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2006-07-28 05:57张春英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5期
关键词:贤才深层意蕴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重要人物。安娜一生坎坷多难,一肚子各种各样的委屈无法诉说,最后选择了自杀的道路。安娜这个文学人物形象,近些年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前段时间与一位同事谈到这个文学人物时,我的同事说:“安娜的阴魂不散,因为她被当今许多不了解她而在诬蔑她的人而感到委屈。”的确,在我与学生交谈说到安娜这个人物时,有个学生这样说:“安娜,一个高级流氓。”从这个学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缺乏领悟能力,忽略了领悟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领悟,是鉴赏者把握文学及其它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蕴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方式,我国古典传统鉴赏理论也称之为“妙悟”,而这里所说的领悟,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的领悟,指读者无需借助抽象的名理思考,在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中,刹那间便能直接把握内在意蕴,这有点像禅宗里讲的“顿悟”;另一个是深层的领悟,指把感知、理解的鉴赏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对作品进行宏观性的理智审视和鉴别,从而“悟”出作品深藏的人生精义和作品的营构真谛。笔者认为深层的领悟也可以称为“深悟”,是文学鉴赏的高境界。

领悟这种心理活动过程决不像有些西方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作用而独立的,更不是什么神秘的天赋,而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理性意识的基础上的,是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为依托的。正如严羽所说的:“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笙者,上也。”只不过这种理性认识的因素在领悟中不像在一般的抽象思维中那样,以明确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形式出现,而是已经积淀、融化到具体感性的活动形式之中,只在暗中不着痕迹地发挥着作用。

同时,领悟也超越了对艺术形象的单纯的理性认识。抽象思维所得的结果是确定的,单义的,并且是可以言说的;而领悟则具有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这并非它的缺点,相反,这正是与文学的审美特征相适应的一种把握方式。因为文学不但具有意义,而且具有意味,文学作品的意义与它的审美意味是交融在一起的。司空图说: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又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通过理解,虽然可以掌握一定的意义,但却难以掌握意味,要想掌握文学的意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领悟。

文学鉴赏中的领悟是对艺术形象的内在意蕴的感性直觉的把握。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领悟实际上是鉴赏心理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飞跃。它对艺术形象的内在意蕴的把握,并不是由表层到深层,由感性到理性,通过一系列分析、比较、综合等脑部思维而逐步达到,而是利用无意识的功能,大幅度地简化了常态的认识过程,省略了一系列中间步骤,在一瞬间便达到了感性直观和理性洞察的同时完成,可见领悟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和高速性,领悟虽然不脱离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但却能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使人产生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之感。它的出现不仅是鉴赏心理中的量的变化,更是一种质的飞跃。

文学鉴赏中的深悟则是一种冷静的回味与鉴别。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谈及:“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认识论的真理,对文学鉴赏来说,同样也是透辟的真理。在文学鉴赏中,我们徜徉在风光绚丽的文章诗篇内部世界里,往往只觉得它美,却说不清它何以这样美。只有从陶醉中醒来,冷静地回味和思索,理智地扫描和审视时,才会发现它的美的奥妙。这就是文学鉴赏中的一种形而上的深悟。它不同于前一种对有限感性对象的知觉性的领悟,它实质上是一种在对艺术世界品味和体验基础上的哲学思考,是对文学作品深层的理性揭示。

深悟虽然包含着对文学形象及意味的感性直观理解,却又不停滞于作品所描绘的个别的,具体的内容,而是超越了作品的现象层次,趋向于对其深层意蕴的把握。而作品的深层意蕴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深刻性,往往暗示着集体无意识和人性中的隐藏部分,暗示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精义。如果不能超越作品的现象层次,深悟那高于其本身的深层意蕴。可以说还不能算进入了文学鉴赏的较高层次。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是寓理于情的典范诗篇。曹操通过诗的情感和形象的独特感染作用来实现他广纳贤才的政治主张。鉴赏者应该如何超越诗的表层意象,深悟到诗的深层意蕴呢?开头八句,初看似乎与《古诗十九首》意近,其实不然。这里言人生苦短,不是让人及时行乐,而是强调要及时建功立业。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如朝露般短暂,稍纵即逝,应该及早决断,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这几句诗的政治性和说理性是潜藏在形象的比喻和浓郁的抒情氛围中的。“青青”二句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其中第一章四句是:“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曹操不仅引用了它的前两句,而且还说自己一直在低低地吟诵它。这样,曹操这四句诗中也就不仅包含了一个将恩爱人比成慕贤才的巧妙隐喻,关键是还用原诗省略部分的含意来发出真诚而恳切的呼唤:“贤才们,就算是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就不能主动来投奔我呢?”如果鉴赏者能领悟出这层潜在的含意,就不难感觉到诗中透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接着曹操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诗来拓展他的诗意,表示只要你们肯来此,我一定以嘉宾之礼相待之,我们会欢快融洽地合作的。接下来的八句只对前八句“求贤之‘忧思难忘”和“礼贤之‘鼓瑟吹笙”的两个主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复现是再度的吟咏,从而加强了抒情意味;变奏则使诗意又加深了一层,言明自己与已经到来的贤才是怎样的情深意笃。这样也就解除了贤才们有可能存在的“人满为患”和“实情若何”的顾虑,用情用心不可谓不深。“月明”四句以乌鹊择枝的情形,来比喻在三国争雄的大气候下那些犹豫如何适从的贤才们,启发他们要善于择主,尽快归于自己的麾下。这四句生动地刻画了那些举棋不定的贤才的处境和矛盾的心情,并在诗中表露了自己对他们的关切和同情。最后四句则以点睛之笔剖白心迹,誓以吸纳百川的容度、周公吐哺的诚意来礼待天下贤士。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曹操的《短歌行》确是将道理完全融入诗情和形象描绘之中了。鉴赏者要想切实达到“深悟”的境界,获得文学营构的真谛,就要懂得审识作品、重构作品,反复地回味、鉴别。

深悟也是对其他把握方式的一种超越。谢灵运对自己《登池上楼》一诗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云“此语有神助”(钟荣《诗晶》卷引《谢氏家录》),叶梦得则对此联作了精当的分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思苦难言者,往往不悟。”这里叶梦得认为诗里“无所用意”和“不加绳削”的句子属于最高境界,是诗人破除了因“欲以奇求之”而导致“思苦难言”之后归于平淡的境界。品诗者如能品味到这层境界,便有如参禅之人终于悟透。

如果说,普通层面的领悟是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观照,是主体进入作品,“入乎其内”,瞬间达到物我同化,那么,在深悟的心理活动层面,鉴赏主体的心态出现了一种“平静”,对文学作品采取研究的态度,用一种纯粹的理智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冷静地回味鉴别,从而作出价值判断,这时就是主体“出乎其外”了。借用王国维在论诗词创作的理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其实,鉴赏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懂得“出乎其外”,才能“悟”得到形象的外衣掩藏下的作品的思想意义,从而真正把握作品营构的真谛,得到更高的艺术收获。通过学生对安娜这个文学人物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领悟在文学鉴赏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鉴赏者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鉴赏应重视培养自己的领悟能力,不断积累领悟经验,以便更好体会文学的意蕴内涵。

(张春英,菏泽市牡丹区西城中学)

猜你喜欢
贤才深层意蕴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五张羊皮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让学生的主动参与由浅表向深层漫溯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空城
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名师读意林
美丽 我要更深层的
王贤才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