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的整体性及其理论创新意义

2008-05-27 08:23
中州学刊 2008年3期
关键词:整体性劳动

钱 津

摘要: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首先需要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根据马克思的定义,人类劳动是具有整体性的。这种整体性的客观存在表明,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人的方面表现为劳动主体,自然的方面表现为劳动客体,劳动只能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凡是劳动成果都必定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统一作用的结果。从劳动整体性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重新认识劳动、劳动二重性、商品二重性、价值规律等基本概念,由此实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创新。

关键词:劳动;整体性;劳动主体;劳动客体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026—05

中国在20世纪曾经有过三次关于生产劳动、劳动价值论的学术大讨论。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自那时起,中国政治经济学界,又展开了新的一轮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至今尚未结束。这次讨论起到了解放思想,活跃学术,促进思考,深化认识的积极作用。但这次的讨论,认识的对立与争辩还是集中在价值理论上,有关劳动问题的商榷意见发表的很少。事实上,按照学术研究的逻辑要求,研究劳动价值必须先要研究劳动,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先要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因此,在这次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大讨论持续了七年之后,我们还是有必要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角度,更进一步地展开关于劳动范畴的讨论。

一、劳动具有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经济生活的实质内容是劳动。马克思曾经讲过,劳动是社会围绕其旋转的太阳①。恩格斯也曾指出,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基础和锁钥②。然而,直至20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性进展,在经济学的研究里,始终未能深入展开对劳动范畴的认识。

人类劳动起源于动物劳动。动物劳动是动物最基本的求生活动。人类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经济学对于劳动的研究,不可能脱离人类劳动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但是,在过去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中,存在着以理想的标准要求现实社会、以完善的人性要求尚未完善的劳动的倾向,也就是说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蕴涵经济运动实质的劳动范畴问题。由此,经济学在20世纪乃至19世纪的研究中,将带有动物性的人类劳动与未来的消除了动物性的人类劳动相混同,缺乏对人类劳动的辩证认识。

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涉及劳动范畴的逻辑分析中,经济学研究基本上都缺乏对劳动范畴准确的基础认识。这种基础认识的缺乏不是指对社会化劳动与非社会化劳动的认识分歧,不是指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界定争论,也不是指对资本主义劳动与社会主义劳动的看法不同,而是指对劳动的范畴确定认识不清,对劳动在客观上具有的整体性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或者说对于什么是劳动,缺乏展现学术研究深度的科学界定。

界定劳动的整体性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指一定时间点的人类劳动是一个整体,即整个人类劳动是抽象的统一体。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③其二,指具体劳动是一个整体,整体之中既要有劳动主体也要有劳动客体,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的,像磁石的两极一样互为存在条件。没有劳动主体的劳动不存在,没有劳动客体的劳动也不存在,任何具体劳动的存在都是具体的劳动主体与具体的劳动客体对立统一构成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注重研究这第二个方面的劳动整体性,即真实的没有任何例外的具体劳动的整体性。根据客观存在的普遍事实,经过深入的学术探讨,我们应该确认:在任何情况下,具体劳动的作用都必然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统一的整体作用。只有成为主客体统一的整体,才是具体劳动的真实存在。抽象劳动是对具体劳动的抽象,具体劳动具有整体性,因而,抽象地认识劳动,必然要合乎逻辑地确认劳动具有整体性,准确地讲,劳动这一词语在人类生活的范围内表示的是类概念,是人类劳动或人类抽象劳动的简称和统称。

将劳动只视为一种主体活动,是与劳动整体性相悖的。长期以来,在经济学研究中,劳动主体的活动即活劳动被称作劳动,只是一种约定俗成,并不是科学的范畴描述。从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出发,科学地认识劳动,必须把握劳动的整体性,即一定要认识到真实的具体劳动或抽象劳动即劳动必定包含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割裂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统一的整体性,只讲劳动主体作用,忽略劳动客体在劳动整体中的存在,是无法奠定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基础的。而已经形成的历史是,自政治经济学创立以来,不论哪一个学派,很少有人认识到,单纯的劳动主体活动即活劳动不等于劳动,人们对劳动的整体性没有纳入学术范畴给予应有的重视,几乎所有的文献使用的劳动范畴含义一直相悖于科学的界定,这是在经济理论研究中至今仍未消除的一般现象。

概括地讲,在客观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中,劳动主体永远要与劳动客体相结合,才构成劳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④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对劳动整体性的准确表述,也是对人类劳动范畴的科学定义。在学术研究抽象的意义上,只要除去通常表示活劳动的提法,那么,劳动的含义与劳动过程等同,即劳动就是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就是劳动。劳动必然有过程,不论多么短的过程,对于劳动的存在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方面,是劳动主体方面,是劳动的施动方面,即引起劳动产生的方面。劳动主体的活动时间并不一定等于劳动整体过程的时间,它可能比劳动整体过程时间短,也可能与劳动整体过程时间相等。劳动主体活动的目的是劳动过程的目的,即人是施动者,劳动过程受劳动主体控制并为劳动主体达到一定目的。在劳动过程中,自然的方面是劳动客体方面,是劳动的受动方面。劳动客体将始终作用于劳动整体过程,即在各种劳动过程中,劳动主体可间断活动,劳动客体的受动性却从不能间断。劳动客体是劳动主体要达到劳动目的所利用和运用的自然力量。这种自然既包括人化自然,又包括人的自然化。只有进入劳动过程的自然,才可称为劳动客体。在已有的理论认识中,劳动客体被划分为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人类劳动的历史表明,进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客体一直是发展变化的,人类劳动主体活动能力的变化决定了劳动客体的变化。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相结合的变化总是体现在具有特定历史性的劳动过程中,这种变化的过程是劳动整体中对立统一的劳动主体施动与劳动客体受动的相结合变化过程,也是人的方面与自然的方面历史性的相结合变化过程。

劳动对于劳动成果创造的决定作用必然是劳动整体作用。单纯的劳动主体活动即活劳动,只能是在劳动过程即与劳动客体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脱离劳动客体,就没有劳动主体活动,就没有任何劳动作用的产生。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直接体现为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结合的过程不可分。我们应该明确:任何劳动成果的取得,都是劳动整体作用的结果。对任何劳动成果创造作用的抽象,都必定是对劳动整体作用的抽象。虽然对于劳动整体作用,亦可抽象地区分劳动主体作用和劳动客体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从来没有单独存在的劳动主体作用,也从来没有单独存在的劳动客体作用。准确而规范地讲,在任何情况下,劳动成果的获得,都必定是劳动的整体作用。因而,在经济学理论认识上,不应将劳动整体作用的创造误为劳动主体作用的创造,或者说不应将单纯的劳动主体作用称为劳动作用。承认劳动客体作用存在于劳动整体作用之中,承认客观上不存在单纯的劳动主体作用,承认劳动的作用必然是劳动整体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是研究劳动范畴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科学态度。只要不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这种劳动整体作用的存在就是一种人人可以认定的最普遍的客观事实。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不会因为有人不承认或忽略而改变。

二、理论创新源于基础

劳动的整体性是客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希望由此可集中体现。认识劳动的整体性,坚持马克思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是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责任;贯彻劳动整体性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之中,是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如果说劳动二重性的提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那么,劳动整体性的确定,就是现时代经济学界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需要解决的基础性的关键问题。

1.具体劳动的二重性不能割裂

劳动是抽象劳动的表现范畴,劳动可以代称具体劳动,却不等同具体劳动,劳动范畴本身不含具体劳动的指向。这就好比,可以说一匹白马是马,不能说马就是一匹白马。因此,我们需要确定,劳动不是具体劳动,没有具体劳动属性,劳动范畴一般就是指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不是具体的存在,准确地说,劳动范畴仅有抽象性,没有具体性,不具有二重性,只有具体劳动才有二重性,即只有具体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严格地讲,劳动二重性的实质是指具体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可对其作抽象的认识。

具有二重性的具体劳动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这就是说,作为具体劳动,无一例外,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作为抽象劳动,即劳动,相应地也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在具体劳动的二重性中,同样客观体现劳动的整体性,不能只是界定劳动主体的活动具有二重性,不能脱离劳动的整体性认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如果在界定劳动范畴时能够确认劳动的整体性,而在认识具体劳动的二重性时又回到只将劳动理解为劳动主体活动,那就失去了对劳动范畴科学认识的意义。当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始时期,对于劳动二重性是抽象劳动二重性,而不是具体劳动二重性的解释;是对劳动主体活动的解释,而不是对劳动整体活动的解释。这种已有很久历史的解释在今天需不需要改变?如果从对劳动范畴科学认识的基点讲,是需要改变的,我们不能止于前人之见。这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于具有整体性的劳动的二重性不能割裂。具体劳动的二重性是讲,凡是具体劳动,都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其中,抽象劳动是对具体劳动的抽象认识,并不是说,在具体劳动之外,还存在一个抽象劳动。这也就是说,没有抽象劳动的单独活动和作用,没有单独存在的抽象劳动。科学地认识抽象劳动,应确认抽象劳动的作用只是对具体劳动作用的抽象,具体劳动作了什么,抽象劳动才能做什么抽象,科学的抽象就是准确的抽象。如果在经济学对二重性的分析中,抽象劳动的作用不同于具体劳动的作用,具体劳动的创造性不同于抽象劳动的创造性,那就是不准确的抽象,是对具体劳动二重性的割裂。这种人为割裂具体劳动二重性的认识是违反逻辑的,是不能在今后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延续下去的。

2.商品的二重性不能割裂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成果。实现了交换的劳动成果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具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具有价值。商品的二重性是由具体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具有二重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决定其劳动成果经过交换之后具有二重性。虽然,具体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有具体劳动才有具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有抽象劳动的概括才有对各种具体劳动作用的通约;但商品的二重性并不同于具体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的二重性是讲,一重性是具体劳动,一重性是抽象劳动,二重的区分是具体与抽象的区分。然而,对于商品的二重性来说,却没有具体与抽象的区分,即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来说,没有具体与抽象的区分的。首先,商品是一个抽象范畴,同劳动范畴一样,是作为一般性类概念存在的。其次,使用价值也是一个抽象范畴,只讲使用价值,未讲具体的使用价值,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表述商品的有用性,或者说,这是对商品的一般有用性的抽象,是抽象表示商品的有用性的范畴。再次,价值是抽象范畴,是表现劳动成果经过交换其被创造的具体劳动作用得到社会承认的范畴。显然,并不是使用价值表现具体,价值表现抽象。与具体劳动的二重性不同的是,商品的二重性都表现抽象。准确地讲,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商品的一般有用性,即劳动成果作用一般化的抽象;商品的价值是对商品生产消耗的人类一般劳动,即创造劳动成果的劳动作用一般化的抽象。从逻辑上讲,商品的二重性,一个表示已经发生的劳动作用,一个表示尚未被消费的劳动成果作用。

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必须明确,商品的二重性是不能割裂的。这就是说,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也是商品的价值,不能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割裂开来,必须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属性统一于商品。如果认为使用价值的创造是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创造需要有劳动主体作用,也需要有劳动客体作用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作用;价值的创造不同于财富的创造,只是劳动主体作用的创造,只是劳动主体作用的凝结;那就是违反认识逻辑的,是对商品二重性的人为割裂。事实上,由具体劳动二重性所决定,商品二重性必然统一于商品,其中,不论是哪一重性,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有使用价值必然有价值,有价值也必然有使用价值。这样的事实表明,使用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创造不可能分开,不可能是由劳动整体作用表现使用价值的创造,由劳动主体作用表现价值的创造。任何人都必须清楚:任何劳动的创造都是具体劳动的创造,任何具体劳动的创造都是对具体劳动成果的创造,出现分工和交换之后,对所有用于交换的具体劳动成果均称为商品,商品具有二重性,但是,所有的具体劳动创造的都是商品,创造了商品就是创造了商品的二重性,而不可能是分开创造二重性即分开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依附于使用价值,必须依附于商品,所以,只有商品的创造,在商品的创造中包含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创造,不存在不依附于商品的单独的价值创造。商品的二重性不能割裂,就是说不能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创造脱离于商品的创造,不能将使用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创造割裂开来。

3.价值规律不可能只针对劳动主体

同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也是具有客观性的。不论人类是否认识到或是否能准确认识经济规律,在客观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经济规律都必然存在,必然起到约束作用。经济学研究是科学研究,在科学的研究中,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4类情况:一是准确认识,二是接近准确认识,三是认识不准确,四是没有认识。这就是说,既然是科学研究,就可能出现对规律认识不太准确、不准确或无知的情况。否则,就不是科学研究,而是神学的布道了。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坚持认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运动的,这个规律就是价值规律。⑤也就是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⑥这样认识规律的作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们认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这种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并不准确。可以说,从社会实践来讲,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并非不坚持价值规律,而是以这样对价值规律的认识指导经济建设,并没有使中国经济获得正常的发展。而从逻辑上说,一旦对劳动范畴给予了科学的认识,立刻会发现,在以往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述是只指劳动主体活动时间的,但作为客观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不可能只针对劳动主体,不概括劳动整体。或者说,只要确认劳动的整体性,就可合乎逻辑地推断,只针对劳动主体的关于价值规律的认识是不准确的。

劳动具有整体性是客观的,是最普遍最普通的事实。价值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对劳动具有整体性这一客观的事实必须给予科学的准确认识,对价值规律这一客观的经济规律也必须给予科学的准确认识。现在的情况是,在对劳动具有整体性这一客观的事实给予了科学的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必然要对客观的价值规律重新进行认识,不可能再将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停留在只针对劳动主体活动的概括和描述上。必须认识到,单纯的劳动主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凡是劳动,都必然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统一的劳动整体活动过程;与此相关,也不能将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仅限于针对劳动主体活动进行抽象的概括。如果既承认劳动具有整体性,又坚持以往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不改变,那是自相矛盾的。我们认为,只有坚持对劳动范畴的马克思的整体观认识,以发展的态度继续努力探索、认识客观的价值规律,才能在21世纪与时俱进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创新价值规律理论。

4.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石

劳动的整体性是客观存在的,确认劳动具有整体性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奠基石。而不容争辩的现实是,直到今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许多经济学人的心目中,基本上对劳动的认识还是劳动主体活动,并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劳动必然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如此长期片面地界定劳动范畴,缺乏对劳动范畴的科学研究,已经历史地造成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停滞,这对于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推进和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着内在影响的。

科学定义劳动范畴,是重要的,是深刻的,也是简单的,并不是多么复杂、难以把握和难以确定的。而且,凡是研究《资本论》的理论工作者,不可能忽略马克思关于劳动整体性的阐述。但现在看,即使是在历时七年的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的大讨论中,有关劳动的认识也并没有转换过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更多的是需要实现理论的创新。只有彻底地实现理论创新,才能最终完成改革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应树立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风,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逻辑,继续深化对劳动的认识,由此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必须走在全世界经济学发展的最前沿,必须起到新时代经济学思想的导引和统领作用。因而,在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之时,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界需要拿出创新的勇气,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贡献。

注释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27页。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53页。③④[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1、201页。⑤蒋学模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页。⑥十四所高等财经院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编写组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147页。⑦南方十六所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组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6—87页。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28位专家学者谈劳动价值论再认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逄锦聚,柳欣,周立群主编.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郭京龙,李翠玲主编.聚焦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理论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钱津.劳动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

[6]钱津.劳动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钱津.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逻辑错误[J].经济经纬,2007,(4):1—4.

责任编辑:晓立

猜你喜欢
整体性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热爱劳动
浅谈幼儿教育的整合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