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校本教研与网络的真正链接

2007-04-23 16:27孙坤方
人民教育 2007年11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老师

孙坤方

传统教研存在着简单重复、低水平徘徊、缺少深层次思考等问题,虽然其中会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但稍纵即逝,不易形成观点,更难以深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把网络平台与校本教研有效链接。在这个平台上,教师通过文字来提炼观点,形成思想,把一些不准确、模糊、肤浅的表述与思考变得较准确、较清晰、较深刻,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跨越式成长。通过对具体的教学环节和片段的深入反思、分析,挖掘、追溯其深层的思想内涵,使教师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实践延伸到理论,从技术方法延伸到思想,从狭隘的思维走向更广阔的思想空间。

一、基于校本的网络教研内容和设计。

网络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应用中突出其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主要依托教师BBS论坛开展校本教研。在工作中,教师有了困惑,上网求助;有了收获,在论坛上共享;有了冲突,可激烈辩论;课上完了,把课(教学设计或视频材料)放在网上供大家评头论足,寻求同伴互助。一个学校几十甚至上百位教师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大“教研组”。“论坛”分“公告”、“教学”、“休闲”三大板块。其中“教学”板块设置如下:1.“网上课例”的互动设计。“网上课例”是以具体的课例为载体,通过发帖、读帖,实现交流、研讨、互助、反思。学校、教研组、教师均可主持网上课例研究。

如四年级语文《小镇的早晨》一课,主持人首先发布教学设计方案请大家点评,学校教师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提出建议;主持人將网上的建议进行汇总,修改教学设计,第一次授课;之后,授课教师发布课后的教学反思,其他参与听课的教师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结合每位教师的建议,主持人又组织进行第二次集体备课,随后在网上发布第二次教学设计,综合其他教师的建议,主持人再次修改教学设计,上第二次“研究课”,在网上组织开展讨论。

遵循“教学设计———上课———研讨反思———调整设计”的原则,前后共进行4次研讨课,每次都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如在第3次研讨课后,教师发现:课堂显得比较松散、沉闷,老师、学生的激情不高。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对此,主持人组织教师在网上讨论,之后大家得出一个语文课上更深层次的问题: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情”这一因素被挖掘出来。“情”包括教师的“情”、语言文字本身的“情”、学生的“情”。经过深入地对话研讨,大家把它归结为课堂上的“三情”。借助这“三情”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2.“网上评课”的时空拓展。

教师上过各级公开课、观摩课、实验课以后,主动把教学设计或教学视频材料、教学反思等相关内容发至论坛;其他教师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际授课过程回帖进行网上评课。不仅听课教师可以参与,没听过课的教师也同样能参与进来,并有话可说,这样的评课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学校教师缺编,一般听完公开课之后,教师集中交流研讨的机会较少,而“网上评课”和“网上课例”则给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平台。

3.“每周话题”的“虚实”结合。

“每周话题”是我校论坛的一个传统栏目,由各教研组轮流主持。每周针对集体讨论确定的某个切近教学实际的话题,进行网上交流,寻求解决方案。一些看似困难的问题,通过你一言、我一语,就在虚拟空间交流解决了。教师的积极参与,使“每周话题”呈现出火爆的局面。如2005年第23期话题“作业革命”,一周时间内被点击496次,回复105帖。下面是一期话题实例———

主题:赏识、激励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应用

【话题背景】

赏识、激励成为中国众多父母的教子宝典,成为颠覆“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场“革命”。但家长和教师的苦心却引来一幕幕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

现象一:一位信奉此法的教师,不经意间看到一名六年级学生的画时,连忙“拿出”习惯性的夸奖:“你画得真棒!”学生却厌烦地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老师,你怎么还把我当小孩子哄呀!真让人讨厌!”———“赏识”没有了激励性,孩子甚至对“赏识”产生了反感。

现象二:学校要求不能大声训斥,不能罚站……有些老师一批评学生,学生就抛出一句话反问老师:“我怎么了?”甚至还对抗老师:“你还想不想干了?”———“赏识”就意味着不能“批评”?

【话题提示】

———你如何看待赏识、激励的教育方法?

———如何将“赏识”化作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请举一个自己或者其他人在这方面应用得很好的例子,并分析原因。

【本期主持】体艺组

【话题期限】2005年5月8日~13日

【最佳回复】杨继芳金萍衡江宋瑞菊

老师们的部分跟帖———

衡江:赏识、激励的大前提是尊重、爱心。缺乏真爱的“赏识”效果不一定好,甚至事与愿违,更不能盲目地一味赏识。

杨继芳: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儿的发卡快掉了。我就说:“你的发卡真好看。来,我帮你戴上吧!”小女孩儿高兴极了。在下课的时候,我无意间听到,小女孩儿自豪地对其他同学说:“刚才,老师给我戴发卡,还说我的发卡可好看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其实,我刚教这个班,还不知道这个小女孩儿叫什么名字。普通的一句夸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育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赏识我们的学生。

宋瑞菊:教育方法的运用需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赏识与激励、批评与惩罚都是实用且有效的教育方法。赏识、激励有时并不见得有效,而批评与惩罚运用得好,也会产生奇妙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范例不胜枚举。因此,方法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关键是要运用恰当。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与解决问题。通过话题讨论,教师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4.“反思教学”的及时追问。

这个栏目主要刊登教师的教学随笔、教育故事、教学反思等。在这里教师从研究者的角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加以思索、研究和改进。例如杨继芳老师的反思实例:《我错了》———

错一

星期一我上五(1)班的体育课,有几个同学没有带跳绳。我说没带跳绳的同学先跑两圈。因为,我早就说过为了迎接区教体局的抽测,每个人必须带跳绳。其他同学跑了3圈,而张凯却一直在走路。我把张凯叫过来对他说:“跑步不好乒乓球拍没收了。”他说:“我不上了,给我乒乓球拍。”当时我一肚子气,顺手给了他一巴掌。

我打人了,我错了。

错二

我问他:“你不上学干嘛?”他说:“我转学。”我说好,就带着他找班主任和校长,他们同意让他转学。我还给他父亲打了电话,让他下午找我一趟。他父亲同意了。我告诉他:“下午让你爸爸带你来转学,我当着你爸爸的面向你道歉。”我自认为他是那种拿着转学来吓唬人,在家里就像小皇帝一样的孩子。

我等了一下午,没见人。放学之后,我在操场找到了他,问他:“你爸爸怎么没来?”他说:“我没见他,他中午没回家。”“你妈妈呢?”“她给我了两元钱,就出去了。”“你为什么不让你妈来呢?”“她又不是我亲妈,我才不让她来呢。”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在家庭中受过伤害的孩子。

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孩子背后也都有一个故事。我们需要去了解他,可我没做到,我错了。

后来,我的心情慢慢平静,让学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说说你的家吧。”这时,我才知道他来自一个离异家庭。父亲很忙,不能照顧他。继母经常不做饭,他多数时候都是在外面吃。只要他犯一点小错,继母都会辱骂他。他告诉父亲,父亲让他忍着。他很想念爷爷奶奶,可父亲不让他回老家。

最后我告诉他,你爸爸也很爱你,只是他没说在嘴上。他也很累,他需要照顾家庭还要挣钱,你要多体谅他。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上学,将来要自立,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孝敬你的爷爷奶奶。以后如果没跳绳,可以向我要,你什么时候要我什么时候给。当时我先送他了一根跳绳。他很开心地走了。

老师们的部分跟帖———

金萍:非常佩服杨老师敢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对于自己遇到的问题,没有简单地放过,而是一直刨根问底,采取了比较恰当的方式。

徐晓燕:有时候觉得学生很急人,急得想发火,但是还是应先做一下深呼吸,稳定一下情绪再去解决问题,要真正做到这点可真难!不是老师没爱心,也不是老师没耐心,而是老师迫切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素娇娇:学生背后有故事,他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一定要加强教育。

杨老师的几次反思让人感动,特别是能深入地与学生谈心,这是很难得的。这是老师严于律己和责任心的体现,最为可贵的是她敢于承认错误、及时反思,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种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性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继而转化为群体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追问、反思、研究的过程中,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5.“互助与共享”的自由交流。

教师可在此发布自己的教学困惑及成功亮点,或寻求同伴互助,或共享教育智慧。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共享,在共享中发展。新课程理念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升腾。教师在此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智慧和潜能,从而体验到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不断形成新的专业知识,最终感受到教育的幸福,体验成长的快乐。

二、网络教研要“把准教师的脉”。

校园网和教学论坛建成初期,教师参与的热情并不高。有的抱怨工作忙没有时间参与,有的说自己年龄大了打字速度慢,想参与却参与不进来,因此参与率较低。只有“把准教师的脉”才能真正有实效。

1.以教师需求来设置栏目。

为了吸引教师参与,论坛上开设了“精彩瞬间”、“娱乐休闲”和“情感频道”三个生活类栏目。这可把教师上网的热情调动了起来,虽然开始时教师进入生活板块的居多,只是偶尔到教学板块交流一下,教学栏目完全充当着配角的角色,但就是这种“偶尔交流”让教师们慢慢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了思想碰撞与交流带给自己的成长与快乐。

不断地参与,让教师逐步认识到网上教研的优越性,并尝到了甜头,慢慢地对教学栏目也产生了兴趣。同时,学校也使教学栏目的内容更贴近本校实际,贴近课堂教学,贴近教师需要。年轻教师参与积极,年长的老师也不甘落后,有位中年老师,学打字很困难,但她积极坚持参与,现在不但打字速度快了,而且还成为一名网上教研积极分子。

2.以积分管理提高实效。

规范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建设。结合本校网络教学研究的实际,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有《办公电脑管理使用制度》、《栏目管理员制度》、《论坛注册用户管理制度》、《网络研修参与制度》、《网络研修奖励制度》等。其核心和宗旨是引导和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对网络教研实行积分管理。一方面注重对参与量的评价,发帖、回帖都会得到一定的积分奖励;另一方面更注重对质量的评价,对“精华帖”或“最佳回复”给予更多的积分奖励,鼓励教师在网络校本教研中出精品。每周还设一个最快进步奖,奖励当周进步最快的教师。

火热的网络校本教研受到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的充分肯定:

当你进入丰庆路小学教师论坛,简单浏览,你就能感受到火热的校本教研气氛;细细品味,又能体会到教师富有理性的思考和具有耐性的坚守。

与传统的教研相比,由于建立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网络教研多了一些理性;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教研多了一些耐性和参与的广泛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参与者能够克服羞怯,放下面子,网络教研多了一些碰撞和生成;由于便于不同层次的人全方位参与,网络教研更多了一些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丰庆路小学的实践证明:网络教研在校本教研中大有可为。校本教研在网络的支持下将更具生命力。

区教体局在我校召开“新课程网络校本教学研究专题研讨会”,把我们的网络教研向全区推广。

网上教研在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沟通、合作、探究的人际关系,催生了崭新的合作文化,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

然而,学校虽然在管理上对“精华帖”和“最佳回复”实行奖励,但如何对帖子的质量进行评价还难以把握,有些帖子会有“灌水”现象。另外,由于校外专业人士的参与不够稳定、校内专业引领力量不够强大等原因,有些栏目和话题的讨论水平有待提高。这是今后我们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老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