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中国近代武术家群体研究综述

2008-05-27 08:23
中州学刊 2008年3期
关键词:武术

周 群

摘要:中国近代武术家群体是近代中国社会群体研究中的空白。迄今为止,涉及到这方面研究的著作或论文,近百余年来大致只有如下三个方面:一为体育通史或武术史专著中的武术家群体研究,一为武术论著或论文中的武术家群体研究,一为史学著作或论文中的武术家群体研究。

关键词:武术史;武术;武术家群体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164—04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群体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费孝通①和张仲礼②对于绅士群体的研究。蔡少卿等对近代匪患问题的研究,马敏、朱英对于苏州商会及绅商的研究,桑兵对于清末学堂与学生的研究,赵军对于日本大陆浪人群体的研究,王奇生对于民国县以下官吏群体的研究,王建辉对于晚清以来几代出版家群体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不过,把中国近代武术家作为专门群体来研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据笔者所知,迄今为止,涉及到中国近代武术家群体研究的著作或论文,近百余年来大致只有如下三个方面:一为体育通史或武术史专著中的武术家群体研究,一为武术论著或论文中的武术家群体研究,一为史学著作或论文中的武术家群体研究。下面就此三方面做一综述。

一些重要的体育通史或武术史专著中

涉及到的武术家群体研究郭希汾编著的《中国体育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体育史,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武术史的学术专著。该书第四编第十一章《近时技击名目之派别》对武术的种属和流派进行了论述,认为民国初年中国技击有南北两大派系,北派指黄河流域派,其特征是筯骨强健,拳术“气势雄迈,力量深厚”;南派指长江流域派,其特征是生性灵动,技击“变化神奇之处亦有驾北派而上之者”。③这为研究近代中国武术家的流派和地域性特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何启君、胡晓风主编的《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六章第三节在探讨西方近代体育影响下传统武术的演进时认为,民国初年一些武术家开始致力于武术书籍的编著与武术刊物的发行,到20世纪20年代末,出版了不少武术著作。这些著作明显地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表现出用近代体育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或改进传统武术。为适应学校武术教学的需要,武术家们注意到对传统拳术分门别类说明其锻炼价值和作用,并开始在实践中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第十二章第四节对民国时期的著名武术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客观地评价了他们在推动武术的发展、交流和创新方面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贡献。毕世明编撰的《中华文化通志•体育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对辛亥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武术家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了探讨,认为这时的武术家面临的环境对武术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孙中山创建的国民党领导的政府改变了清朝禁止人民“习武”的政策,人民群众学练武术不再受到限制;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下,人民群众把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不利的一面是,教育界、体育界在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思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倾向。

习云太编著的《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在叙述国民党统治区的武术活动时,提到统治阶级利用知名武术家酷爱武术的心情,发展官办武馆,推行其反动政策,并对这一政策的后果作出了评价。林伯源编著的《中国武术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十二章第二节论述了著名武术家在武术门派发展中的贡献。认为清末的武术流派比前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涌现了不少著名的武术家。他们虽分属不同的武术门派,但在推动武术发展方面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张耀庭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对武术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疑难问题的阐释与评述涉及到有关近代武术家如霍元甲、马良、张之江等人的功绩。但该书《民国时期武术》一章中,竟没有一个字写到抗战时期的武术家群体。赵国庆等编著的《中国武术史话》(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部分第八节探讨了武术家的道德规范。认为武术家十分重视择徒,将此当做严守武德的第一道关口;由于武艺的师承关系,师傅与徒弟之间的礼节也就成了渗透武德的途径。张耀庭、庞玉森主编的《中央国术馆史》(黄山书社1996年版)从兴衰始末、教师阵容、优秀桃李、名人与武术、武术在革命老区、培养的优秀师资等六个方面,详实地记述了中央国术馆自创立至解散的整个历程。该书不仅为国内外武术界研究中华武术的历史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还为研究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拳种流派、武风轶事、社会背景及发展走向提供了方法和视野上的借鉴。《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沧州武术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是一部少见的地方武术专业志书。该书共分概述、大事记、门类、拳械、组织、比赛、礼教、人物、交往和附录10编。其中人物编收入了历史和当代沧州武林名家210多人。如原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千斤神力王”王子平、摔跤名家佟忠义、末代皇帝溥仪之武师霍殿阁、“大刀王五”王正谊、台湾著名武杰李元智、刘云樵等均收入志书中。“附录”则载有当时称为“沧州会馆”的南京中央国术馆概况和沧州籍在馆任职及求艺人员的情况。是研究近代沧州武术家群体的重要参考文献。

一些有价值的武术论著或论文中涉及到的武术家群体研究

金恩忠的《国术名人录》(1933年版)收集了清朝及民国年间武术名家108人,对其宗派渊源、所习武功之精奥、成就及生平事迹等均有记述。该书虽然缺乏对108位武术家的分析,但仍不失为研究近代武术家的重要史料。吴图南编著的《国术概论》是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的一部武术理论著作。该书第四章《国术史略》部分系统阐述了太极、形意、八卦、少林、通臂等主要拳种的历史渊源与传递脉络,较为翔实可信。对以后的武术家群体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徐哲东著的《国技论略》是对武术史深入研究与考证并取得较大成果的武术史研究著作。该书上编《近师》一篇将近世技击各家分成南北两派,分析了南派渊源较为清楚而北派渊源晦味难知的原因,考察了各门各派的传承情况,考证了南派北派得名的由来,认为“南派以太极门为主,又有八卦形意两门,与太极皆为一派。北派门类甚多,其尤甚者,为弹腿、查拳、少林、八番、长拳、迷踪、二郎短打、地蹚、八极、批掛等”④。是今天研究近代武术家群体的经典性武术资料。向恺然著的《拳术传薪录》是一部记述习练、格斗心得和拳师事迹以及拳理介绍的拳论集录。该书附录部分《拳术见闻录》除论拳术之外,还介绍了陈雅田、李昌蔓、林其青、王老师、李富东、霍元甲等武术名家技击之轶闻。⑤对研究近代武术家的技击能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孙禄堂著的《拳意述真》荟萃了昔年亲身经历和亲耳听闻的形意、八卦、太极拳家的小传,记述了诸先辈阐发武术真义之言,对自己练拳之经验及三派之精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⑥是研究近代形意、八卦、太极等武术家群体较为重要的文献。万籁声著的《武术汇宗》(下)(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附录记载了作者先后师从的七位武术家的小传。反映了武术家个人成才与武术家群体影响之间的关系。

黄鉴衡著的《粤海武林春秋》(广东科技出版社1982年版)对近代广东武坛的风云物,如“少林十虎”、“广东十虎”等,作了细致的描述与分析;对武术家们的武术组织及其在广东武术史上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他们的社会活动作了重点的记述。顾启欧著的《武林名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不仅记述了著名武术家刘百川、黄元秀、陈大仓、牛春明、沈家桢等人的武术生涯,而且对武术家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也进行了详细考察。河北人民出版社编的《河北风物志》(1985年版)对近代河北武术家在推动中华武术中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客观的概述和精要的评价。德虔编著的《少林武僧志》(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对少林寺历史上180多位著名武僧(民国年间占26位)的昄寺、俗居、性格、生活、习武特长、武功造诣、武侠轶事、主要功过、圆寂时间等作了详细的介绍。万籁声著的《万籁声武术教范》(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分析了武术家的概念,认为称家字者,必文武皆长,有技术还要有学识,有著作还要有创作,有知识还要有志气。于永年著的《大成拳站桩与求物》(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论述了武术家的学问修养,认为要很好地继承老一辈武术家的思想,继承他的功夫,就要像王芗斋先生那样做到甘于寂寞。要有做学问人的那种志气,习惯于在寂寞中发奋努力。真正献身拳术的武术家,自己并不指望将来发迹,更不去想“身后衰荣”,他的伟大之处正是他觉得自己是个极平凡的人。刘学勃编的《华夏近代传统武林采风》(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版)以一位武术家、武术社会活动家、武林长者的经历与见识,立体地记载了为中国武术发展作出贡献的近代武术家们的事迹与风采。

论文方面,林伯原的《中国近代前期武术家向城市的移动以及对武术流派分化的影响》文章(《体育文史》1996年第3期),是有关近代中国武术家群体研究中的一篇重要论文。该文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以后民间武术家向城市移动的原因。认为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习武浪潮、城市镖局业的兴起、义和团运动的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城市武术团体的蓬勃发展等都对中国近代前期农村民间武术家向城市的移动产生了影响。该文还探讨了这一时期武术家在城市开展活动的变化,认为从鸦片战争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这时武术家在城市的活动多以个体独立的形态为主,自营性和依附性的特点突出;1900年后,随着武术被列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武术团体纷纷成立,武术家由单一活动向集体活动过渡,个体授艺向面向社会的团体授艺发展。论述了武术家向城市移动对武术流派分化的影响,认为中国近代许多拳械流派的形成以及新拳种的产生都与这一时期武术家入城有关。易剑东在相关论文中指出:民国初年,武术家的海内外流动是这一时期武术传播的一大突出特征,武术家向城市的流动对全国各地武术门派的融合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向海外的流动则具有国际化的深远意义,武术家的流动还有助于造就武术大家;⑦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不少武术家试图通过武术竞技来提高技击水平,直接用于战场搏杀,反映了武术竞技的军事化目的及实用倾向。⑧马明达在相关论文中,阐述了对“武术家”概念的理解。认为“武术家”是一个相当崇高的称谓,是一个习武者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被称为“武术家”,就意味着一个“武术人”在人品、学识和技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一般武术爱好者的楷模,足以为人传道、授业、解惑,也为社会大众所敬仰。但最主要的是要讲做人的大节。⑨马金宝的文章认为,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有代表性的回族武术家,如“京师大侠”王正谊、“全能爱国武术家”王子平、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张文广、查拳名家马金镖等,他们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贡献了力量。⑩杨祥全、杨向东的文章,对近代女性武术家在武术文化发展中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认为她们在创设武术流派、运用武术抵御侵略、倡导男女平等以及对武术躬身实践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吴文翰在《近百年太极拳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一文中,论述了近代太极拳武术家流派的形成。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中国逐渐沦落为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个阶层在新的形势下都想利用武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杨露禅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同乡武汝清的引荐于咸丰初挟技入京。从此杨武太极逐渐超出其他武术家之外形成清末民初两大重要流派。辛亥革命后,不同阶级的人士再一次想利用武术为其政治斗争服务。南京国民政府也利用武术家热爱武术,急于发展武术的心情大搞官办武术馆。于是,尚武之风波及全国,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郝月如、李香远等名家相继南下传拳授徒;陈发科、郑伯英、郑悟清等也相继到北京、西安等地教拳。最终导致了杨、武、李、陈、吴、孙、和等太极拳七大流派的形成。

少数史学著作或论文中涉及到的武术家群体研究

周锡瑞著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该书在三个方面涉及到义和团运动时期武术家群体的研究。一是在论述“义和拳”兴起的时候,介绍了梅花拳著名首领赵三多,对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义和拳和梅花拳的关系;一是在记述鲁南“红拳”反洋教的活动中,提到拳会组织中两个武术传授者邵士宣和陈兆举,分析了他们的社会阶层,认为他们和其他授拳者一样,都属于四处飘泊、不务正业的“社会边缘人士”;一是在考察神拳发展的过程时,研究了神拳两个著名首领朱红灯和心诚和尚,对他们在神拳转变、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进行了评述。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对于评价义和团运动中武术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武当山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在记述闻名中外的武当武术的同时,汇集了近代武当武术家,如武当纯阳拳的传人王至道、武当丹派剑术的传授者宋唯一、武当原式太极拳武术家万籁声、“武当功家南派”武术家邓钟山、武当擒拿术小锦丝传人本相道长、武当太乙神剑门拳功传人亨九生等人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光汉在相关论文中,记述了太平天国许多著名将领如洪秀全、冯云山、石达开、赖文光、陈玉成、杨秀清、洪宣娇、苏三娘等人的武艺活动和师承情况。认为太平天国许多著名将领都精通武艺、英勇善战,是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坚持长期战斗、并屡建战功的重要原因。这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武术家群体提供了借鉴。张胜利在相关论文中,考辨了义和拳的源流。对全面客观地评价义和拳的武术家有重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近百年来学术界有关中国近代武术家群体的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范围主要集中在武术家的概念、武术家的道德规范、武术家的思维意识、武术家的技能、武术家的地域特征、武术家的民族特色、武术家的性别角色、武术家的流派、师承和风格、武术家的性格、武术家的社会分层、武术家的社会流动、武术家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武术家的职业、武术家的组织和社会活动、武术家与政府的关系、武术家面临的社会环境、武术家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武术家在传承、发展武术中的贡献以及武术家的武风轶事等方面。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缺失和不足。这首先表现在多数著作或论文对武术家的概念缺乏明确的界定;对武术家群体的研究只限于偶尔提及或简略式、笼统式的描述;有的着重于观点的介绍,有的则是史料罗列式的叙述。此外,史料发掘也不够深入。一是中国大陆的档案资料利用不够。二是海外的档案和图书利用甚少。三是多数地方志、报刊和武术家的家谱、拳谱、遗物没有被利用。四是口述史料的整理和利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和方法不大先进。有的完全摒弃了唯物史观,充满神秘主义和封建迷信的色彩。多数未能把近代中国的武术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全景式、全方位的立体透视。研究视角褊狭,研究方法过于简单,缺乏多样化、创新性。

注释

①费孝通:《中国绅士》,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3年。②张仲礼:《中国绅士》,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55年。③郭希汾:《中国体育史》,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45—47页。④徐哲东:《国技论略》,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21页。⑤马力编《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下卷,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第302—314页。⑥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第265—330页。⑦易剑东:《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体育文史》1998年第2期。⑧易剑东:《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体育文史》1998年第3期。⑨马明达:《武术家要讲正气——谈谈我对“武术家”概念的理解》,《武林》2000年第1期。⑩马金宝:《回族武术与近现代著名爱国武术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1期。杨祥全、杨向东:《论中国女性对武术文化的贡献》,《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4期。吴文翰:《吴文翰武术文存》,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28—29页。梁光汉:《太平天国将领的武艺活动》,《体育文化导刊》1990年第1期。张胜利:《义和拳源流考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责任编辑:王轲

猜你喜欢
武术
论大同武术的发展
少林武术文化系列之二 少林武术与中医养生
武术的“语言批评”
孔院武术,想说爱你真的不太容易
中华武术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梅山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