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研型教师的实践探索

2007-04-23 16:27李宝云王文娟
人民教育 2007年11期
关键词:课题核心研究

李宝云 王文娟

北京市史家小学分校是在北京市东城区教委的统一布局调整下,于2003年2月由三所普通小学合并而成的。当时,学校的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相对都比较薄弱,除了新调入的校长外,在全校的131名教职工中,连一名区级骨干教师都找不到!加上危改拆迁,三校师生曾一度分散在8所学校借教室上课,办学条件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史家小学分校却实现了“质”的飞跃:2005年学校就被评为“东城区培养青年教师先进集体”、“学习型学校创建先进集体”、“区级科研先进校”;2006年又获得“北京市科研先进校”、“北京市级课程改革实验先进校”、“北京市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市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校”等荣誉称号;短短几年时间,学校已培养出了6位区级骨干教师……

我们深知,学校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校长“引进专家,以课程改革实验为突破口,走创新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办学思想的引领及全体教师的苦干精神分不开。这里,我们仅以“科研核心组”的工作为视角,来谈谈史家小学分校在培养科研型教师及“以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即研究中心

与传统教师职能相比,现代教育赋予教师更为丰富的职能,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至少要扮演四种不同的角色,即学生发展的教育者、学校秩序的管理者、学生心理素质的保健医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校领导深谙此理,建校伊始,就将“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作为分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积极倡导“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发展理念。

“科研核心组”正是这一理念下的产物。

2004年,史家小学分校“科研核心组”正式成立。学校书记兼任组长,20多位有研究意愿的老师成了第一批成员。学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以“科研核心组”为载体,以点带面,为正在成长中的分校培养更多科研型骨干教师,进而带动和提高全校的科研水平。

目标明确了,可是怎么才能让核心组的老师们懂得“教学即研究”?怎样教给他们在教学中研究的方法?怎么才能让科研核心组真正为学校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核心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当其冲的是让“科研核心组”的工作有了制度保障。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研核心组从出勤、奖励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每月有两次集中活动,要求教師不得无故缺席,组长坚持每次都参加活动,并亲自做出勤记录和作业完成记录;每次活动后出一份“科研核心组”简报;每一学期出一本“科研核心组”论文集;定期召开面向全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每学期评选出先进个人,并将教师参与“科研核心组”的活动表现作为学校对教师评价的一部分……

有学校的重视,有制度的保障,老师们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学校即研究中心的理念得以实现,“科研核心组”的工作也因此顺利地打开了局面。

感悟中走进科研

学校成立之初,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过去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对于科研有种神秘感。如何引领教师了解科研、感悟科研、走进科研,促进教师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快速成长,就成了分校建校初期校本培训的主要任务。

就拿“科研核心组”来说吧。核心组成员们均参与了为期1年的北京师范大学与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新课程实施中评价促进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研修班”的学习,多数教师成为了“研修班”的优秀学员,理论水平更是得到大幅提升。

除此之外,学校还专门聘请了儿童心理教育专家为兼职科研副校长,负责对“科研核心组”工作的指导。专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先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小学教师与儿童发展、小学生心理学、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小学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等专业内容的培训。

这些培训,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非常注重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训过程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团体互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强调每次培训后老师要完成相应的作业以及对作业的反馈和评价。这样就把枯燥的理论学习逐渐内化为教师具备的各种专业素质。

比如,为了让教师树立法律意识,训练教师处理危急事件的能力,我们虚拟了“一个学生受到老师批评后离家出走,家长将学校告上法庭”的情境,把教师分成两部分,分别担任原告和被告的辩护律师,进行法庭辩论,最后请专家点评,并给教师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又如,全体教职员工几乎都进行了小学生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每个人选取一两个个别学生(或者自己的子女)做研究对象,观察诊断,制定矫正措施,然后一步步对其采取干预措施。学校将老师们的第一份课题作业编辑成册。这次作业对教师的触动很大,感悟到表扬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教师的批评和忽视对学生的伤害。

有的老师说:“表扬,可真是一剂良药。当我发现孩子们的优点时,我会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你读书真专心;‘你看他多会干活,地面擦得像镜子一样;‘我真喜欢你专注的样子,认真的孩子最美……孩子们在我的赞赏声中一天天健康地长大。”

有的老师则在论文中写道:“作为教师我深深懂得,爱是情感诱导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催化剂。班主任只有深深地爱着每一个学生,胸中充满一片真情,才能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心世界,拨动其心弦,让学生们健康活泼地成长。”

也有老师通过一些学生的行为转变,发出深深感慨:“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要面对的应该是每个孩子,尤其要面对那些情绪障碍儿童,关注他们的发展,用教育者特有的魅力去赏识、激励他们,打开他们心灵上的那把锁,敞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今后能适应我们周围的环境,适应我们的社会发展,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

就这样,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都成了老师们研究的对象,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小结,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大家都从中尝到了“甜头”,态度也由“被动”转向“主动”,老师们纷纷进入了“状态”!

以深入反思提高实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学习与反思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是科研核心组的又一措施。

我们认为,教师应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实践知识只能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的实践获得。为此,核心组要求教师在学习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自“科研核心组”成立之日起,每位教师每周都要拿出半天的时间学习,内容包括书籍、杂志和网站上的相关文章,每位教师每周向全组教师推荐一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放在学校的内网上,其他教师阅读并且在网上跟帖,谈自己对推荐文章的看法。根据教师的学习情况,核心组定期召开主题研讨会,指导教师交流学习经验,相互借鉴提高。

例如,为了让老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给大家布置了“自我认识”的作业———分别向学生、同事、领导以及家人了解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了解的结果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制定改进目标。

课题组的老师在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尊重、无条件接纳、倾听、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控制消极情绪等,探索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并将其付诸管理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老师们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习惯于反思,学会了遇事多换位思考,越来越注重与人沟通,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了。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文化底蕴丰厚了,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开始初步创建起来,史家小学分校也呈现出和谐、向上的发展态势。

重要的是抓准问题

如果将教育比作是开垦一片希望之地,那么课题研究正是教师致力改善教育教学、体验职业幸福、实现专业成长的“犁”。培养研究型教师,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我们将工作重心放在引导教师根据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案例研究和专题研究上,先后开展了围绕“班级管理”的案例研究和围绕“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针对性较强的专题研究。

在“班级管理”研究中,我们指导教师建立研究资料档案、撰写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和撰写研究总结报告。教师从“班级规则”、“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众多的个案研究,创造性地使用“赞美板”(教师鼓励并创设情境,让学生留意班级的好人好事,在“赞美板”上留言表扬班上的同学)、“心情发布栏”(学生可以在“心情发布栏”表达自己的情绪,一方面对学生是一种释放,另一方面教师能更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进行有针对的帮助),“我的小锦囊”(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班级事务的看法),“秀出真我”(學生可贴出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新闻、有意思的科学实验、个人的学习心得)等多种方法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中,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通过数学、语文、美术等学科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中做到“五个一”,即“一个主题、一次汇报、一块展板、一本刊物、一篇论文”。2006年我们开展的“变迁·寻根”的专题研究,孩子们以“游戏的变迁”、“通讯工具的变迁”、“服饰的变迁”、“海运仓小区的变迁”等为切入点,通过了解事物的变迁,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了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山东青岛举行的尊重教育全国研讨会上,学校作为北京市东城区代表,做了《寻找逝去的游戏》的报告,受到媒体及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核心组成员纪宏老师执教的“变迁·寻根”在北京市的现场研讨会上做课展示,受到好评。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今年,我校围绕“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开展了“小小志愿者,服务大奥运”为主题的专题研究。可以说,经过这几年的锻炼,“科研核心组”的老师们已基本掌握科研方法,能够科学规范地开展研究。

让课题牵引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研核心组”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培养科研型教师的目标。请专家教授,不仅仅是为了指导教师参与科研,而是为了使教师掌握科研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并且能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以促进教师主动地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积极引导教师申请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06年是“十一五”课题开局之年,我们抓住这一机遇,指导教师申请课题。我们首先给教师解读“课题指南”,然后帮助教师寻找自己感兴趣又可行的研究方向、查阅资料,指导教师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过程等方面撰写课题申请。在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课题申请中,科研核心组有6位教师牵头,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德育、班级管理、家校协同以及数学、美术等学科方面提出课题申请,使教师基本掌握了申请课题的方法,为将来主动发展打下基础。2006年至2007年,“科研核心组”的教师共申请到2项市级独立立项的研究课题和1项区级独立立项的研究课题及一些子课题:比如,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课题“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通过专题研究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行动研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的“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三代人的游戏与童年的研究”,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课题“家校协同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研究”,等等。

更重要的是承担科研课题的老师们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

过去是把学习和研究当成作业,承担课题后,老师们把学习和研究当成自己的事情完成,并且带动其他教师完成课题,他们还主动走出学校,与相关单位联系。如王岩老师主动向“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专家学者、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老师请教如何开展研究,主动与区教研员联系,取得区教研室的支持,吸引东城区优秀的美术教师参与她所承担的课题;刘启亮老师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的科研论坛和科研活动;同时大家主动将课题研究与所教的学科或所负责的工作相结合……

一批干部教师在这样贴近工作实际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增强了研究意识,养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了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在一步步走向科研,逐渐成长起来。2007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刚开始,又有几位“科研核心组”的教师主动要求申报课题,主动承担科研课题在“科研核心组”已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史家小学分校)

猜你喜欢
课题核心研究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