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旴江医家龚廷贤仁的思想内涵 *

2024-05-16 04:1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龚氏庸医仁心

范 姝 傅 斌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江西 抚州 344000)

龚廷贤(公元1522 年—1619 年)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溪人,出身于医学世家,悬壶六十余载。因其临证经验丰富,医学理论渊博,“祖轩、岐,宗仓、越,法刘、张、朱、李及历代名家,茹其英华,参以己意”[1],获钦赐进制“医林状元”殊荣。在尊儒重医的时代,旴江医家龚廷贤医学思想的形成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对其医学思想及行医生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仁,指好的道德,仁者,爱人。在儒家伦理中,仁爱是由近及远的,依次为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龚氏的医著、事迹、方药中,无不彰显其仁的儒家思想内涵。

1 龚廷贤仁的思想内涵

1.1 重修德 强调以德养生儒家强调仁爱是以自爱为起点,代表性的观点为“仁者寿”,即有爱心、能爱人的人身心健康,就会长寿。这即是告诉大家要有仁爱之心,才能自爱。

龚廷贤认为,养生首先要注重修德。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丰富,先后完成《济世全书》《云林神彀》《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医学入门万病衡要》等作品。他在诸多著作中都提出了修德养生的具体要求。例如,龚氏在《寿世保元》中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指出良好的道德情操能使人健康长寿。他在此书中把养生归纳为“薄滋味,省思虑”等十一条,在书中的“延年良箴”篇中共列出三十一条延寿箴言。在《万病回春》中亦收有“云林暇笔”和“龚氏家训”等篇,均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德养生。

龚氏与其他医家养生流派有所不同,他重视脾胃养生,在此之外更加重视以仁德养生,在许多著作中具体地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养生的重要条件提出来。《种杏仙方》中还有“续劝善良规四十歌”,将以德养生更加具体化、条理化、规范化。分别又归纳出“十劝”“十诫”“十莫”“十要”,以类似歌谣的形式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在“十劝”中,提出人若要成为“太平考终之人”,必须“培养身心”,明确道出道德修养是养生的重要前提,只有遵照一定的行为规范,不妄思,不妄想,才能心神安定、气血和平。

他还在《万病回春·云林暇笔》“放肆训”和“斗讼训”里告诫子孙要做“端人”“善人”,有云:“岂若遵礼惧法,屈己右人,存心恭敬,安分修德,使乡党称为端人乎”,又云:“岂若念忍一时,后退一步,饶让一着,庶几安家乐业,得享康福,使乡里称为善人乎”,端人、善人即正直且仁爱之人。这一养生理念与儒家仁者寿的观点不谋而合。

1.2 守孝悌 注重家学传承《论语·学而》中有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

龚廷贤自幼承庭家训,跟随其父龚信习医,父子同为明代御医。龚廷贤在思想上深受其父的影响,随父学医,博考历代医书,博采众家之长,贯通医理。龚氏尤为注重家学传承,为承其父之志,续编了其父之作《古今医鉴》,此书涉内、外、妇、儿及耳、鼻、口、牙、眼等杂科病证百余种,且所收方剂颇为广泛,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从医过程中,龚廷贤医者仁心与孝行的口碑广为流传。诸多王侯公卿、文人也都因钦佩其仁心仁术与孝举,纷纷为其撰写的医书作序、作纪,颂扬他的孝举与德行。其中浙江布政使司参政徐汝阳在《万病回春·叙云林志行纪》中就多次提到龚氏的“孝”,称赞其“事乃父西园公纯孝,温清定省,聚百顺以养志”“生而岐嶷,仁孝天畀,襟度汪洋,卓乎为昭代人豪”;还有记载:“父志在钟爱庶母所生二幼子”,龚廷贤“以其所爱者而加爱焉,视之犹父然也。凡家业悉推让之,又且另赠之以田,使安享其逸以承父欢”。万历年间,刑部尚书舒化在《万病回春》序中赞叹道:“仁哉!孝哉!龚生之用心也”“溯厥衣钵,盖成乃父之志,而广其仁。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龚生之谓哉”,由此可知,龚氏之孝举为大家所广泛认同与传颂[1]。

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云林暇笔》中强调事亲以孝为主,并且详细列举了十一种不孝之举。可见,龚廷贤不论是在行医生涯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始终践行孝的理念。

1.3 存仁心 悯苍生疾苦医林状元龚廷贤早年刻苦攻读儒学,以“良医济世,功同良相”自勉,并以“忧国忧民天下先”为人生志向。他在医著中多次提及仁,正如其在《济世全书·自序》中所言:“予将借医国之书而展其济世之心,故书成而世世共跻予之愿也”[2]。龚氏认为“仁心”是作为一名医家首要应具备的要素,他在《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说:“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1],亦即存仁心方能博施济众。

时任刑部尚书的舒化在《万病回春·序二》称其:“生虽不显遇,而博济仁泽”;《万病回春》中记载他曾“输谷粟、赈饥民,而不忍其颠连;施棺木、瘗旅衬,而不忍其暴露;解衣裘、救寒士,而不望其后偿;崇礼节、友贤良,而不爽其信行;还鬻女、返卖僮,而不索其聘财;怜鳏寡、恤孤独,而不吝其浓费”[1]。

为了解决饥荒百姓的生计问题,龚廷贤自创救荒代粮丸,在灾荒年代代替主食,以使民众果腹而用;《寿世保元·救荒辟谷》中有记载:“救荒代粮丸每嚼一丸,则任食苗叶,可以终日饱”。救荒代粮丸也正是其存仁心、博施济众的精神体现。救荒丸成本低、耐饥、易得,也是其“悯苍生疾苦”的仁的思想体现。

龚廷贤存仁心还表现在其对求医者不问出身贵贱,一视同仁。龚氏以自己精湛的医术根据疾病辨证施治,其医治的患者中有达官显贵,但更多的是平民百姓。据光绪六年(1826 年)《金溪县志·方技》载,龚氏众游大梁(今河南开封)时,疫病流行,“连染阊道”,诸医以古法立方,治疗无效。龚廷贤独能创新,以其见鲜,开上药方——二圣救苦丸,仅用牙皂、大黄两味药,以牙皂开关窍而发其表,以大黄泻诸火而通其里。此方一服即汗,一汗即愈,效果显著,医治了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亦认为医者要“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反复告诫医生要做到重义轻利,救困扶危[3]。

龚氏在《万病回春》中写道:“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非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可因其贫富而我之浓薄哉,告我同志,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亦是阴功也”,这种好生之德为心、敬重病家的仁爱医德观,一直为旴江后世医家所遵循[4]。龚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仁心的大医风范,为后世医家树立了典范。

1.4 亲仁医 推崇明医泛爱众而亲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爱思想。亲仁,即亲近仁人志士。在龚氏的著作中,常以“明医”与“庸医”为辨别医生的行为标准,推崇明医。

龚廷贤父子撰有“名医箴”“庸医箴”“医者十要”等医文,文中不仅提出医者的道德规范,劝诫医者向善弃邪,而且对医生的素养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做明医而不做庸医[3]。

《寿世保元》有云:“备为明医以救人,何期又为庸医之杀人。仁人君子,其亢则害承乃制之理”“凡为良医者。须博理广见可也”“致中和以全生者,良医也”[5]。龚氏推“东垣先生之学”,崇“明于医道、至精至诚者”;认为“格物理之精微,其用心可为仁矣”。

龚氏在《寿世保元》中多次批评庸医不学经书,不通字义。妄自矜夸,以欺当世;详细列举出常见的庸医治疗行为,告诫后世医家莫走“庸医杀人”的老路:“误用承气,令人大便不禁。误用姜、附,令人失血发狂。正为寒凉耗其胃气,辛热损其汗液,燥热助其邪热。庸医杀人,莫此为甚”“六一顺气分明说,身有热头无痛,面赤饮水不下咽,庸医误认为热病,岂知心火泛上炎”“一论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一论有患头疼身热,恶寒微渴,然汗出,身疼,脚腿酸疼,无力沉倦,脉空浮而无力。庸医不识,因见头疼恶寒发热,便呼为正伤寒,而大发其汗,所以轻变重,而伤人者愈多矣”。在学医治学之道上,龚氏推崇“至精至诚”,认为“此唯精达经旨者知之,庸医未足道也”[5]。

龚廷贤还明确强调了医生的名利问题,要求医生要对待患者普同一等,不论贫富。龚廷贤《万病回春》指出:“凡病家延医,乃寄之以生死,礼当敬重,慎勿轻藐”,要求医生要对所有的患者予以关爱和尊重,龚氏认为医家不应当嫌贫爱富、用心不一,而该“不论贫富,药施一例”“博施济众,惠泽斯深”[4]。

其治病不论贫、富,对求医者一视同仁的善举,即“泛众爱”,推崇明医即“亲仁”。

1.5 重整体 推崇五运六气龚廷贤重整体观念,不论是在脉论、方药、还是养生理论上均遵循整体的观念,认为自然环境与人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对天地自然存敬畏、顺四时,才能延年。

《古今医鉴》将脉象分为四季之脉与四时之脉。龚廷贤四季、四时脉象理论认为四时气候变化与人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四季更迭也与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密切相关,这一点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诠释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这一层次。龚氏在《万病回春》中多次提及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人者,得天地之正气,灵于万物者也”“夫人禀天地之灵气,赖精血而化生”。

他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们要顺从自然的变化,并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如《寿世保元·伤寒金口诀》曰:“春温夏热秋治湿”“四时伤寒各有例,惟有冬月正伤寒,不与春夏秋同治,发表实表两妙方”,又如《寿世保元·延年良箴》曰:“四时顺摄,晨昏护持,可以延年。三光知敬,雷雨知畏,可以延年”。

《论衡·言毒》中指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6],就中药而言,古人依“元气论”认为,中药的药性亦来源于天地,是取于四时之气。中药的药性因生长的时节不同,秉承天地之气不同,故不同药物在不同季节的治疗效果亦不相同。龚氏在诸方中多强调中药的采摘时间,《种杏仙方》一书谓:“用豨莶草,此草处处有之,呼之为火杴草……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收采”“用威灵仙,用三月丙丁戊己日采”“治伤寒热病,热邪传里,亢极无解,用黄连煎水一盏,放井中顿冷,浸青布……夏天用,冬不宜用”。《万病回春》中对枸杞子、龙牙草等中药的采摘及饮用时间、方法也有详细阐述:“每年冬十月壬癸日,面东采摘红肥大枸杞十二升捣破,同好无灰细酒二斤,同盛于瓷瓶内浸二十一日足开封,添生地黄汁三升搅匀,却以纸三层封其口。俱至立春前三十日开瓶,空心热饮一杯。至立春后,髭须都黑”“龙芽草,五月五日端午采收阴干,将好酒浸,捣取汁,量加乳香、没药、绿豆粉,入汁内同饮,将渣敷疮上。此日不许吃一些茶水,只可饮酒就洗,亦不可用水”。

龚氏始终把五运六气放在极重要的位置,在《寿世保元》一书中,专列“五运六气论”,详细阐述了五运主病、六气为病的发生机制及五运六气与疾病的关系,强调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影响着人的生理与健康。龚氏在此书中对五运六气做了专门论述:“每岁而迭迁,然则客运也,有太过焉,有不及焉。太过之年,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也;不及之年,谓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也”“由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击搏,推之无穷”“主气临于客气之下,天时所以不齐,民病所由生也”[5]。书中详细阐述了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及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为后世医家利用运气学说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1.6 崇王道 格物理之精微龚氏的仁还表现在其方药的运用上,崇尚王道方药,治以“简切精当”之方,“随试辄效”之验录。其用药特点为取简单而弃奢靡、尚易寻而舍奇罕、亲王道而远峻猛。龚氏特别重视小方的应用,其著书中共收录小方两千多个,涵盖内妇儿外科多种病症内容。尤以《种杏仙方》一书为代表,书中收录方多具简、便、验的特点,且多由一、二味药组成;所用皆日常易得之物,其特点为简廉、易得、效佳。龚氏在书中对所录之方药进行了仔细的斟酌与取舍,正如其在《种杏仙方》的阐述:“方,乃单方。品味虽少,实简而当,皆出自愚平昔试验,百发百中者方载入集”“其有海内诸公相传之方,亲试验者录之,未试验者,虽近理,姑舍之”“药皆日用所食之物,无论贫富,人皆有之”“其药有奇罕,价又高者,卒不易得者,不敢录也”[7]。

《寿世保元》中亦有关于用药的论述:“夫药者,天地间之万物也。昔古神农悯苍生之疾苦,格物理之精微,其用心可为仁矣”[5]。六味地黄丸、八味丸、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等,是龚廷贤医书及医案中常见常用的方剂。从这些方剂的应用中,亦可见其治病用药王道思想之一斑[8]。《寿世保元·诸疳》中论述肥儿丸功用时载:“一论消疳化积,磨癖清热,伐肝补脾,进食杀虫,润肌肤,养元气,真王道也”[5]。除此之外,龚氏还称其所验效方为王道方,如调治胀满之香砂和中汤、治肿胀属虚之调中健脾丸、回元气之补精膏、回元气之太和丸、养元气健脾胃之琼玉膏、止泻除渴之瑞莲丸、消疳化积之保婴五疳膏、肥儿之千金肥儿饼等。

2 结语

旴江医学是中国医药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旴江医家积累的宝贵学术经验薪火相传,造福于千秋万代。他们树立的高尚医德思想更是千古传颂,激励着后来之人。身为一名旴江医家,龚氏谨守医道、恪守仁孝,心存仁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药到病除的良方与医术,其医著、事迹、方药更是为后世医家树立了博爱精诚的榜样,其志向与胸怀、孝心与仁德更是为后世医家所传颂与追随。

猜你喜欢
龚氏庸医仁心
善治外科
旴江名医龚廷贤《万病回春》痛风诊治思路初探
中国少年仁心大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烈火仁心
先生的书在哪里
龚景瀚《离骚笺》的成书与学术成就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龚氏半桥和全桥双向调节原理
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