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络理论辨析血不利则为水

2024-05-16 04:15曹兴旺杨圣堃曾韵桃张爱容王俊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玄府痰饮三焦

曹兴旺 杨圣堃 曾韵桃 张爱容 王俊峰

(1.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内科,四川 泸州 646000)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病已然成为当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诸多慢性病的共同病理机制是湿、痰、浊、饮、瘀、毒等津液的异常代谢蓄积[1],其病理产物与水病具有相似特性。因此,研究“血不利则为水”这一水液代谢障碍理论,对当代治疗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2]云;“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说明水病并不单由血引起,还涉及全身多个脏腑、经络以及向外疏泄通道的闭塞。《诸病源候论》[3]曰:“血不利则为水,血薄与血浊皆能致水”,由此可见,痰瘀互结或水血互结与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形成的联系需要引起重视。焦络理论涵盖三焦、玄府、经络三个方面,能够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探讨血不利则为水的发生发展机制,可为研究血病成水气病提供新思路。

1 古今医家对血不利则为水的认识

1.1 血水相互化生补充《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4],提出血是由津液和营气组成。《灵枢·痈疽》[4]中的“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则从饮食物方面介绍了血的来源。《素问·经脉别论》有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5],水谷之精经运化进入肾脏化为精,肾的蒸腾气化又使津液上承;肾气化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足,肾精依赖于血的充盛,所以血能生津,则进一步论述了水谷精气及津、血与肺脾肾的联系。

津、血相互化生、互为补充,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运动最基本的物质。津生血,失血过多,津液便会从组织渗入脉中,以补充血液的亏耗,造成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津液亏耗的症状出现。津养血,津液丢失过多,血液补充津液,也会导致血脉空虚或血液黏稠。《灵枢·营卫生会》提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也从侧面论证了血水相生之理。

1.2 血水互为病理因果历代医家对血不利则为水的致病观点多有看法,如清代程林在《金匮要略直解》[6]中云:“经虽为血,其体则水,况水病而血不行,其血亦化为水,故名曰血分”,提出了水血一体的观点,是仲景血不利则为水致病观点的一种延伸。欧阳錡[7]在《伤寒金匮浅释》中提出:“经不通,则水愈积不去,此虽属血分,实为水阻也”,即血水互阻,血不通,则水成形,成形之水更加瘀阻脉道加重血病。唐容川[8]认为血病兼有痰饮,血虚则脉道中血少,推动无力,水液凝聚成痰,在失血家常表现为水肿。张启明[9]则认为血水的互生与互阻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生理上互生,病理上又能互生互阻,即水病能影响血,血病能影响水。龚飒等[10]研究糖尿病水肿病机时认为血液流速、流量、流态改变导致的血不利状态贯穿本病始终,这与血不利则为水的病因病机不谋而合。

诸脏伤而生痰饮,病理状态下各脏都可因其自身亏虚或实邪阻滞而生水和成瘀,使得血水互阻而为病。上述医家都认同并发展了血水互阻理论,主张血水同治,却缺乏对于血不利前期病因病机的进一步研究。

2 焦络理论

焦络理论是国医大师孙光荣的中和派学术传人王俊峰教授,从医门八法、六经辨证、圆运动、开阖枢中所悟,对刘河间的玄府学说、华佗《中藏经》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体系、吴以岭院士的络病理论进行创新,集各家大成而首创,并通过临床实践及学术研究,不断总结、升华而凝练出来的一套辨证体系,包含三焦、经络、玄府三个方面[11,12]。该理论认为三焦不通、肾水不足、玄络闭塞是百病之源,倡导通三焦、补肾水、开玄络的治疗方法,创造了中和柴萸汤基本方(柴胡、山萸肉、桂枝、赤芍、熟地黄、黄柏、白术、炙甘草、首乌藤),该方内风外风同治,具有通调三焦水道、补足肝肾阴水、开畅玄府经络之功。

3 焦络理论下的血不利则为水

3.1 三焦与血不利则为水华佗在《中藏经》中写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由此可见,三焦沟通联络全身器官[13]。从三焦层面看血不利则为水,就需将五脏六腑作为一个整体。上焦心主血,脉道不畅则瘀血生水,心血不足则脉中空而无物;心阳不足,推动无力则血不能行,水不随血走而积滞成水病。肺朝百脉,主治节,通调水道,更将血和水紧密联系。中焦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气血精津液。下焦肾主水,司开阖,能维持全身水液代谢,将精气输送于脏腑,将废水排出体外。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及津液的输布排泄都依赖于三焦的通畅。因此上、中、下三焦通,则机体不受邪,五脏六腑尽皆调和,气血滋养内外,上下通行,即所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3.2 经络与血不利则为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调控人体功能的系统。血的生成,是“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郭静等[14]认为,经络气血传递至相应的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不仅反映了经络的功能状态,也能体现病势的轻重以及转归。经络不通,则上下内外沟通不利,则气血阻滞;气血不行,则成水病。正如《灵枢·经脉》所言:“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4],论述了经络下气血津液病理状态所产生的外在特征,强调了经络气血传递的重要性。

3.3 玄府与血不利则为水玄府是一类分布于人体内外的间隙,是精神、荣卫、津液、血气相互交通出入流行的门户之一。人体中各种维持基本生命运动的基础物质在体内的输布及神机的运行,均有赖于玄府畅通。陆鹏等[15]从肺玄府络脉与气血屏障的关系上,揭示了上焦的玄府经络病产生水湿痰饮瘀等病理产物的机制。黄小英等[16]认为湿邪伤脾,首侵脾之玄府,导致玄府不通,脾气郁滞。由此可知,湿邪伤脏腑时,亦会伤及玄府,玄府密闭则会使邪气留恋,病情逐渐加重;津液运行受阻,于密闭之处停滞过剩而成湿,产生诸多水病。王明杰[17]研究玄府学说时认为,玄府作为人体的微观结构,受脏腑调控,禀精血濡养,从而能维持正常的开通状态,反之则“玄府衰竭自闭”。因此王俊峰教授在中和柴萸汤中取黄柏合熟地黄共入下焦,使肾中精血充盈,则三焦气血有根,通利有源;首乌藤、白术为佐,祛风开玄络,以培土生金。由此则避免了“精血不足玄府闭,玄府闭而水病生”,也为水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思路。

3.4 焦络理论与血不利则为水焦络理论认为,三焦不通、肾水不足、玄络闭塞是百病之源,水病亦在其中。若三焦通畅,则气机运行无阻,沟通五脏,联系六腑,经络通而气血足,阴平阳秘,营卫和;三焦不通,则水液停聚,痰饮水湿化生,阻塞气机,阴阳失和,气血失调,杂病丛生。经络畅通则气血运行通畅,若经络不畅,则气血无法通行于人体上下内外,气就无法行津,津也不能载气而积滞在体内而成水病。玄府是气、血、津、精、液、神六者的通道,此六者需通过玄府才能对脏腑、组织器官发挥作用;玄府闭塞则体内津液不行积于体内,形成病理产物痰饮水湿。

焦络理论认为,治疗水病应从经三焦通调水道、以经络沟通上下内外、经玄府开通门户多方面思考。通上焦使津液得下,和中焦以培土生金使水道得行,固下焦令三焦气血有根、通利有源,由此三焦得开、玄府得通、肾水得补,则水病自除。综上可知,三焦、经络、玄府的功能失衡,不仅是水湿痰饮产生的原因之一,其自身也是病理产物留滞的主要部位;对于痰饮水湿病需要三焦同治。

4 总结

焦络理论从三焦、经络、玄府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痰、饮、水、湿、瘀,从病机形成以及病理产物在人体内停留反复致病角度,对水湿痰饮病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思考。血不利是一种病理机制,而引起血不利的各种因素才是水气病的根源。在焦络理论之前,围绕血不利的病因进行利血,是治疗水气病的根本方法[18]。而焦络理论的提出相较于独从利血治水气,焦络理论提出经三焦通调水道、以经络沟通上下内外、经玄府开通门户,丰富了水气病的治法。从三焦、经络、玄府治水,不仅能除血不利之本,还能化血不利则为水后的痰饮水湿瘀之标,值得进一步临床实践。

猜你喜欢
玄府痰饮三焦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玄府理论与应用研究❋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