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伟教授基于风气百疾理论辨治儿童肾病综合征经验 *

2024-05-16 04:15曾彩玲霍诗琦王上福李伟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李师薯蓣风气

陈 仕 曾彩玲 霍诗琦 王上福 李伟伟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 南宁 530023)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以浮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1]。本病为儿科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本病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但长时间、大剂量应用外源性激素会产生各种不良作用,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给其父母及家庭造成重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故延长缓解期、减少复发频率,减轻激素不良作用成为儿科医生努力探寻的目标。临床研究[2-4]表明,中医治疗在改善NS 患儿临床症状、减少复发频率、减轻激素不良反应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导师李伟伟教授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西名中医,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在防治小儿NS方面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师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将壮儿散、壮儿膏,即薯蓣丸加减运用于NS缓解期肺脾肾虚证患儿,临床上多收良效。作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李师的经验及本人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浅谈风气百疾

“风气百疾”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之“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风气”泛指六淫邪气,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而数变,变化无常,乘虚伤人,为病不一,故其主要指与风邪相关(包括内风、外风)的各种病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大山芋丸,“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肢体沉重,骨节酸疼,心中烦悸,唇口干燥,面体少色,情思不乐,咳嗽喘乏,伤血动气,夜多异梦,盗汗失精,腰背强痛,脐腹弦急,嗜卧少起,喜惊多忘,饮食减少,肌肉瘦瘁。又治风虚,头目眩晕,心神不宁,及病后气不复常,渐成劳损。久服补诸不足,愈风气百疾”,该方记载的药物组成与《金匮要略》之薯蓣丸相同,故其所治病证可认为是“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具体描述[5]。

2 风气百疾核心病机

2.1 肺脾肾虚《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指出水肿的形成与肺脾肾相关。肺为华盖,感受外邪,首当其冲,《证治汇补·水肿》曰:“肺主皮毛,风邪入肺,不得宣通,肺胀叶举,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亦能作肿”,《幼幼集成·肿满证治》曰:“夫肿满之证,悉由脾胃之虚也。脾土喜燥而恶湿,因中气素弱,脾虚无火,故水湿得以乘之,而脾愈不运,则乳食凝而不化,停积于中,而肿满作焉”,《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可见肺脾肾功能失调则水湿内蕴,泛溢肌肤,而发为水肿。且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肺脾肾常不足”,表明NS 患儿存在肺脾肾三脏虚损。研究[6]指出NS患儿复发因素有感染、饮食不当、过劳,感染属肺虚卫外不固,饮食不当属脾虚运化不健,过劳属脾肾两虚,以上皆表明肺脾肾虚是儿童NS复发的基础[7]。

NS患儿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在中医看来外源性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为壮火[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食气”,易使患儿出现气虚;阳刚燥烈的激素亦可伤阴,致疾病后期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加之疾病反复,蛋白质从尿液中流失,而中医认为蛋白质属水谷精微,为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匮乏则可致气血亏虚。NS缓解期肺脾肾虚证患儿临床常表现为自汗出、疲倦易感冒、气短、纳差、便溏、舌质淡嫩、苔白、脉弱等。故中医将NS 缓解期归为“虚劳”,其脏腑虚损、气血阴阳亏虚、虚损证候皆属“虚劳诸不足”。

2.2 风邪外侵《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云:“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诸病源候论·诸肿候》云:“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可见风邪为水肿的主要致病因素。而风邪致病多非单一,寒、热、暑、湿、燥诸邪可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现代相关研究[9,10]显示,儿童NS复发的因素中,感染为最主要因素,其中呼吸道感染占71%,即中医之“外感”。《灵枢·营卫生会》云:“卫出于下焦”,李师认为卫气出于下焦、源于中焦、发于上焦。风邪外侵,机体需调动下焦卫气御邪,NS患儿本为肾虚,卫气盗窃肾气,加之其脾虚,中焦化生卫气有限,肾藏精,蛋白质属于精微物质,肾气不固,封藏失职则精微物质从肾中外泄,即蛋白尿;卫外不固,风邪入肺,肺不得宣通,通调水道失司,则发为水肿,故而疾病复发。

《素问·奇病论》云:“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素问·水热穴论》云:“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其所述“肾风”“风水”之发病机制均为肾虚感受风邪,导致水湿内聚,发为水肿。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而风性主动,易扰乱机体正常的气机运行,气滞则水停。《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类证治裁·喘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气机紊乱易致三脏功能失调,其中,脾气失于健运,则聚湿为饮;肺气失于宣降,则水道不通;肾气失于摄纳,则肺气虚损,致金水不能相生,肾虚失于开阖,则清浊不分、气化无权,水肿、失精由此而生。

2.3 伏风、内风潜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指出邪气致病可伏而后发。李师认为NS 患儿易复发,此乃伏邪致病[11]。《灵枢·九宫八风》曰:“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肾气虚不能驱邪尽出,风邪可潜伏稽留于肾络伏机待发。《伏邪新书》曰:“感六淫而即发病者……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指出疾病经治疗,病情虽可得以控制,但若治疗防护不当或病根未能除尽,仍可有部分邪气潜伏于体内,遇诱因而反复发作。《类经·肾风风水》曰:“风有内外之分,不可不辨”,表明肾风之所成亦可因于内风;长期服用阳刚燥烈之激素伤阴,阴虚生风,潜藏于内;水谷精微流失,化生气血无源,血虚亦可生风,藏于机体。故若患儿感受外风,则同气相求,引动潜藏之伏风、内风,再次引发疾病。

3 薯蓣丸主之论特色治法

针对以上病机,当治以补虚、祛风并施。首先,卫气出于下焦、源于中焦,防御外邪依靠脾肾的充盛;其次,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天不足需依靠后天的充养,乃可化生精气;再次,《灵枢·终始》曰:“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甘属脾,阴阳两虚可从脾论治,综上所述,其补虚当以补脾为重。《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选方用药应当避免峻烈。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李师基于该理论将壮儿散、壮儿膏,即薯蓣丸加减运用于NS 缓解期肺脾肾虚证患儿,收获了满意的疗效。研究[12]表明薯蓣丸具有增强免疫、抗过敏、抗炎等生理功能,可减少感染的发生,预防NS复发。

山药原名薯蓣,薯蓣丸中重用山药,且以山药为君,《神农本草经》[13]记载其“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中药学》[14]记载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以上均提示山药有益气、补肺脾肾之功效。现代研究[15,16]表明山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之效。

从组方上看,薯蓣丸可由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加减而成,四君子汤为健脾益气之方,四物汤为补血之方。桂枝、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意,合干姜可补气温阳;白芍、甘草配伍有酸甘化阴之意,合阿胶、麦冬可滋阴养血。诸药协同调补气血阴阳,有助于患儿建立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NS日久可有瘀血内阻,桂枝、茯苓、白芍、川芎、当归配伍可有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之意,又可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中桂枝、柴胡、防风、白蔹可祛风散邪,《灵枢· 百病始生》曰:“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以使邪无所藏,病无由发;虚劳风疾多有气机紊乱、升降失调,桔梗、杏仁一升一降,以恢复气机之升降出入,故《景岳全书·诸气》云:“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神曲、大豆黄卷可理中焦湿阻,使脾气健运,补而不滞。因小儿常夹有食滞,李师之壮儿散、壮儿膏在薯蓣丸基础上加用健脾消食之药,意使经方婴童化。

从药量上看,薯蓣三十分、甘草二十八分、大枣百枚,方中甘草用量仅次于山药,亦体现了“将以甘药”之精神,充分表明了整方补脾之功用。

从剂型上看,李师运用散剂、膏剂,取其用药方便、剂量易控,适于小儿用药之特点。

从煮法上看,散剂用淘米水煮沸加入饴糖,冲服。淘米水即古代“白饮”,具有补益中气之功效。加入饴糖既有“建中”“将以甘药”之意,也可改善口感。

整方可达补虚、祛风之功,用于儿童NS之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两实相逢,众人肉坚,能使患儿“四季脾旺不受邪”,以达延长疾病缓解期,预防疾病复发之目的。

4 典型医案

患儿黄某,男,5 岁4 个月,2021 年6 月20 日就诊,主诉:反复颜面、双下肢浮肿2 年余。现病史:患儿2年余前出现颜面、双下肢浮肿,多次至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外院治疗,明确诊断为NS,但平素易感冒,致上述症状反复,为求中医治疗,遂来诊,刻下症见:无颜面、双下肢浮肿,无咳嗽、鼻塞流涕,无发热恶寒,汗多,气短疲乏,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苔白略厚,脉弱,肌肉松软。中医诊断:虚劳,肺脾肾虚证。治法:补虚、祛风。处方:壮儿散,20 剂,每日1剂,用淘米水煮沸加入饴糖,冲服。后多次复诊,患儿感冒次数较前明显减少,至今未见疾病复发。

按语:该患儿处于NS 缓解期,即使进入病情稳定期,机体仍存在肺脾肾不足。该期患儿体质虚弱,最易为风邪所伤,引发外感,而出现病情的反复,其主要治疗任务为增强体质、预防感染、防止复发。故予壮儿散以补虚扶正、祛风除邪,使正气得复、脾气得健,使四季脾旺不受邪,增强了患儿体质,显著减少了疾病的复发,有助于激素的维持与减量,避免了因复发再次服用大剂量激素所带来的不良作用,患儿预后良好,体现了“标本兼治”“未病先防”的诊治思想。

5 总结

NS缓解期患儿本有肺脾肾不足,加之病久,或疾病反复发作,致三脏愈加虚损、气血阴阳亏虚,表现出一派虚损证候,属“虚劳诸不足”;此期患儿正气虚弱,极易感受外邪,致肺脾肾功能失调,又或引动潜藏之伏风、内风,出现水肿,导致病情的复发,属“风气百疾”,此均为疾病复发之核心病机,故予补虚、祛风并施之特色治法,以“薯蓣丸主之”,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予以加减,使经方婴童化,为临床预防儿童NS复发提供诊疗思路。

作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有以下体会:(1)重视“扶正祛邪”的思想,慢病久病患儿正气虚弱,极易受外邪侵袭,予壮儿散可补肺脾肾以扶正,兼以祛邪以达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之功。(2)强调“中立儿安”的思想,《证治汇补》曰:“脾为后天之本,三阴之首也,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固”,故治疗儿童NS 时重视脾胃的顾护,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执中州以灌四旁”,使其健运则四季脾旺不受邪。(3)重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治疗儿童NS时,壮儿散旨在预防疾病感邪复发,即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4)重视“异病同治”思想,对于肺系疾病,如复感患儿、哮喘缓解期患儿,符合肺脾肾虚证者,吾师灵活运用此方,亦能达到预防复发之目的。

猜你喜欢
李师薯蓣风气
从王安石眼睛的特征说起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风气
风气
风气
风气
薯蓣皂苷及两种衍生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夜雨初夏(外一首)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HPLC测定不同产地粉萆薢中原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