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儿科医师门诊医患沟通问卷调查的探讨

2024-05-16 04:15张心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医患儿科门诊

张心悦 张 瑶 袁 斌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1;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江苏 南京 210054)

医患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医学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问题。儿科疾病因其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诊治难度大[1],同时医生很难和儿童就疾病状态直接沟通,因为大多数儿童并不能够自主地描述具体症状,往往依靠父母来交流。早在明代《幼科发挥·小儿正诀指南赋》中就有记载:“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唯形色以为凭,竭心思而施治”[2]。因此在中医儿科门诊工作中,医患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难点之一。我国目前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更加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而提高医师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医患沟通的能力,可以提升病患的依从性,进而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3]。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医儿科医师在门诊工作中的医患沟通现状,总结出有待加强提高的问题,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临床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市、南京市及杭州市三甲医院从事中医儿科并有门诊工作的医师37名。

1.2 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方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工作相关情况、医患沟通能力自我评价、医患沟通困难的主要原因、医患沟通的改革措施等5 个方面。研究对象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填写问卷(1分:强烈反对,2分:反对,3分:中立,4分:同意,5分:非常同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完成本次问卷调查的37 名中医儿科临床医师中,男13人(占35.1%),女24人(占64.9%);年龄27~54 岁,平均年龄36.2 岁;工作年数2~33 年,平均工作年数12.7年。

2.2 医患沟通能力自我评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2.3 医患沟通困难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3%(36/37)的医师感到“门诊压力大”或者“门诊工作任务强度高”,91.9%(34/37)的医师表示遇到过不同程度的医患沟通问题。大部分医师[70.3%(26/37)]认为在治疗阶段最容易产生医患沟通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医师认为,导致医患沟通问题的原因排名前3 的是“患儿家属的期望过高”[67.6%(25/37)]、“工作过于繁忙”[56.8%(21/37)]和“沟通技能欠缺”[54.1%(20/37)]。

在问卷的补充回答中,具体描述医患沟通困难的原因部分,低年资医师(工作年数<10 年)认为常见导致医患沟通问题的原因有“家属的不信任、家属对疾病的看法与自己不一致”等,而高年资医师则更多地指向“候诊时间过久”“家长情绪波动大”等。

2.4 医患沟通技能培训需求所有参与问卷的医师均认同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医患沟通,83.8%(31/37)的医师同意需要增强医患沟通技能方面的培训的观点,包括59.5%(22/37)的医师认为医学院校应该增强人文素养课程,51.4%(19/37)的医师希望可以在住培期间增加医患沟通的系统培训,32.4%(12/37)的医师建议医院定期开展医患沟通情景训练。

3 讨论

3.1 中医儿科医师门诊工作与医患沟通现状我国的儿科医师面对着医生少、患儿多的现状,截至2021年,我国0~14 岁儿童数量为25 338 万[4];据《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一)》[5],至2018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80家、妇产医院807家、儿童医院129家,从业人员近64 万名,年门诊量4.0 亿人次,全国每1000名儿童的儿科医师数仅为0.63 人。与此同时,相对其他科室儿科医师工作负荷较大、待遇却较低的现实,也让原本就医师短缺的儿科领域面临着进一步的人才流失问题。

在我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心;当孩子生病时,家属的情绪波动尤为剧烈,就诊时往往带着焦虑与着急,对医生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6]。这一切在实际上增加了医生的工作压力。本调查显示,“患儿家属的期望过高”是医患沟通问题的首要原因。与西医门诊相比,来中医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家属希望获得更长的就诊时间,除了当前疾病外,还希望获得诸如体质分析及日常养护等建议,“工作过于繁忙”是医师不能妥善处理患儿家长这些额外诉求的主要原因。紧随其后的“沟通技能欠缺”也是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调查中,参与问卷的医师在医患沟通能力自评中平均分与其他科室相比普遍偏低,调查中得分最低的2 项分别为“根据患者的反馈调整沟通”和“获得满意有效的沟通”,这可能与相比其他科室儿科的就医氛围更紧张有关[7]。“根据患者的反馈调整沟通”需要时刻关注患儿及家属的状态、认同患儿及家属遇到的困难,鼓励患儿做出的努力,识别出暗示和线索,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调整语句,甚至包括说话的速度和语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解释患儿家长的所有疑问,这些都指向更高的人文素质。而目前我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长期大量的临床积累,校园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稍显缺乏[8]。

调查显示,“收集病历信息”与“准备与建立信任关系”是得分前2 位的选项。收集病历信息是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医师能够真正地独立出门诊之前,已经反复学习、考核过的内容。而“准备与建立信任关系”则是目前大多数医学院医患沟通模拟课程中的常规项目,在经过了规范的学习与训练后,大多数医生对上述2项能力的评价更有自信。

3.2 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医学生人文教育是指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的优质人文教育[9]。人文素质更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拥有人本主义的核心,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主义,而不仅仅是“科学质量”。医学是一门将自然与人类结合起来的科学,它是非常完整的、有用的和社会性的,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温暖。医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医学人才必须充满人文素质,医师不能仅仅依靠专业知识,还必须拥有充足的人文科学知识[10]。但是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仍有待加强,存在着受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整体系以及导师缺位等问题[11]。

医学院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加强人文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群体的人文素养,并且合理构筑课程体系实现。如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可以和医学专业课程及医学实践相结合,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实践学习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内容[12]。中医院校专业课程的比例更高,将优质的人文教育和专业课程相结合,不仅能保留专业知识教学的完整体系,而且还能保障中医药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也应当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由带教老师将人文素质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收集反馈意见,并根据实用性对教学进行审查。作为榜样,带教老师的言行将对医学生未来的医疗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医生而言,专业知识是根本。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医患沟通的基石,只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才能保障医患沟通的顺利进行。医学生和临床医师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水平,精通业务知识,不断学习前沿知识,强化业务能力,才能在真正临床工作时有高水平的沟通交流能力,增加患者的信任程度[13]。

优质的门诊导医服务也可以提高门诊患儿家属的信任,稳定患儿家属的情绪[14]。对于时刻充满焦虑情绪的儿科,就诊前的情绪疏导和安抚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对此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言传身教”,在对上级医生“跟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记录上级医师在面对医患问题时的解决方案。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医患沟通培训,加强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带教,根据临床中的具体情境展开讲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可以在临床实习阶段实现临床带教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进一步加强医师医患沟通的临床积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中医儿科门诊医生遇到的医患沟通问题逐渐变化,其重心往往由“获取患者的信任”转变至“安抚患者由于长久等待所产生的情绪”。医院应定期开展医患沟通情景训练,按照医生具体的实际需求,安排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时长。

总的来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可以多方面、多途径地增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加强临床带教工作中的人文教育及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和定期开展医患沟通情景实训等方式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猜你喜欢
医患儿科门诊
门诊支付之变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