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育”与儿童发展

2007-04-23 16:27陈钱林
人民教育 2007年11期
关键词:人性儿童教育

陈钱林

儿童不是成年人的附属品,而是活泼可爱、渴望尊重、有独立人格的人。爱玩耍,常惹出小麻烦;爱探究,好奇心强;爱思考,想象力丰富;爱表现,渴望受赏识……这些都是儿童的人性特点。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健康、快乐成长。自由,是儿童发展的前提。压抑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所谓的“教育”,损害的是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幸福,在貌似收获的背后是对儿童人性的亵渎,也是对教育的亵渎!健康,是儿童发展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如叶圣陶所说,“教育所期望的就是孩子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人格”。而快乐,则是儿童人性的根本。教育不只是智力的教育,还是人格的教育,而重中之重是给儿童快乐,帮助儿童快乐成长。因此,在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如何正本清源,还儿童自由,关注儿童健康,让儿童快乐成长,是所有中、小、幼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尊重教育”的本质是尊重儿童人性,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

“尊重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尊重。它认为每一个人的思维、道德、精神等,都能够在教育作用下实现对本能生命的突破和有限生命的超越。“尊重教育”反对淘汰式教育,追求发展性教育;强调变“学生适应教育”为“教育适应学生”;强调正确面对有差异的儿童,努力促进其天赋允许范围内的充分发展。“尊重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儿童的人性,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尊重科学和知识,更要尊重儿童的人性;既要尊重优秀生,也要尊重后进生。

《学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卢梭主张遵循自然的原则去培养“自然人”,让儿童以自己所特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应给儿童提供一个“自我开拓心灵”的环境。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陶行知认为,教育不能“创造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儿童生长”,要“解放儿童”。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非常强调要尊重儿童的人性。

当下,“以人为本”已成为时代强音。反映到教育上,尊重儿童人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在对儿童的生活作决定时应考虑到他们的意见,“学校的纪律应尊重儿童的尊严”;并将保障儿童权利和尊重儿童作为四项原则中的两项。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着力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尊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8次提到“尊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对“尊重”行为作了完整的表述,首先强调要关注“个体差异”,其次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基点在于人的和谐,说到底,就是要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当前一些地方已将人们的幸福感列入和谐社会评价指标。由此可见,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的“尊重教育”,是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尊重教育”理念

“尊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国内众多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之作了理论和实践探索。

我曾在农村学校从教多年,一直尝试人性化的教育,积累了感性经验。后调到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工作,有机会从更广泛的层面接触到教育实践,深切感受到传统教育对人性的忽视,于是着手研究“尊重教育”课题。新世纪初,我放弃教育局职务到地处城郊的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任校长,将“尊重教育”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经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和浙江教科院方展画教授的指导,凝聚一线教师的智慧,我们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尊重教育”的核心宗旨: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童年是一个人最珍贵的人生阶段。人生短暂,童年时光更是弹指一挥间,还有什么比快乐童年更可贵?从尊重儿童人性出发,教育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价值取向所需求的人才时更应关注孩子个体的幸福与快乐,在为孩子未来着想时更应关注今天的幸福体验。

“尊重教育”的核心理念:尊重人格、尊重差异。尊重人格,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人格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尊重差异,要求从“精英教育”转为“平民教育”,而不能以一个标准衡量学生,所追求的是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尊重教育”的核心目标:真、善、美、乐。真、善、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乐是人性的要求。真、善、美是乐的基础,乐是真、善、美的自然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艺术让学生乐真、乐善、乐美,真、善、美才能永恒。真,是教育的科学属性,善、美、乐,是教育的人文属性;教育需要科學与人文“两条腿走路”。真、善、美、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应该是教育永恒的目标。

“尊重教育”的基本原则:尊重与要求相结合。教育实践中,如果没有尊重形成的情感基础,要求就成了专制;另一方面,如果只有尊重,没有要求,教育就是“放羊”。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只有尊重,也不是教育;尊重与要求如何很好结合,体现教育的艺术。

“尊重教育”的基本内容:自信、感恩、好学、责任。自信,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如果自信心不足,将会一事无成。感恩,就是尊重他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好学,就是尊重知识,一个不好学的人,学业上不可能会有成就,道德上也容易出问题。责任,就是尊重规则,对学生的尊重绝不意味着无原则地迁就。四项“尊重”,重在观念层面的引导;辅之细致入微的行为习惯养成等操作层面的引导,教育就有了扎实的基点。

“尊重教育”的基本方法:赏识、期望、引导。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信心,期望是为了明确学生的目标,引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目标。成功之后,再给以赏识,可产生新的螺旋式上升的教育循环。

“尊重教育”的评价特点:多元、努力取向、过程评价。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要引导学生形成将得失成败归因于“努力”因素的思维习惯,并形成“我会努力”的意志。“努力”,是主观因素,相对“能力”的客观因素,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会努力”强调的是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努力了,就无悔无愧。强调意志努力,强调过程,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在丰富理论的同时,我们安阳实验小学着手构建“尊重教育”背景下的德育、课堂教学、学校文化、学生评价等实践模式,特别是不断反思和改进管理行为与教育行为。比如,我们分析校园绿地上的脚印,发现是设计师没有尊重学生,于是就在脚印上建了弯弯小路,让醉人的绿更加亲近学生。教师让学生擦玻璃,心中要有学生:擦靠走廊一边的,是培养劳动精神;若擦靠外窗一边的,因外窗太危险,这是对学生生命权的不尊重。在作文课堂上,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但想到该班有好几个学生父母离婚,就说:“题目要求写爸爸,只是个例子,写亲人都可以。”老师的机智传开后,赢得了大家的称赞……就这样,“尊重教育”理念逐步深入安阳实验小学师生的头脑,从部分教师参与到大部分教师积极参与,从教师参与到家长主动参与,经自主运用和不断创新,实现了从“特色思想”到“特色文化”的质的飞跃。

实施“尊重教育”4年后,我们学校采用俞国良教授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学生测试,发现学生在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社会生活适应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增多,学习维度的自我满足感、体脑协调性、环境适应性、学习习惯都得以提高。经问卷调查,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率和学生对教师的喜欢率明显上升。同时,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策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安阳实验小学,由一所郊区新校迅速赢得社会美誉度,成为了温州市名校。成功的实践,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为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提供了成功个案。

实施“尊重教育”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尊重教育”是适合儿童人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尊重教育”要取得更好的实效,关键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一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属性强调“社会人”,强调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教育的自然属性更关注作为“本我”的“自然人”,培养孩子成为有修养、会生活、能够享受幸福的人。不忽视人的自然属性,才是尊重人性,才是以人为本。只有作为个体的人得以和谐发展,由个体构成的群体才会和谐,教育的社会属性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尊重教育”追求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

二是学科基础与幸福童年的关系。教育固然要为孩子在知识层面、精神层面都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学科教学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幸福童年为代价。教学上,应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成绩如果是靠加班加点得来的,损害的是学生的健康权和休息权,这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学生睡眠时间不到8小时,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理所当然也包括当下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教育应该着眼于为明天打基础,着手于为今天谋幸福。

三是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的关系。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学生立身社会的根本,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从感受最深的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入手,才能学会做人,才是对学生一生的尊重!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首先还是学习做人,其次才是学会求知、健体、审美,学会终身学习。

四是张扬个性与尊重规则的关系。个性,是人性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教育应该把张扬个性摆在突出位置。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关系需要规则来调节。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个人在张扬个性时,不应该影响到他人的利益。教育所要张扬的个性,应该是思维的个性、创新的个性,而不是行为习惯的个性。学生所有的个性都应该以尊重规则为前提,而规则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个性,不应该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桎梏。

五是賞识学生与引导学生的关系。没有赏识,学生就难以领会老师的期望,老师的引导就会变成说教。学生取得好成绩,给予赏识;学生体育好、艺术好,积极锻炼身体,也要给予赏识。地上有一张纸,一名学生悄悄捡起来扔进垃圾筒;非值日学生主动把黑板擦干净……这些都应该受到赏识。而仅有赏识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期望和引导,赏识不会真正有结果。如果说赏识是为花木浇水,那么引导就是给花木剪枝。引导的主要形式是表扬和批评。引导应该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只要学生付出努力,都应该及时给予赏识。

六是面向全体与关爱弱势的关系。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对所有学生的人格的尊重。教育更应该让优秀生“吃饱”,让后进生“消化得了”,这是“尊重差异”的要求。学生取得进步,当然得表扬;但在表扬“阳光儿童”的同时,更要关注在阴霾中追求阳光的孩子,要更多地关心弱势群体和面临困难的弱者。

(作者系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人性儿童教育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