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伯翱:给孩子以吃苦耐劳的教育

2007-04-23 16:27贾海红
人民教育 2007年11期
关键词:服刑人员

贾海红

为人急公好义在体育及文学艺术圈内口碑极佳,人称“万老大”的万伯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委员长万里的长子,不过他最不喜欢被人称呼为万里的儿子,因为“谁也不能靠老子一辈子”。

曾经务过农,又考入大学深造英文,曾当过部队政委,又转业到国家体委做宣传工作,直至当到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万伯翱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如今他虽已退休,还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并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新当选的会长。

父亲让我学会吃苦

“你父亲当时送你到黄泛区农场去锻炼,也算是利用特权吧?”我们的谈话就从他青年时代的蹉跎岁月说起。

“要是这也算利用特权的话,那我倒是觉得应该大力提倡!”“万老大”皱了皱眉头,说:“那时候,奶奶和妈妈都很不放心我,只有爸爸很欣慰,父亲对我说:‘没有共产党员不爱自己的子女的,但要看怎么爱。是把你放在温室里,当花骨朵儿似的护着,还是把你放在革命实践中去经历风雨?你不要忘记你是有牌号的,你的牌号就是共青团员。你下去后,要记住:你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要在农村扎根一辈子,不要想着回来,不要想着做官,不要心存侥幸。你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我就来自农村,现在你又回到农村,从此以后,我又有了一个当农民的儿子,我觉得是个高兴的事!他这一高兴,我就在黄泛区干了整整十年。”

黄泛区这个词对我们年轻人很是生疏,我追问:“什么是黄泛区?”

“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河水一泻千里,整整泛滥了8年,在豫东大地形成了5.4万平方公里渺无人烟的黄泛区。”万伯翱简要地介绍了这个沉重的历史词汇。

闭上眼睛想象“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的黄泛区景象。当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第一副市长的万里竟然送18岁的儿子到那样的地方去,我不禁问道:“你中途就没有想回来过?”

“万老大”以过来人的语气说:“老爷子断了我的后路,要我留在农村艰苦奋斗,不让我回家。我下乡的第一年春节,老爷子亲自写来一封信。那封信我至今还能背出来,信上说:‘我同你妈妈商量过了,觉得你第一年刚去,思想难免产生动摇。全家人虽然都很想你,但是为了你更好地进步,还是希望你不回北京的好……这回我哭了,因为我就盼着回去啊,农场里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几个人了。结果这封信被《中国青年报》全文刊登,题目是《市委书记的儿子在乡下安家落户》。为此,1963年,周恩來总理在首都应届中学毕业生代表大会上夸我是干部子弟下乡的典型。”

在黄沙里种地、养猪,做的是农活,说的是河南话,结交了许多农民朋友,一个大城市的高中生成了黄泛区农场的地道农民,虽说已是多年前的往事,面对年已花甲的万伯翱,我还是冒昧地提出:“这10年,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感受最深的就是,农民兄弟们说得好: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圣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确实如此,即便不承担什么‘大任,年轻时多吃些苦、经历些磨难,也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到了黄泛区,我才知道城乡差别有多大。我在河南一直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自立歌》来激励自己:‘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好在当地的农民特别朴实,对知青们很好。他们知道我是万里副市长的儿子,加上我个性开朗、干活卖力,所以他们都亲切地叫我‘小万。他们手把手地教我干农活,让我慢慢锻炼,还总是说‘你弄不了,就让我来吧。白天我们一起干活,晚上我教他们读书识字,生活过得虽然很艰苦,但是我也学会了很多东西。”“万老大”的感受既诚恳又坦荡。

身教重于言教

当年,老一辈革命家送子下乡务农,不止万里一人。每每提及老一辈的高风亮节和对子女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人们都很是敬仰。万伯翱的宽厚随和、勤恳好学、待人热诚、不计名利,肯定与他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

我直接问他:“你曾经抱怨过父亲的决定吗?”

“没有,我从不抱怨,抱怨有什么用?父亲历来对我们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二是要自立自强。再说,我从小就不爱学习,是有名的‘捣蛋大王,也没少‘闯祸。记得有一次为了争抢一张乒乓球台,我用球拍把同学的脑袋给打了,而且一边打还一边振振有词地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结果,被学校予以记过处分。

“以至于当时学校的校长卓琳阿姨(邓小平夫人)后来看到我,还问:‘万伯翱,你现在不捣蛋了吧?即便这样,父母也从来没有打过我,因为他们都是从师范学校出来的,不主张打孩子,采取的教育手段就是———严厉地批评。”

不过“万老大”还是坦言:“我还是很怕父亲的。”

我一追到底:“怕他什么?”

“怕他给我帮倒忙。就像刘少奇的女儿要入党,刘少奇一句‘她不够格,她就入不了。所以,在我工作调动时,我最怕的就是事前让他老人家知道,因为他的口头禅就是:‘老大不行,你们干嘛要用他?比他强的人有的是呢!弄得我很狼狈。所以,我有事一直都不敢告诉他。比如国家体委当年准备提拔我做中国体育杂志社副总编,从考核到公示,我一直瞒着他,直到任命下来了,我才回家和他说了一下。本想听几句表扬,谁知他还是那句———比你强的人有的是呢!”万伯翱简简单单一席话,透出了万里教子是相当严格的。

“父亲给了你怎样的教育?”

“万老大”率直地说:“他一再教育我们不要搞特殊化。我从来没用过他的红色电话,也没坐过他的专用汽车。老爷子说私人不可以用公家的车。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高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书籍成长的,我们的理想人生是应该这样度过: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身教重于言教。从父亲以及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我看到信仰的力量、毫无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比天空更为宽阔的人类的胸怀。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写道: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会被淹没的力量。我想‘在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的这一方面,父亲做得尤其的好。”

做文章与教化少年犯

“拿破仑说过成功即是征服,也就是从士兵到将军的过程。”

“孙中山先生则说成功是做到天下为公。”

“渔夫认为成功就是捕获到大鱼,奋力把鱼拖上岸后,再换上干净衣服去喝酒,晒太阳……”

这是“万老大”在《又一曲“老人与海”的搏斗……》一文中对于钓者心态的描述,刻画得入木三分,一看就是此中高手。“万老大”不仅爱钓、善钓、热衷于组织大家共钓,而且还将垂钓之乐写成文章,结集成书《元戎百姓共垂竿———万伯翱钓鱼散文专集》。他用独特的“垂钓散文”,艺术地宣泄心灵深处的情感,从“钓”这个独特的角度着墨,从领袖人物的闲暇垂钓生活映照出他们的高风亮节和不凡气概,表现出开国元勋们得鱼时宛如稚童又不失三军统帅的英雄本色。从而使读者感受到领袖、名家及渔人的风范,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可谓独树一帜。

“人们评论你的钓鱼散文是:小处写伟人,闲笔寓大义。是这样的吗?”我自然不放过向这位文坛前辈讨教的机会。

“万老大”乐呵呵地说:“垂钓是一种值得智者施展才智与耐心的艺术。垂钓也能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深厚情谊。刘少奇主席将外国元首所赠的钓竿和猎枪分送给几位老帅。贺龙元帅在长征路上钓鱼,为病弱的同志滋补身体;在战火纷飞的间隙钓鱼,气定神闲指挥若定;在建国后钓到一尾大鱼,他立即兴奋地大叫:送给总理,熬汤,下酒用!徐向前元帅在武汉东湖钓到一条32斤重的特大鲤鱼和几条武昌鱼后,马上吩咐:赶快把武昌鱼送给在这里疗养的薄一波同志,这位山西老乡在‘文化大革命中受的苦最多,给他补养补养身体。这条大鲤鱼除了鱼头给我熬汤喝,其余全部送给咱警卫排的小伙子们改善生活。正是: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在“万老大”的笔下,垂竿钓鱼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他的文章朴实、率真,有一种燃烧跳跃的激情,令人心动。我听说他不仅闲来垂钓碧溪上,还用自己著作的全部稿酬设立了“爱心工程万伯翱助学基金”,并且走进高墙,用自己的拳拳爱心和人格魅力,教育、感化了一大批少年犯。于是我问:“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你关注弱势群体?”

万伯翱说:“这跟我早年的工作经历有一定关系。我曾在北京武警总队九支队服役,对少年服刑人员有过一些了解。但最终让我坚定信心去长期关注他们的是1999年在上海几个监狱视察,我在跟那里的孩子们交流中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非常消极。有一位因团伙抢劫入狱的未成年犯忧心忡忡地说:将来出去以后,只会给家庭抹黑,为社会所歧视。如果生活不下去,就只能‘重操旧业……

这样的声音在其他在押少年服刑人员中普遍存在,隐患重重。所以,我决定建立专项基金,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这是我的社会责任所在。但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怀和鼓励。我想应该设立一个青少年专项帮教基金会,还应该在民间掀起挽救、感化、帮教、改造工作,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让服刑人员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对他们的关心,使服刑人员在良好的改造氛围中走向新生。”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问题,我继续问:“你是怎样救助他们的?”

友善随和的“万老大”提起这些事,认真严肃地说:“用专项资金为出狱的贫困孩子资助学费和购买学习、生活用品。组织帮教团去关押少年犯的监狱,开展赠书、演讲等慰问活动。2004年,我发动朋友组成首都文体界名人帮教团,深入各地关押未成年犯人的监狱,分组与服刑人员面对面开展文学创作、乒乓球现场传艺以及绘画、艺术等帮教活动。通过跟少年犯同台演出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争取早日改造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

“通过我们的帮教活动,激发了服刑人员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强烈愿望。记得那时有一个服刑人员平时爱打乒乓球,我和邱钟惠老师就耐心地指点他。后来,他因表现积极而提前出狱,并且靠球技找到了工作。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服刑期间能跟你和第一个女子世界乒乓球冠军学打球,是我人生道路上永远的激励。你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备受鼓舞的我通过积极表现提前出狱,还靠球技找到了工作。我要说声谢谢你们。”

这就是感化的力量,爱的教育吧!在万伯翱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使命感。“给我们谈谈你觉得现在的教育最欠缺的是什么?”这是我最后的提问。

“最欠缺的就是经受吃苦耐劳的教育。没有经过艰苦奋斗而得来的‘幸福生活,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还是那句话:被喂饱的熊是死熊!”万伯翱———经过吃苦耐劳磨炼的万老大,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给了我深刻的警示。

猜你喜欢
服刑人员
金沙县关工委到毕节监狱开展“阳光关爱·高墙帮教”活动
少年司法理念引领下的未成年服刑人员减刑、假释案件办理模式之构建
关爱服刑人员子女 关工委在行动
服刑人员离监探亲逐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对提升老年服刑人员矫治效果的思考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策略研究综述
高墙里的油饼香
大选登记
“三释课堂”为新入监服刑人员上好“第一课”
Saving kids at Sun 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