相比孔文举和张吴兴,委婉了一点,但对长辈依然有些不尊重。”基于这一观点,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辨“幽默”的尺度,打开新思路。如杨父归来,孔君平如何幽默地夸赞,杨氏子又该如何幽默而尊重地回答,请学生就此展开续写。学生在续写时可以结合杨氏子在前文中的表现展开想象,进一步内化语言,以此提升言语品质。

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需要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打磨,为学生提供好读懂的“抓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勾连旧知,拓展思维,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表达能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言语表现品质提升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D/2021/02/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進区星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