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核心竞争力

2008-05-27 08:23赵秀玲孙晓涛张保林
中州学刊 2008年3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文化自觉

赵秀玲 孙晓涛 张保林

摘要:进入21世纪,文化竞争日渐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文化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那些有个性的、难以复制的、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文化竞争力。因此,需要通过价值导向,唤起国民的文化自觉;通过制度创新鼓励文化创意人才脱颖而出;通过文化产业凝练文化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核心竞争力;文化自觉;文化创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100—05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社会就有人研究文化在大国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力。美国学者S.拉什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除文化与社会分化的过程,文化经济就是对这一分化的消除。[1]50年代法兰克福学者杰姆逊更敏锐地发现,文化一旦与科学技术结合一起,形成工业化体系,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的巨大力量。[2]1984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则指出,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3]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文化政策促进发展”的政府间会议及同年6月、9月和10月在渥太华等地进行的核心主题为“文化与发展”的多边文化活动,更加明确地判断:发展最终可以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在国内,1997年以来尤其在中共十六大召开前后,相关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重要论断,并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党迫切要提高的执政能力的五大方面之一;2005年2月17日《人民日报》有关讨论也指出,精神文化生产日益走上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方面都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伴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对文化竞争力的研究也产生了一些很有新意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其一,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包括文化产业竞争力和精神控制力两部分;[4]其二,商品的市场价值可分为市场价值和观念价值,文化是一种能够带来价值巨大增值的资本;[5]其三,文化力区分为“意态文化力”和“物态文化力”;[6]其四,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运作和“城市新行为主义”的概念;[7]其五,提出了文化竞争力的多元视角和评价指标等[8]。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关于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领域,也是国际上“竞争力”研究的一个前沿,对其概念的界定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在此抛砖引玉。

一、文化与经济的互融互动规律不因人的意志而改

变,但人类可以通过总结经验认识并利用这一规律

我们谈及的是“大文化”概念,即广义视角的文化。在这一视角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就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而言,经济与文化本来就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互动互融,构成了今日的大千世界。只是在近代社会以后,由于科学研究上的分门别类,才出现了文化与经济的人为割裂。同时也由于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狭义理解,更加深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对立关系。似乎文化只属于精神的上层建筑范畴,而经济则是物质的基础的东西。其实文化和经济是不能够被人为分离的。从物质层面的文化看,一件商品的产生过程离不开人的劳动,只要有了人的参与,商品就已经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就制度层面的文化而言,如果没有很好的社会和组织制度,国家和组织的经济发展就很难顺畅;而精神层面的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圈内部所有人认同和遵守的价值标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更是难以估量。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之间又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关系。第一,精神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动因,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人为万物之灵”,人最独特的灵性是能进行价值选择,即能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和评估。价值的评断指导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行为方式。西方社会认同个人主义、鼓励创新的价值观念是盖茨和戴尔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一名在中国土壤上成长的中国大学生,如果要求退出大学自主创业,那么他首先面对的是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因为他们没有美国人那样的文化认同。第二,制度层面的文化是精神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在人们行为活动中的体现,制度文化一旦形成不但能够影响物质层面的文化发展,而且会影响精神层面的文化。比如美国税法规定,凡是捐赠给学校、社会基金等机构的支出均可以减税,这一制度直接导致美国富人捐赠的比例大大提高,并逐渐形成了美国人内心深处已经深深认同的捐赠文化和行为模式。第三,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产品上的体现。物质文化的极大发展,又为精神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春秋初期的管仲有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就是说,一个人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才能懂礼貌,知道德。这些观点在西方也得到了相应的认同,从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论和马斯洛的“人的五个层次需求”论出发都能推出与之吻合的结论。

由上述可知,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融互动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实践也一再证明,在现代社会,文化越来越被视为重要生产力,特别是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软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吸引人才和资本的关键因素和软实力。

二、文化在当代是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资本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越发展,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就越高、越强烈。文化在满足和引导人们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是当代能够带来经济上高附加值的资本。

(一)文化因其满足和引导人们需求的不可替代性而成为重要生产力

1.现代商品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

在现代商品中,由文化价值所形成的价格比重日益增加。从小吃店到美食城,从服装店到时装大厦,从家具店到灯饰总汇,人们吃、穿、用都要为商品所含的文化价值付费。而且在许多现代商品中,其文化价值所形成的价格比重远远高于使用价值所形成的价格比重。有位广告人精辟地评价香水商品:“化妆品公司出售的并不是香水,而是某种文化、某种期待、某种联想和某种荣誉。”这些当然不是从香水生产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而是由商品“演”出来的。西方广告大师卓波•丹尼尔曾说过:做广告的过程,其实就是给商品塑造性格的过程。通过广告、公关、包装等塑造出来的商品形象,正是商品所“演”的文化。在当代社会,任何一种商品要跻身于国际市场,不仅仅是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问题,而且还包括文化问题,甚至文化成了商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愈是具有独特文化的商品、营销与服务,愈有市场,愈能走向世界。

2.文化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显著

现代经济是宏观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现代企业的决策,不仅仅是经济决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决策。国家、企业只有体察民族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的科学决策。例如,世界知名企业无形资产的形成和逐渐提高,一方面与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市场占有份额密切有关,即“有价”是“无价”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与企业的理念、价值观、社会声誉、形象力量、品牌推广等分不开。

3.现代企业积极追求经济目标与文化目标的统一,树立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良好形象

现代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而且是市场经济中的文化主体。企业以文化为手段,通过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自律意识和人才意识,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通过企业的文化建树来完善企业的人际关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越来越注意以文化为媒介,通过投资公益事业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来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掘文化的经济属性和提升经济中文化内涵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的调整日趋增大文化的含量,市场经济也日趋推进文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经济与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车轮,虽然各自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动因和独立性,但它们保持着“脐带关系”,即经济对文化具有奠基性,文化对经济具有前瞻性,两者具有互动效应,并在交互作用中同步发展。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进而经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掘文化的经济属性和提升经济的文化内涵的过程。

发掘文化的经济属性就是让文化经济化,让文化进入市场,进入产业。文化本来就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人们通过发掘文化的经济属性,使文化具有了经济力和造血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便是文化经济,或者称之为文化产业。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一部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曾风靡世界,创下十几个亿美元的票房价值,这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匹敌。美国的视听产品已经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产品。文化产业不但为美国公众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神食粮,而且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为美国国民树立了强国的信心,更成为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点。随着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推进,美国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开始了海外投资,成为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也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提升经济的文化内涵就是让经济文化化,让经济进入文化,使商品因富含文化而具有高附加值。如前所述,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从以物质要素为主导逐渐向以文化要素为主导的发展过程。它不是对物质要素的否定,而是在对其肯定基础上的张扬和发展。当物质要素的组合方式所蕴涵的生产潜能发挥到一定临界值时,生产力的发展就更多地依赖于蕴涵更大生产潜能的文化要素了。因此,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关注审美、时髦、品牌与流行等服饰文化的当代特征。商家只有提供那些富有更多文化内涵的商品,才会在激烈的商战中取得市场份额,其商品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三、文化核心竞争力应是那些有个性的、难以

复制的、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文化竞争力

(一)文化竞争力与文化核心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主要指一国在参与国家或地区竞争中,所体现出的特殊的文化创意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与文化产业结合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竞争优势。美国的历史不长,但其文化竞争力却很强的原因,不在于其国土面积、人口、矿产和生物资源等有形的、可以复制的优势,而在于其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所特有的、无形的国民素质以及每个民众深深认同的价值观。是后者造就了美国强势的文化竞争力。这种强势的文化竞争力是其他民族和国家学不会又拿不走的,是有个性的、难以复制的,是在可持续竞争中具有特殊竞争优势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核心竞争力,更确切地说是文化核心竞争力之魂,是构成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文化核心竞争力就是一种以个性特色为基础,通过整合其他方面能力而形成的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系统能力。

文化竞争力与文化核心竞争力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核心竞争力和其他竞争力因素一起共同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竞争力因素体系。文化核心竞争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它的独特性、难以复制性和持续竞争性。第一,文化核心竞争力必然是那些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竞争优势,它的独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它的竞争力不会被别人原创性地拥有和掌握;第二,文化核心竞争力具有难以复制性,即使别人认识到是这种竞争优势成就了一个组织的辉煌,也无法通过复制来拥有和掌握;第三,文化核心竞争力必须是那些能够在长期的竞争中始终使一个组织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因素。例如美国追求“做大”的文化心态,德国追求“精准”的文化传统,这些都是他们各自民族文化中的核心文化因子,正是这些核心文化因子,成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使“德国制造”备受各国青睐。如果一种竞争优势由于环境的变化不再能够持续帮助一个组织的成功,那么这种竞争优势就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创造了无数的人类辉煌,但在近代却落后了,这说明中国以前的竞争优势缺乏持续性,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中,凝练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目前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这些观点汇聚起来正说明了文化竞争力的丰富内涵,同时也表明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文化竞争力进行研究。而不同类型的文化其构成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文化核心竞争力不能从文化的构成出发,只能从文化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特征出发。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二是其所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评价一种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1.贡献力

文化虽然来源于社会实践,但今天文化本身不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抑或人类创造之成果,而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我们可以借助人们关于文化力表现为物态文化力和意态文化力的分析,评价一种文化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物态文化力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所对应的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可以用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来评价一种文化的物态文化力的强弱。意态文化力主要是一种文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很难利用精确的数字来表征其大小,我们可以采用专家主观判断的方法,来测算几种文化的意态文化力顺序。简而言之,对文化核心竞争力贡献力的评价可以用其所对应的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对意态文化力的专家主观排序来描述。

2.持续竞争优势力

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又一重要特征是能够为自身发展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种文化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能力的强弱可以作为评价一种文化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指标。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独有度。一种文化的独有程度是评价其能否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文化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优势的表现,这种优势只有与对手相比才能表现出来。如果在n个竞争对手中有m个具有这样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m/n来计算这种文化在这一个特征上的独有度,只有当m为1时,这种文化的独有度才是最强的。

(2)遗传力。一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竞争的过程中可能暂时处于劣势,但是如果它具有很强的遗传能力,那么就有可能在将来通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变异而超越对手,因此,遗传力是一种文化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发挥潜在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在此我们将遗传力也设计为评价文化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种文化遗传能力的强弱往往表现在接受这种文化者的增长速度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估计接受某种文化的人数增长速度,借此来评价其遗传能力的强弱。

(3)进化力。一种文化可能在目前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如果固步自封,那么这种优势迟早会被对手超越。因此文化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应该具有随时间推移不断摒弃自身的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劣质成分,并能够变劣势为优势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核心竞争力还必须具有走出国门的能力。文化来自于实践,因此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种文化要想离开产生自己的沃土,并在异地生根发芽,就必须具有“异地本土化”的能力,亦即需要具有随着空间的变化,面对异族文化环境,能够通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兼容并蓄中强化自身优势的能力。对文化进化能力的评价可以从其发展历程和空间转移过程中核心内容变化的速度来评价。考察其主要观点变化速度的同时,还要考虑新观点与当时、当地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

(4)同化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的渠道越来越畅通,一种文化要想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应具有同化异族文化对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一种文化同化对手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同一个领域内竞争对手存在时间的长短。如果一种文化同化能力非常强,那么新出现的竞争对手将会很快被其同化而消失。文化同化力的大小可以用其在这一领域的主导性来评价。

(5)普及度。一种文化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它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亦即它的普及程度。因此考察一种文化的普及程度应该成为评价其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及度的描述可以用接受这种文化的人群的比重来描述。

当然,评价一种文化核心竞争力,不仅要考虑其现实的竞争能力,还要考虑其潜在的竞争能力;不仅要考虑其物

态文化竞争能力,还要考虑意态的文化竞争能力。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四、凝练和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通过价值导向唤起国民的文化自觉

放眼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道路都日益呈现出富有个性和充满特色的多元化发展趋向,而这种个性和特色是建筑在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以建构于自己文化背景上的价值体系作为支持和依托的。因此,必须通过价值导向,唤起国民的文化自觉。

在我们看来,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就是其对本民族文化深刻性的理解以及对文化与经济互融互动关系的感悟。用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更清晰地阐释这一问题。据《河南日报》2008年1月25日报道:近日美国特拉华州“角鲨头”酒厂在纽约举行推介会,推出该厂一新款啤酒——“贾湖城”,准备在七月推广上市。而该酒是根据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古酒沉淀物复制的。当国人在为该项重大考古发现将人类酿酒史推进到9000年前而陶醉时,美国的酿酒商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贾湖古酒“贾湖”名称的巨大商机,并迅速开发出贾湖城啤酒,注册了“贾湖城”商标。这一事件给我们的思考是,为什么中国土地上发掘出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还收藏在中国的博物馆内,就成了美国人的金库?个中原因固然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缺失问题。如果说这一案例说明企业界在这一具体事件中缺少深度的文化自觉的话,那么被国民司空见惯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等,被他国抢注为其国家文化遗产之事,就更令人深思!事实上,国人缺少文化自觉的例子比比皆是:破坏古建筑、古文物者有之;放弃非物质文化遗产者有之;为建新城毁旧城者亦有之。国民的文化自觉是增强国家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坚实而又肥沃的土壤,没有国民的文化自觉,民族文化不能长久,文化核心竞争力更无从谈起。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还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9]只有当全民族都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并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才能自觉保护、张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在包容和利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强化自身的优势文化。特别在当今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一个族群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的背景下,没有富含一定竞争优势的民族文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地区或国际级的大国地位和话语权。可见,唤起国民的文化自觉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时刻。应该通过各种媒体和不同方式,对国民进行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以唤起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为增强我国文化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二)通过制度创新鼓励文化创意人才脱颖而出

21世纪的文化竞争,实际上是创造文化财富的文化创意人才的竞争。打造文化核心竞争力必须有一批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那种能够从凡常文化中发掘其特殊价值的人。“贾湖城”事件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迪就是,有创意的头脑至关重要。同样是面对一项重大的考古新发现,中国人的兴奋点是“世界上最古老酒的物证”,美国人的兴奋点却是9000年前的贾湖酒对现代人的诱惑力,9000年前的酒文化足以成为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大卖点。相比之下,我们的缺陷一目了然。开发文化遗产的思路单一,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无人问津。原因就在于缺少文化创意人才,缺少那种能够从具体文化遗产中发掘出其独特的财富因子和商机的人,缺少文化创意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人才评价机制依然禁锢着人才管理部门的头脑。那些有创意的、有特殊才能的人,往往是那些有个性的、有棱角的或者不善于在复杂的人际环境周旋的人,这样的人也是不被人才管理部门看好的人;二是官本位的价值导向,使一些原本可以有所发明创造的人也沉浸于对官场和名利的追求中,不能够潜心思考和研究业务;三是高考分数指挥棒已经把许多有创意的头脑扼杀在了摇篮里,而我国现行的文理分开的人才培养制度,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四是只承认成功,缺乏对失败的宽容度,让很多人不敢正视失败等。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鼓励文化创意人才脱颖而出。一是给人才标准以新的定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标准已不适宜现代社会,而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清楚,人才不是全才,在文化创意方面是人才,可能在其他方面还不如普通人,对他们的看似非正常的思维要给予鼓励,对他们的非原则性的缺点要予以宽容;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对那些有品行有创意头脑的特殊人才,要高看厚爱,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对特殊贡献者的特殊奖励和优厚待遇,形成人才至上的价值取向;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文化创意人才成长的环境,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对于探索中的失败要给予理解和宽容;五是创新教育制度。文化创意人才的竞争优势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的发达程度。学校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时间最长、得到信息最多、对习惯养成有重要作用的地方,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一个人在成长阶段,只有经历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长期浸润,才能养成独立的思想和思辨的精神,唯有此,其创新意识才会被开启,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地走向进步。因此,应在我国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下大力气,力争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提升我国教育的产出率,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创意人才。

(三)通过文化产业凝练文化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产业界通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是这些产业的强大不能表明中国的真正强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哪个国家主导了文化的潮流,哪个国家就赢得了世界。我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比美国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源,只有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中凝练并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中国的真正强大才会来临。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放宽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环境,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与一定的优惠。第一,文化主管部门应鼓励中国的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电子竞技产业直面国际竞争,在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竞争中不断获得属于我们的竞争优势。第二,要重视电影和电视剧的效能,电影电视剧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一些优秀作品引领民众的价值取向,通过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影电视剧,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因此,广电部门对于电影电视产品应积极引导,使我国的电影电视剧产业真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第三,旅游业是当今时代的朝阳产业,中国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对国际社会充满神秘和诱惑,因此,要有效整合各地的旅游资源,建立符合时代潮流的旅游产品开发机制,壮大中国旅游文化产业。当然,发展文化产业势必会面对如何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古代遗迹与现代城乡规划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发掘与保护的关系,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发掘和盘活文化产业资源,突出个性,延续文脉,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共生空间”;同时,要研究各类文化需求,通过经济和文化的生态整合,构建经济与文化统筹协调互动机制。这个过程,是凝练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只有在文化产业高度发达、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国民素质大幅提升、文化财富不断增值、资金不断注入以及整个社会开始持续关注并且深度思考的时候,才是我们的文化核心竞争力有望形成的时候。欧美、日韩的文化产业已经比较成熟,对社会的经济财富和精神财富增长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凝练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力求源自本国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而又不会狭隘地歧视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总之,中国必须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以有效应对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美]S.拉什.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DB/OL].高飞乐译.http://www.people.com.cn,2006—02—01.

[2][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美]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M].粟旺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

[4]祁述裕.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5]厉无畏.文化资本与文化竞争力[N].文汇报,2004—05—24.

[6]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

[7]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8]花建.文化竞争力的多元视角和评估指标[N].中国文化报,2005—07—26(4)

[9]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J].群言,2005,(2).

责任编辑:海玉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文化自觉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