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009-02-19 10:04杨艳红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老师课堂教学

杨艳红

新世纪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人的思想品质的好坏,而道德品质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又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施和完成。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各科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领会“课改”精神、借鉴他人智力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切身感悟,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针对性

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究竟想学到些什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如讲授《开元之治》一课时,如果按照老套路,依照旧思路来组织教学,这一实践性极强的课就可能成为一堂空洞的说教。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我在对这堂课进行构思时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开元盛世”的含义和内容,也不是让他们对名词的意义能倒背如流。

不同于常规意义上教学活动的规范展开,我情愿让课堂“乱”一点,把课题改为《开元十五年盛唐投资贸易洽谈会》,分成农业厅、手工业厅、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发布会和盛唐经济论坛四大部分。让学生分别以不同身份出现,有的是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的是长春劳动局的相关领导……让他们把课堂当作是一个商品博览会,分别由各个厅长发布产品推介会,自主学习、自发讨论、自觉总结等。这里,我们不再深究这堂课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效果,但有一点至少可以肯定,这种教学设计一定是学生所欢迎的、是学生所期待的。因为它针对了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成人意识的增强),也针对了学生的生命需求(因为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和发展需求。学生会在模拟的情境中积极参与、相互配合,与老师和同学一道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团结互助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一种团队意识;而当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卡壳”时,为了让贸易洽谈会顺利进行,就会自觉地打开书本或向老师请教,进而培养起探究激情;在合作与探究中,学生还可能产生奇思妙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维随之被激活,这一切都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节约学生听课时间的简洁性

失败的传统课堂有这些特点:老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老师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纹丝不动,兴致索然。这种课堂的收效是微不足道的,也一定是教育的败笔。作为新形势下的老师,在课堂要尽量精讲、少讲,而应当留更多时间“解放儿童的脑,让他自己想;解放儿童的嘴,让他自己说;解放儿童的手,让他自己做”。(陶行知语)

2004年9月在四平实验学校召开了全省的美德创新优质课大赛,笔者作为评委,听到了长春某中学的一位青年老师在教学《爱国情操的表现》中“热爱家乡、眷念家乡”一目时,其教师语言异常简短,就是让学生向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介绍他们的家乡——长春,给学生两分钟讨论、交流、收集素材和组织语言的时间,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开展介绍活动。结果亮点就出现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合作、探究,之后又是热火朝天的讨论和解说,很多同学妙语连珠,字字珠玑,令听课老师和专家评委耳目一新。后来,教师用精心锤炼的总结语言予以点拨,再度形成一个高潮。

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精妙处理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如果我们搞“满堂灌”,学生哪会有思维的空间?我们一直喋喋不休,学生怎会有插话的余地?所以,课堂上除了有师生共同开垦的“责任田”,还应该有属于学生的“自留地”。海阔方可凭鱼跃,天高才能任鸟飞。教师应该浓缩自己的语言,缩短讲课时间,这才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性

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它至少要包括以下两层:首先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完善,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体系根基,改善其认知结构。同时,一堂好课还不能仅仅局限于45分钟,还应当向课外延伸,对学生建构良好认知体系和学生人生成长都应有所涉及。这包括:改善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使学生战胜自我,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呈现出新的风貌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学生在教学中感悟科学精神及人生真谛;逐步建立起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在收获知识点滴的同时,良好的素质也得以潜移默化地形成……这一切对学生而言,也可归结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一课中,其中笔者与学生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播放多媒体影像“大禹治水”,随后提问学生:此刻,面对鲧的治水方法和禹的治水方法,你们同意哪一种做法?为什么?有何感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同意大禹治水的方法”。随后我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这时课堂的高潮就出现了:现在的泥石流,印尼的海啸等,都与环境的破坏有关;我们一定爱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一个女孩还讲到学校的公共财产,应该予以保护,甚至主动为学校的草坪设计了警示标语。我及时作以总结:所以,我们从小就应当有爱护公物和保护公共财产的意识,培养环保意识。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一堂好的历史课就应当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学得愉快,使之觉得这堂课上得有意思。著名演说家海田兹雷曼麦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幽默是构成趣味的手段之一,趣味性的塑造不仅仅靠幽默,但从这位演说家的一席话中,我们已经能够了解趣味性之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这种课往往能荡气回肠,让学生回味无穷,其中的思想教育成分甚至会长时间影响学生。

我们作为教师也有这样的感觉,某个时间在某所学校听了一节好课,多年以后都还记忆犹新,我们就认为这种课具有一种持续影响力,当然也能起到培养学生(甚至其他听课者)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笔者曾听过一节初二历史课,教学内容为《钢铁长城》。一位男老师上课前穿上一套崭新的军装,之后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学生一下子也就来了精神,因为他们很少看到老师穿军装,觉得有趣,所以老师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后来在教学国防之重要性时,播放了电影《七七事变》片段,情节大致为一位将军壮烈捐躯后,家人悲痛欲绝的感人场面。一切都牵动着每一位听课者的心,一些老师和同学甚至流下了热泪。而看完电影学生们慷慨激昂地表达要“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时,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感觉到了一种压抑很久的情绪终于得以爆发,一股热血在血管里流淌。相信这样的课应该会给听课者深刻印象,具有持续的影响力,多年以后即使他没有从军,但一定是理解、支持国防建设的热心人。

综上所述,致力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都有所收获并获得尽可能深远的影响,除去教会学生如何学会(掌握并应用)知识以外,还应使其在课后的反思和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继续体会和深化。笔者是一名历史教学战线上的探索者,仅从学生学习需要、听课时间、思维发展、兴趣激发四个方面略谈自己的一些肤浅之见,期与广大同仁互勉并求指正。

猜你喜欢
老师课堂教学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写字大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老师,节日快乐!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