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军 刚晓超 陈邵涛 仲崇文 王储平 太宇星 丛正日 郑丽坤 李佩哲 王思贤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018 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新医科”概念,是国家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四新”建设之一[1-3]。针灸推拿专业作为中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育人作用。但针灸推拿专业育人体系较为陈旧,故为积极响应新医科建设号召,做出针对性创新改革与实践研究。
针灸推拿学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是依托于包括经络腧穴在内的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技术与推拿手法等临床技能,实现防病治病目的的学科。所以,基础理论扎实与临床实践技能过硬并重,是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但在针灸推拿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不佳、难以实现从中医理论思维向临床思维过渡、难以从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变、难以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4]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操作应用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故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临床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创新,是本专业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以上教学问题,亟需针对针灸推拿专业育人模式开展改革与创新。
为积极响应新医科政策,解决针灸推拿专业教育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故构建针灸推拿专业多维度“一三三六”育人模式。本模式即制定1 个培养目标、建立3个维度、解决3 方面问题、采取6 种方法,从而达到推广应用效果。1 个目标指的是制定“立德树人,筑基精术”的人才培养目标。3 个维度包括知识维度,即在课程思政、专业基础、医疗服务、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方面,全面贯彻“从以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医科建设理念;服务维度,即搭建服务社会平台,开展院企联合办学;评价维度,即联合高校同行评价调查、学生课程评价调查等。解决针灸推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不深入、实践教学中难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操作应用能力、针灸推拿专业考核评价体系单一这3 方面问题。解决问题的6种方法可概括为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打造智能学习平台、改革立项评价方法、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3.1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医教融合方式,组织专任教师兼任正规医疗机构门诊医生,利用寒、暑假及周末等业余时间开展临床诊疗工作,以临床经验反哺日常教学,并在临床带教本科“师承”学生、研究生。同时联合医院临床医生,组织开展临床带教活动以及研究生授课工作。组织教师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进修访学,提升师资水平。构建起一支符合新医科建设要求,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具备教师与医生双重教育教学优势的新型高质量针灸推拿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5]。
3.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修订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寒假实践小学期”,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调整为1∶1。通过与省内、外多所三甲级中医院合作,建立起多个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3+2”床边教学,即“针灸推拿专业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该计划是在自愿原则基础上,选拔针灸推拿专业本科阶段前3 个学年综合成绩较优异的30 名学生,将传统本科教学模式的4 年校园授课与1 年临床实习(简称“4+1”人才培养方案),转变为更符合新医科建设要求的“3+2”人才培养方案,即前3年集中校园理论授课,后2 年进入临床边实习边学习理论课。这种“3+2”人才培养方案,又进一步将实训课的比例提升,使原来的大班课,变成了小班课、大组课、小组课和临床教学课。这种由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的“精准医学”理念衍生出的“精准医学教学法”更加有针对性,从而能够大幅度“精准”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丰富其临床实践经验,强化其相关能力[6]。并且,为学生配备精英院校师资,与临床教师协作授课,真正实现了“理论学习、临床见习、医疗实习”一体化培养。
3.3 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组织针灸推拿学科教师团队主编出版《推拿手法学》《小儿推拿学》《推拿学》《针灸推拿与护理》《推拿学实训教程》和《针灸学实训教程》等多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并且将以上教材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多部教材被同行业院校作为必修考试课专用教材,受到学生及同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如此教学团队可以从主编单位角度出发更深入理解剖析教学内容、构架教学逻辑、衍生延展教学思维,故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做到更深层次地分析教材重点难点,从而有序开展教学活动。
3.4 打造智能学习平台积极践行新医科建设中“智能医学”理念,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创新性研发虚拟仿真项目“推拿危险手法与易损手法安全实训项目”,并与其他线上教学辅助软件相结合,有效保障研究生教学和学习。开展国家一流专业实训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包括“推拿慎用手法虚拟仿真安全实训平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具有一定危险性和损伤性的推拿手法的实训教学活动。“中医经络腧穴教学平台”用于开展人体经络腧穴的定位、功能、局部解剖结构以及基于临床病例的针灸治疗实训等教学活动,还可以配合开展学生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活动。通过平台建设,完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训教学环节,实现大幅提升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目标。在当今疫情常态化形势下,组织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信息技术培训,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建立起一批在线金课,使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建设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需求,向前大步迈进。
3.5 改革立项评价方法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为推进针灸推拿专业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学生临床思维考核与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性提出“‘十结合原则’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创新性考核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客观与主观结合、过程与终结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院校与师承结合、单一与交叉结合、真实与虚拟结合、专业与思政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并将这种考核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建设南琼考试系统题库、超星学习通题库等,重点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发展和素质培养进行多次、及时、有效、动态的监督,实现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评价。
3.6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针灸推拿专业多维育人模式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坚持保障教学质量,同时要兼具可行性、长期可实施性。故通过建立针灸推拿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领导小组,配合教学督导评估办公室,分设教学质量保障人员与教学质量监控人员,专人专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且,通过同行业对比评价,优化完善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新医科背景下针灸推拿专业多维度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提供保障。
通过上述6 种方法综合构建多维度育人模式,本模式主要体现出4 层次融合,即医教融合、专思融合、教科创融合、产学研融合。
4.1 医教融合医教融合是通过案例式教学法、临床带教、师承见习等方法与形式,将真实临床案例融入教学,实现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4.2 专思融合专思融合是教学团队从现代文献及古今医家医案中挖掘思政元素,在主编教材中结合课程思政点,建立“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案例式教学,在向学生传递针灸推拿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点,充分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实现新医科背景下“医、文”交叉结合理念。
4.3 教科创融合教科创融合是带领指导学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前沿进展融入教学实践,扩大专业课教学的深度、广度,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转化,充分践行新医科背景下“转化医学”思想;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型,实现创新创业与针灸推拿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升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4 产学研融合产学研融合是开展社区义诊与医疗实习活动、校园义诊活动、志愿服务团暑期赴贫困山区支教和义诊活动、具有地方特色的“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传承班”校内外实践活动、校企及院企联合办学并设立企业奖学金产学合作一体化活动等,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地开展社会实践和义诊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连续的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针灸推拿专业育人模式改革实践对学生高质量就业、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高效承担工作任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逐年增高,升学率及专业对口就业率常年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加强了针灸推拿专业与国内外其他先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合作,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活动,建立了高质量的针灸推拿师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综上,针灸推拿专业育人模式创新改革在国内同类专业中起到了良好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