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

2007-04-23 16:27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7年11期
关键词:校长学校教育

白宏太

2003年7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任专职培训教师的张云鹰,作出了她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选择。

当时,宝安区的西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西小”)发出启事,面向全国招聘校长。其中一条“硬杠杠”是“年龄40岁以下”,而那一年,张云鹰刚好39岁。“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纵有万般理想也要付之东流。”此前,从事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的经历,使她渴望拥有一块自己的教育“试验田”。

西小是一所百年老校,此次招聘吸引了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精英。在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笔试后,张云鹰沉静地走上演讲台,一脸淡定的笑容:“我最灿烂的10年,是穿梭在中小学教学的课桌间;我最丰富的10年,是耕耘在教研和培训的岗位上;现在,我希望把自己最成熟的10年,奉献给西乡中心小学。”

5分钟的竞聘演讲很精彩,但台下苛刻的评委仍不买账:“你从未当过校长,何以如此自信?”问题相当尖锐。所谓纸上谈兵非英雄,在张云鹰的履历中,只写着学校教导主任和镇教研室副主任的职务,然而,面对评委的问难,她脱口而出:“有时候,固有经验往往会成为发展的障碍。有没有当过校长或许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在思想理念上有所创新。”

凭着这样一份自信与率真,张云鹰走上了西小校长的岗位。4年过去了,西小的硬件设施并无太大改观,但张云鹰领导下的一支蓬勃成长的教师团队,却让人眼前一亮。宝安区教育局长郑映通到学校检查工作时,连声称赞这里“教育理念新,师生精神面貌新,教育环境新”。

做有执行力的教师

把会议当作培训,是张云鹰在西小倡导的理念。她曾经在教师例会上做过这样的“心灵拷问”:给每个人一支笔和三张纸,请他们设想,如果生命只剩下10年,自己最想实现的三个愿望是什么,然后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地舍弃未能实现的愿望。

一开始,大家只觉得好玩,笑嘻嘻地照着做。可是,当那些写着愿望的纸被依次撕碎,他们的神情渐渐凝重了。最后,假定生命走到尽头,必须撕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愿望时,很多人的手颤抖了。

教师们有哪些愿望,张云鹰并不想知道,她只想以一种特别的情境,唤起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不要讓自己的生命留下遗憾。”她时常激励大家,“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对待。”

张云鹰自认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人生抉择面前,让她始终保持方向感的,正是一份对理想的执著。

初中毕业时,父母希望张云鹰考高中、上大学,但张云鹰却自有主意。个性倔强的她瞒着父母,偷偷报考了师范学校,后来又上了华中师范大学。她想当教师的愿望由来已久。三岁时,张云鹰随父母来到湖南溆浦,那里是革命先烈向警予的故乡。“我从小就生活在警予大院里,小学时在警予学校读书,还被选为警予事迹的讲解员。”警予学校的前身为溆浦女校,正是向警予创建。这样的耳濡目染,不仅使她萌生了对教育的向往,也影响着她今天的办学。

师范毕业后,张云鹰在溆浦教书10年,表现优异。随后,她被调到怀化地区教科所,成了全省最年轻的语文教研员。然而,1997年,事业上一片坦途的张云鹰,突然作出惊人之举———辞职南下深圳。回忆当年的这一抉择,张云鹰坦言:“如果不出来,今天的我也许如愿做官,生活安逸,但那不是我想要的。”实际上,辞职绝非盲目的决定。此前,她曾参观过广东的一些学校,不一样的机制、理念和氛围让她怦然心动。她很清楚,自己已经进入专业发展的“平台期”,必须寻找“第二条曲线”,为事业和生活注入新的激情。

张云鹰义无反顾地“下海”了,当时深圳宝安区的教育刚刚起步,由农村向城市化转型,优质师资匮乏。在这个更大、更自由的平台上,张云鹰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曾是宝安区沙井镇教研室副主任的她,从教研室功能定位到教师培训的开展,从语文教学改革到区域性教育实验的设计,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之后,被调到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的张云鹰,开始从事小学语文专职培训,先后开设了17个培训专题,作了七十多场讲座,探索了“研训一体,训管统一”的教师培训模式。

随着更多地接触教师培训,张云鹰强烈地感觉到,要改变教师,必须先改变校长。在培训中,她不止一次听到教师们这样抱怨:“您讲的这些理念和方法都很好,可我们还是没法实施,因为我们的校长不明白。”

面对这样的矛盾,张云鹰深知,没有“位”就没有“为”,她的愿望日益迫切:“如果我当校长,一定会让我的教师有更好的发展。”于是,当西小招聘校长的机遇降临时,张云鹰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许多选择,有得必有失,而让张云鹰欣慰的是,有了理想的指引,她每一次人生坐标的定位都没有太大的偏差。

站在专业发展的角度解读个人的成长,张云鹰想到了教师的执行力:“我的一个优势就在于执行力很强,有所思即有所行,从不会在头脑中想得很丰富,过后却变成了泡影。”因此,在西小,张云鹰明确提出了“执行力建设”的问题。在她看来,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心甘情愿从事这个职业,但可以从各方面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执行力,使之喜欢教育,理解教育。

做有执行力的教师,从这样一个理念基点出发,张云鹰在西小又迎来了人生的一个新挑战。几年来,她努力通过理念引领、机制建设、氛围营造和精神提升,在成就理想的同时,让教师们找到职业归属感。

培养现代城市人

到西小上任前的那个暑假,张云鹰放弃了外出游览,潜心思考,草拟出一份详尽的学校发展规划,描绘出未来的美好蓝图。

没想到,开学第一天,张云鹰就被不美好的现实“撞了一下腰”。清晨一进校园,满眼是送孩子的家长,有穿拖鞋的、穿短裤的、穿睡衣的,有的还把汽车开进学校;小孩子也衣着邋遢地乱跑。“简直就像一个菜市场,哪里是文明的殿堂!”这一幕让她有些发懵。

当晚,张云鹰独坐灯下,心情颇不平静,白天的情景让她重新审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按照她的规划,是要“争创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学校”。这个目标宏伟显然脱离了眼前的现实。作为全区第一所省一级学校,西小有着辉煌的过去。但随着社会转型,这个农村化、本土化的学校,逐渐显露出发展的局限性。

立足于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张云鹰的脑海中跳跃着一个异常鲜明的理念———“培养现代城市人”。开学第二天,她修改了发展规划,把这句话明确地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对此,很多人有异议。有人质问:“为什么非要培养城市人,农村人也有很多好品质,这不是看不起农村人吗?”教师们也挺纳闷:“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当然就是城市人了,还培养什么?”

“生活在城市里并非就是城市人。”张云鹰的话颇耐人寻味,“把城市人跟农村人对立,更是一种典型的二元思维错误。”作为一座新型“移民”城市,城市化始终伴随着深圳的发展。就在2003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次年7月,宝安区西乡、沙井等7个乡镇全部改为街道,标志着深圳正式成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的城市。

但在张云鹰看来,城市化不仅仅是地域和身份的改换。“就拿西小的家长来说,他们多半是本地农民和外来打工者,在思想和行为上还远没适应现代城市的要求。”显然,城市化的关键是培养合格市民,而学校作为育人机构责无旁贷。多年来,张云鹰牢记着警予学校的校训———“自治心,公共心”,同时也牢记着教育改造社会的使命。

为了寻求广泛认同,在实践上更加深入,张云鹰决定把“培养现代城市人”作为一项校本研究课题。在开题报告中,她把“城市人”界定为“有良好生活习惯和人文素质的城市公民”,提出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的开放教育模式。课题申报后,被列为深圳市重点课题。2004年11月,西小召开课题研讨会,来自中央教科所和省、市、区的教育专家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将“启动一场城市文化建设的教育观念革新”。

可以说,这项课题首先考验的是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作为校长,张云鹰不是一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者。尽管她很清楚,在这所学校,守业容易创业难,但那不是她的风格,也有违她来这里的初衷。她从不讳言自己的志向:“上任之初,我就明确定位———做创新型、科研型、开拓型的校长。越有挑战,我越有干劲。”

而张云鹰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教师。只有现代教师,才能培养现代城市人。而当时的西小,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都跟她的期望相去甚远。

“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针对现状,张云鹰提出了“教师第一战略”,确立教师发展的四个目标———“终身学习的示范者,现代教育改革的参与者,现代城市人的建设者,职业生涯的幸福者”。

为自己的履历工作

从教研员、专职培训教师,到一校之长,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张云鹰有了实践教育理想的平台,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份责任,那就是,要以自身的优秀,来辐射带动一支精英团队。

张云鹰知道,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观念、习惯和专业水平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要求去规范他们的发展。她希望创造一个既层次分明,又相互支持的“生态圈”。为此,张云鹰精心设计了一套“三三制”立体化培训模式。她把教师分为“入格”、“升格”、“风格”三个层次,分层要求,分类培训;为他们铺设一条从“外环”(教学基本功)、“中环”(教学策略)到“内环”(教学思想)的专业发展道路;同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实践”、“展示”三维空间。

對教师来说,这是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阶梯。英语科组长郑金洁还记得这样一件事:2004年9月,“三三制”刚推出,有一天她被张云鹰叫过去:“金洁,你说说看,自己目前属于哪一格?”本来,郑金洁在教学上颇有自信,自认为是“风格”教师,但仍谦虚地说:“升格吧。”没想到张云鹰却说:“你的定位很准确。”郑金洁挺委屈,心想校长真不懂人情,却听张云鹰说道:“我希望你成为‘风格教师,你觉得自己的差距在哪里?”郑金洁想了想后,认真回答说:“在教科研上做得不够,写文章太少。”

这次谈话让郑金洁感受了校长的直率,也有了努力方向。随后,张云鹰在全校作了论文撰写方法的讲座,郑金洁受益匪浅。渐渐地,校刊上有了她的名字,在全市论文评比中也有所斩获。欣喜之余,她明白了,能上好课不算“风格”,关键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

作为机制的创设者,张云鹰努力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找到前进的内驱力。近年来,一批新教师陆续进入西小。初来乍到,难免不知所措,“三三制”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使他们尽快度过专业上的“青涩期”。

“我暂时没有骄人的成绩,但我相信,再过两三年,我一定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面对记者,青年教师郑宏伟一脸坦诚。几年前,小郑在家乡教书,日子浑浑噩噩。每天一爬起来,拎着课本跑进教室,先问学生:“昨天上到哪儿了?”学生说:“32页。”“好,今天上33页,大家先预习15分钟。”这样教书,小郑深知是误人子弟,却无从努力。“在原先那个环境里,再勤快的人也会变懒。”

一到西小,小郑处处感觉有差距。好在有了“三三制”,同科组教师定期集体备课,小郑老老实实地从教学基本功入手,学着备课、听课、评课。不久,组里又让他拜了师傅,细致入微地指导他。而最让他感动的是,尽管自己表现平平,但培训学习的机会一点不比别人少。校长经常给大家作培训,一有教学比赛,也让他现场观摩。虽然他只能目睹别人的成功,但在这样的氛围中,小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的确,一个好的机制应该能够营造一种氛围,让懒惰者变得努力,让平庸者变得优秀,让驻足不前者找到前进的信心和希望。

每当看到校园里那块“全国写字教育示范学校”的铜牌,语文教师欧玲的脑海中就会涌现出这样一幅景象:全校教师手拉手、肩并肩,校长站在队伍最前列,领着他们大步往前走。“有时候想偷懒一会儿,但总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你。”上个学期,全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估团要来观摩一节写字展示课,如果评估合格,他们将是全区第一所写字教育实验学校,学校决定让欧玲上这节课。

一接到任务,欧玲的第一反应是推托。她打电话给校长:“我从来没有上写字课的经验,还是让别人上吧。”“别紧张,正因为你没经验,可能更容易出新。”张云鹰给她打气。欧玲勉强答应了,那一段时间,全科组教师都帮她搜集资料,一遍遍地听她说课、推敲教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欧玲“不辱使命”。一下课,所有专家都冲她竖起大拇指。“现在再遇到类似的困难,我再也不会退缩。”欧玲笑道,“因为我知道,背后有许多双手在支持着我。”

从教师们成功的喜悦中,张云鹰感觉到,他们正在享受着工作,找到职业的归属感。这是她最希望看到的,她曾经在全校作过一个专题讲座———《为自己的履历工作》。

“若不是听到这句话,我差一点就成了教育的逃兵。”两年前,徐素华从家乡学校辞了职,带着满身疲惫来到深圳,一心只想跳槽。在招聘会上,她碰到了张云鹰,于是决定在西小暂时栖身。就在新学期第一次教师会上,张云鹰对大家说:“请记住,在这个校园里,你们是和学生一起成长。你们不是为校长工作,而是为自己的履历工作。”那天晚上,徐素华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朋友说:“就冲校长这句话,我要再干两年教师,以免自己后悔。”

两年过去了,徐素华当上了年级长,还在全国教学比赛中拿了一等奖,从此再也不提跳槽的事。“我重新找到了幸福感,每天总想多做一些事情,总想把工作做得更好。”

追求内外兼修的美

第一眼看到张云鹰,你很难将她的形象跟校长联系起来。那轻盈的脚步、端庄的仪态、得体而入时的衣着,更像一位舞蹈教师。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张云鹰爱美。当初听说她要来当校长,一些女老师私下里说,咱们得去添置几件好看衣服,免得校长有意见。

教导主任唐翠娥就曾因穿着多次被校长提醒。她平时大大咧咧,在衣着上从不讲究。“大行不顾细谨嘛。”她常这样说,“咱做教师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张云鹰跟女干部们强调,衣着一定要鲜亮一点,她甚至在周末陪她们去商场选衣服。

如今走进西小,教师们都身着统一的工作套装,女教师典雅,男教师帅气,让人感觉赏心悦目。这些服装都是张云鹰亲自选定的。

“这也太注重外在形象了吧。”有人颇有微词。对此,张云鹰有她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代表着集体的形象。身为教师,就应该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代言人。因为每天跟孩子接触,我们的一言一行、仪表仪态都在影响着他们。”

青年教师张丹永远记得自己的第一次公开课。当时,她刚任教两个月,要在几百人面前讲课,生性腼腆的她又急又怕,好几次哭鼻子。上台讲课那天,张云鹰特意到办公室给她鼓劲:“初生牛犊不怕虎,你就当台下没有人!”嘱咐完后,张云鹰又问:“你今天穿什么衣服?”看了张丹准备的服装,她点点头说:“很好,再稍微化个淡妆,你会很靓的。”听校长这句话,张丹的腰立刻挺直了,信心十足地走上台。从那次以后,她多次在区里、市里上公开课,再也不怯场。如今,在校内外大大小小的活动中,经常能看到张丹活泼的身影,大家都说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显然,外在的美可以给人带来自信。张云鹰衷心希望,西小的教师都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以美的形象站在讲台上。“为什么非要把教师视为甘守清贫的苦行僧?爱美是人的天性,教师应该有追求美的权利。教师的形象、气质都应该传递着美。”

但同时,张云鹰更强调由内而外的美。在西小教职工中,女教师占70%。身处信息时代,作为一名女教师,仅有外在的美丽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读书,来提高美的感知能力,修炼教书育人的本领。本着这样的初衷,张云鹰提出“读书的女人最美”的理念,并作为学校的一项文化品牌。

这学期剛开学,学校第四届“读书的女人最美”主题活动就拉开了序幕。在读书汇报会上,老师们踊跃发言,把寒假读书中最感动、最深刻的收获与大家分享。除此以外,还有诗歌朗诵会、文学欣赏会以及压轴的专题文艺晚会。晚会上,女教师们穿上富有个性的晚礼服,男教师们西装革履,共同登台展示西小教师的新形象。

毫无疑问,读书让教师流露出特有的气质美。通过读书,教师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生活品质,对教师职业、对人生都有了新的感悟。

“读书让我发现了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之美,也让我有了构建理想课堂的憧憬。”青年教师宋瑞送给记者一本她写的小说———《四(2)班翻天了》。看着这位文静的女教师,很难想象那些古怪精灵的文字、妙趣横生的故事是出自她的手笔。

“时间像条泥鳅,七天的假期‘哧溜一下就跑掉了。”这是书中的第一句话,四(2)班“翻天”的原因是,孩子们在国庆节后回到学校,发现教室里有许多老鼠和蟑螂,经过一番“殊死搏斗”,大家都意识到注意个人卫生的重要性。这些故事,有的来自于宋瑞的切身体验,有的来自于同事的转述。她越写下去,就越发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班里学生成了第一读者,到后来,很多故事都是宋瑞写上半部分,学生来续写下半部分,甚至连第二本书的书名《五(2)班麻烦了》,也是来自学生的建议。

宋瑞一直记着张云鹰的话:“教学不精彩,人生也不精彩。”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宋瑞正抒写着对美好教育的向往。

校长要做“精神的首席”

自从走上校长岗位,张云鹰就在思考着自身的使命,用行动回答这样三个命题:我凭什么当校长?怎样当校长?给继任者留下什么?

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张云鹰的工作仿佛回到了教研员和培训教师的位置上。她发现,西小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长期没有主管教学的业务校长,她不得不凭借多年的积累,亲自抓教学,亲自上语文课,做一个教学改革的示范者。

这当然是张云鹰最擅长的。2003年,宝安区的新课改刚起步,实践中问题很多。“主要是抓不住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只追求表面的浮华和形式的新颖。”张云鹰从中看到的是教师素质上的缺陷,“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成为课改的主体参与者。”这时候,她从事培训工作的经历显出了优势。针对问题,她及时给教师们开设专题讲座,告诉他们怎样备课、上课、听课,怎样评价一堂好课。

2005年,省里的课程专家要来进行省一级学校复评,教师们都很紧张,对新课标把握不准。张云鹰说:“这样吧,你们说哪一课难上,我来做个示范。”有的老师说:“《第一场雪》,南方的孩子都没见过雪。”以往像这样的课,一些老师常常是把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赏析。张云鹰拎着一本书就进了课堂,没有用什么课件,而是通过阅读感悟、词句赏析、内容拓展,重点抓住“亮晶晶、毛茸茸、蓬松松、沉甸甸”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让学生着意体味雪的情态。整节课如行云流水,精彩纷呈。下课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那节课真正体现了深刻的简单、真实的完美。”当时主管语文教学的教学处副主任张红华由衷地说,“有这样一位专家型校长是我们的幸福。”

不过,张云鹰并不经常上课。因为有的老师反映说:“听了您的课,学生都变挑剔了,我们压力很大。”更多的时候,她是通过听课、评课来发现问题。而让老师们受益更大的,是张云鹰的各种专题讲座。

2005年2月,舒建梅老师来到西小。第一天上班就听同事说,今天开会要发“利市”(奖金)。这是广东的风俗,她虽然初来乍到,居然也有份,感到很开心。这时候,只听副校长刘晨浩宣布:“下面,请张校长给我们发放第二份‘利市!”怎么还有啊?正在疑惑间,张云鹰走上台,打开一个课件,题目是《如何撰写教学论文》。舒建梅恍然大悟,赶紧拿出笔记本。张云鹰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既生动形象,又非常实用。这份特别的“利市”,让舒建梅至今回味无穷。

最近一年多,张云鹰不仅很少上示范课,而且逐渐减少听课时间。“老师们的教学常规已经没问题了,我不用再手把手去教,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同时,张云鹰有意识地从一个教学改革的示范者,转变为教育思想的引领者。

2006年10月,她在学校里明确提出了“文化立校”的办学思想。虽然她依旧经常给教师们开讲座、作培训,但她很少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技巧,而是更多地从思想观念上,给教师们深层次的精神陶冶。每周的例会上,只要张云鹰不出差,她总会利用10分钟时间,做一次教育思想的微型讲座。这学期开学以来,她已经讲了好几个专题:关于“科学领航,人文奠基,思想解放,行为规范”的工作思路,关于“崇尚科学,坚定执行,团结协作,乐于奉献,永争第一”的文化精神,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再认识……

这样的转变也说明,张云鹰对于校长的职能定位,逐渐有了更为深入、明确的理解。她曾把校长定位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支持者、创造者和激励者。现在,她心目中的校长角色,不仅应是教学的行家,而且应成为学校的首席教师,成為“精神的首席”。

几年来,学校的教师队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2006年第二届“宝安名师”评选中,学校一共有6人入选,在全区各小学中首屈一指。2006年年底,张云鹰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成为宝安教育培养出的第一个小学特级教师。这无疑是对她办学成果的最高褒奖。

在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学校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上学期,区教育局长郑映通等人来现场调研,当场拍板要把西小的办学规模从36个班扩大到48个班,办成宝安区的优质化学校。

这一切都给了张云鹰更强的使命感,也促使张云鹰有责任思考:自己要为西小未来的发展留下什么?“房屋、硬件,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留下一种文化精神。你看警予学校,前后经历了那么多任校长,警予精神始终没有丢。我希望用生命和激情,为西小的发展注入文化的灵魂。”

这就是张云鹰,从教二十多年来,她始终以追求完美的精神,把简单的事做得更好,把平凡的事做得更精致。

2006年年底,第七届“深圳市读书月”,在全市小学生知识竞赛中,西小学生以厚实的文化底蕴,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了最后的冠军。

比赛中有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决赛结束后,西小的学生们最后离场,自觉地把身边的垃圾清理干净,又来到其他参赛队的席位前,把他们留下的矿泉水瓶和纸屑一一捡起来。

一位工作人员目睹后,走上前询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

“西—乡—中—心—小—学!”学生们自豪地一字一句地回答。

“哇,乡里的小学,你们一定是全乡最棒的!”对方好奇地说。

学生们笑了,旁边的带队老师也笑了。很显然,人们对西小这个名字还不是很熟悉,要真正走出深圳,成为省内、国内的知名学校,他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今天的西小人,已经充分展示了“现代城市人”的特有风采!

猜你喜欢
校长学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