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外创作活动指导策略探究

2024-05-14 14:01马琳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小学美术

马琳

【摘要】作为小学美术课堂的补充,课外美术创作活动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美术实践创作,展现创意。对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体验,促使他们审视自身生活,启发童真创作灵感;理解学生的心理审美需求,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激励童真创作热情;开展让学生乐于接受的审美评价,肯定儿童创作心理,赞赏童真创作成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外创作活动;指导策略

美术创作,是指人们以自身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观察、体验、分析现实生活,选择、加工和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小学阶段学生的美术创作活动,大多在美术课堂上发生,但其内容有局限性,且时间有限,多数情况下还不能让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充分发挥。而作为小学美术课堂的补充,课外美术创作活动,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美术实践创作,表达童真童趣的创意。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初步探讨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外创作活动中可以实施的有效指导策略。

一、尊重儿童的主体体验,诱发创作灵感

“尊重”指尊敬、重视。在学校,尊重应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充分尊重并释放儿童的天性,寻找孩子在课堂上的生长点,关注儿童的情感与体验,成就儿童个性成长、全面成长”。为此,笔者以“尊重”为出发点,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寻找灵感,对于属于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教师不要过多干预,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反之,对学生不够尊重,会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和审美自信,使之在绘画中无从下笔,手足无措。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我爱祖国”地图绘色比赛,鼓励学生采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创作。教师在将活动的主题“我爱祖国”和相关要求告诉学生后,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组内讨论和全班交流,以拓展学生们的思路。学生们纷纷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表达,有说画少数民族小朋友的,有说画各地美食的,有说画特有的动物的……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教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创意绘画,适当给他们提出建议。在此次活动中,学生们充分表达了灵感创意,绘画着色精彩纷呈,这是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成果。让学生独立思考,联系自身经验,诱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理解儿童的审美需求,激发创作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指导作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过多,学生自己的想法会受到压制,他们甚至会丢失自我,完全跟着老师跑,全班画作一样,千人一面;指导过少,学生能力不够,作品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指导中,教师只有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辅导,才能不打断他们自己的创作思路。

1.创作前的指导:简要说明主题,引导学生顺着既定的创作方向起步

美术创作前,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程度一般决定了作品最后的呈现效果,如果学生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创作主题,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美术主题,就像写作文一样,围绕主题写作。

例如:元旦前举办的“幸福的年味”美术课外创作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新年祝福。教师在学生们创作前提示他们:“本次创作活动是针对新年主题,你们过年时会做什么?怎么迎新年?中国人有哪些传统的方式迎新年?……”用这样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谈一谈,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作。学生们在明确创作主题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始个性化创作。

2.明确主题后的指导:展现丰富题材,引导儿童顺着思路丰富储备

当学生了解创作主题后,就要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但是学生们的思路往往比较狭窄,想到的内容不够丰富。这时教师可以运用语言交流、视频欣赏、作品鉴赏等多种方式,顺着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想象,使他们的创意更加丰满。

例如:在校外组织的《和平,让世界儿童心连心》绘画创作活动中,笔者考虑到“和平”这个主题学生接触较少,大多不太知道怎么去表现主题,于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们讨论:“同学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和平?”学生们纷纷发言,提出和平鸽与世界各民族朋友这两方面。接下来笔者出示一些优秀画作,讲述一些关于和平的小故事,带着学生们观看表现世界和平的视频片段,等等。最后,学生很容易想到,创作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各国国旗、世界著名建筑、手拉手心连心动作……教师的指导丰富了学生们的创作对象和内容储备,对于具体画什么内容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谱,那么动笔绘画就顺利多了。

3.创作中的指导:强化细节处理,引导儿童优化技法

到了学生动手作画的时间,此时教师还不能松劲,要进行个性化指导。有时候对同一主题,学生们的绘画作品非常相似,这是教师个性化指导不够的结果。教师要顺着学生画的内容,像讲故事一样,引导学生添加情节,完善细节处理。

例如:校内“童真形象娃”设计活动,是一次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学校形象娃的美术课外设计活动。学生们纷纷回家准备,第二天就把设计稿带来了。笔者发现他们的作品都差不多,因为都受到网络参考形象的影响。那么,如何让学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形象娃呢?笔者一一与学生交流。笔者问:“你设计的形象娃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童童和真真。”笔者赞道:“名字取得不错。他们喜欢在学校参加什么活动?”学生回答:“参加轮滑社团。”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去想象一个小故事,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提问:“这一天童童和真真参加轮滑社团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他们学会了什么新动作?你还有什么想法呀?”通过这样的引导,更多的细节被挖掘、呈现,每个学生对细节的设想都有所不同。不同的细节被画出来,自然画面就有了童趣,作品就有了个性。

4.鉴赏后的指导:引导儿童进行审美鉴别,取长补短

在初步完成美术创作后,学生会相互欣赏作品。这时他们往往会取长补短,修改画作。一些学生比较有主见,会坚持自己想画的内容,还有些学生想移植别人的形象题材,将他觉得好的内容都堆砌在自己的画中。每到这个时候,教师不应无所作为,要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告诉这类学生:别人好的内容未必适合自己,要顺着自己画的思路,坚持自我个性,有选择地加以借鉴,而不是全部搬到自己的画作中,否则作品就会缺少个性,影响画面视觉效果。

三、开展积极的审美评价,触发创作潜能

完整的美术创作活动要有评价部分。适当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和技艺水平。所以,在每一次课外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

开展有针对性的正面评价。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美术作品的情况,教师要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的、激励性为主的评价。教师激励性的言语,能促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个奋斗目标,从而发挥出更多潜能。而且,肯定的评价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之心。这样,评价就能成为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推动力。

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外美术创作活动中,学生作为创作主体,其体会和感悟会有很多,因此评价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比如,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作品哪里画得好,哪里怎么改进会更好。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要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再加入一些相对专业的建议,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師的评价。

在评价中渗透审美教育。评价不能只针对当下的美术创作,还要对学生今后持续的创作实践有所帮助。因此要让评价活动指引着学生的审美创作能力不断提升。除了肯定之外,教师还应有所侧重地进行美术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主题、意蕴、意境的表现手法,学会画面的处理、分割和透视、比例、色彩搭配,等等。像这样的课外美术活动的指导评价,能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上不断进步。

课外美术创作活动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让课外美术创作活动成为学生童心童趣的表达途径,让他们的美术创作之路激情不断,惊喜不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马台街小学)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小学美术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影响学前幼儿图书阅读理解的因素分析及指导策略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