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描写

2007-04-23 16:27徐江
人民教育 2007年11期
关键词:茨威格蓬勃例句

徐江

先看语文教材中的两则例文。

第一则:

教材:贝多芬是负有盛名的音乐家,他在事业处于巅峰时不幸耳聋,但他坚决扼住命运的喉咙,在音乐道路上顽强地前进。下面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对他的描写: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这是一则很值得商榷的例文。

其一,“脸上呈现出悲剧”这一例句有违描写的本质特征。“呈”的本意是“挺出”,“现”的本意是玉光四射,从描写的角度讲,“呈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让读者可见、可感、可体验的,应该是具体的。比如说,“一个厚实端庄的颜体黑色‘一字呈现在嘴唇上边,短而密的胡须修饰得很整齐,十分扎眼,为他平添了不少的威严。”这段文字具有典型的“呈现”特点,在可见的“色”与“形”之中,透出不可见但可感的气。与此相比,像“他的脸上呈现出痛苦的表情”这样的句子,就不是好的描写甚至可以说不能算是描写。因为从行文的语感上讲,读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是叙述者的一个判断,是根据被描写对象脸上的具体情况,诸如脸肌的痉挛、脸色的变化、齿唇的咬合、嘴角的咧动等等情况而推断出人物的某种心理状态。“痛苦的表情”虽说能反映主体一定的心理状态,但直接的意义乃是说这个“表情”是“痛苦的”,这是叙述者对人物“表情”的看法,而不是关于对象“表情”的描写。从描写的角度讲,要“呈现”出“痛苦的表情”,就无需贴这个判断性的标签,而是直接写脸部的肌肉如何抽搐,嘴角如何歪斜,脸色如何从红润到苍白,白眼如何上翻等等。同理,“脸上呈现出悲剧”,这个“悲剧”的含义,绝不是人物脸面在上演有特定艺术风格的艺术,而是一个隐喻,借“悲剧”这个概念来表达对象脸部表情的性质,是对这个表情性质的判断。通过“悲剧”一词,读者可以凭借理性分析直接知道对象此时此刻的精神状态。因此,这就大大失去了描写的意义,失去了描写的美感。描写,其魅力是用形象来表意。“脸上呈现出悲剧”,与其说是描写,不如说是对被描写对象脸部某种揭示人物精神状态表情性质的概括。它缺少直观性、现象性,有的只是评断性、概念性。我以为,应该用面部具体的表情运动来表现“悲剧”,而不宜直接或仅仅使用“悲剧”一词。要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那样,沧桑、苦难、淳朴、善良,各种意味在用颜色和线条组成的形象中表现出来,那是具体的、直观的,至于是“悲剧”还是“喜剧”抑或是其他什么“剧”,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作者最好不直接说出来,要少干涉读者的判断和欣赏。

其二,“笨重的鼻子”这一例句未能准确地表达事物的性质及特征。“笨重”是描述事物某种性质的话语。“笨”与事物的动态相关,“重”与事物的重量相关。请看这个例子:那位孕妇挺着笨重的身子,一手扶着墙,一手提着包,一步一步,慢慢地向前挪着。用“笨重”来说孕妇的身子,很显然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她的肚子里装着一个小人儿,当然她身子相对来说是“重”的;她的肚子相对也比一般的女人要“大”得多,她的行动自然不利落、不灵活。因此,从“笨重的身子”读者自然会想到那位妇女行动的动“相”及身“量”。她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她的身“量”及动“相”令人可以感觉。而“鼻子”呢?它长在脸上,它不是独立的,它不是可移动的,因此它本身没有“量”的性质,也没有动“相”可言,“笨重的鼻子”是不可理解的,不可想象的。

其三,“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这一例句语言搭配不当,破坏了形象的和谐性。“火一样蓬勃的头发”,应该说是具体的、直观的。但是,这样的“头发”不会“盖”在头上。所谓“盖”的本意,是平盖与覆盖的意思。平盖,如井盖;而覆盖则是覆而下垂,如新娘子头上的红布叫“蓋头”。男孩或女孩头上留一圈齐耳短发这种发型俗称“盖盖头”。而“火一样”的“头发”其方向是向上的,与平盖、覆盖形象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读者的形象思维世界中难以再造“火一样蓬勃的头发”是怎样“盖”在他们头上这种形象。这里面显然有感觉方面的障碍与隔膜。

再来看第二则:

教材: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中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描写: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僵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在这则例文中,实际描写的成分很少。“滑下来”中的“滑”,“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中的“哆哆嗦嗦”,还有“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中“悲伤地、坚决地”,这些句子成分具有描写的性质,其他则是那特定事件结束前的片断叙述。然而这些有描写性质的句子,也缺少“在场”的氛围,很显然是一位后来的凭吊揣摩性的交代。比如说表现“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茨威格为什么不写一写日记上那些不太流畅的字迹呢?因为冻僵的手指和在那样寒冷条件下的水笔留下的字迹绝对不会像平常那样圆润、柔和、自然、灵动。可以想见,一定是色泽深浅不一,笔画歪斜直硬……把这样的字形轨迹写下来,将会让读者的形象思维空间再现斯科特海军上校最后的写作情景。还有那“划去”“我的妻子”而补写“我的遗孀”这个情景,作为描写行为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带有强烈主观猜测性的表述———“悲伤地、坚决地划去”,而应该如实地描写那果断、有力的划痕,它是什么形状,它在纸上留下什么样的笔道轨迹……比如这样写:“一道直且有力的黑色划痕残酷地横穿过‘我的妻子这一溜儿字母,看得出写字人是鼓足了最后一点儿气力删去这句话,在日记本上清晰地留下了一段线一般的沟印,上边补写着一个令人心颤的短语———‘我的遗孀。”茨威格应该为读者绘出这日记本上的笔痕,而不仅仅是用评论性的字眼写出自己揣摩性的想象。因此,尽管是著名的茨威格所写,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崇拜,应该看到他的描写是有缺陷的。这样的文字绝非教材编写者所评论的那样:“上述引文都是描写,它着眼于刻画、描摹,使客观事物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茨威格蓬勃例句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盛放花季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7月,色彩斑斓,青春涌动
锄草
素材积累·词语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