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后需要等待吗

2009-04-01 06:38王秋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权威桌子课堂

古人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评价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然而,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对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一脱口就让学生回答,或者只是停留了一会儿就让学生发言。尤其在公开课上,整个课堂热闹非凡,没有一点“冷场”。曾有专家做过统计,一般的课堂,教师的提问至少在100次以上,提问密度之高让人感叹惊讶。

为此,笔者进行了小小的尝试,旨在作一番最直接的比较。

课例一: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这是一堂作文课。内容是如何写出细节之美。我先在二班上。上了后,选择其中的一个环节叙述如下。

师:请同学们做一个动作——笔掉在桌子上。

学生反复做了几次后。

师: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说说,笔掉在桌子上的情状。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学生低头思考。教师马上指名回答。

楼晨露:(站起来后沉默数秒)笔转了几下身子,只听“啪”的一声,掉在了桌子上。

师:用上了拟声词,还可以用哪些修饰语呢?

史小凡:我这支绿色的圆珠笔转动起来像一个苗条的小姑娘穿着绿裙子在跳舞。

师:用上了比喻、拟人。不错。

徐杰:对不起,我还没想好。

俞鹏翔:(搔头)我跟楼晨露差不多。

师:差不多不等于一样。你再说说看。

俞鹏翔:手中的笔划了几道弧线,只听“啪”的一声,躺在了桌上。

师:不错么。要对自己有信心。一个“躺”字,有拟人的味道。谁能再用上拟人的手法说说。

沉默。

师:谁来说说?

郭佳钰(班长兼语文课代表):笔像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人,笨拙地摆动着身躯,慢慢地停了下来,仿佛在说:“我还行的。”

师:看来,这是一支笨拙的笔。

课后自诊:参与面小效率低。

这个环节用了6分钟,却只有5位学生参与了发言。看起来,教师的安排非常紧凑,可是,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只能站起来继续思考,或者干脆放弃回答。不少时间被消磨和浪费。

从回答的质量上看,学生的思路局限于声音和转动的状态。在教师的点评中,倾向于拟人的手法,引导的也不够好。也许是受课堂氛围的影响吧,教师的课堂机智也打了折扣。

这些现象均表明,一味地想加快节奏,往往会适得其反。

课例二:请写一写再回答

师:笔掉在桌子上。请同学们反复做这个动作。然后,以细节描写展现,用一两句话就行。

半分钟后。

郑雅芝:就那么“啪”的一声,笔轻轻地掉在了桌子上,之后便静静地躺着,像一个熟睡的孩子,一动不动。

师:通过声音和体态来写。

郭建辉:“啪”的一声,一艘航空飞船在我的手中“挣脱”了,以光速般的速度到达了地球。

师:用夸张突出速度。

李昊:那笔“啪”的一声掉在了桌子上,它好像有些舍不得离开我那双手,慢慢地它哭了起来,脸上缺了个口儿,成了“残疾”。

师:哇,这么严重呀。

蔡梦璇:它轻松一跃,躺在了它那张舒适的大床上,落地时,还不忘轻轻一跃,来展示它的本领。

师:一支可爱的、爱表现的笔。

赵翔宇:忽然,手中的笔一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啪”地一声重重地掉在了桌子上,像跳芭蕾舞似的,骨碌碌地滚了几圈,才依依不舍地停住。

师:突出了笔的动作、姿态。

郑彬:“咚咚”两声敲门声后,我那万能的金箍棒直挺挺地躺在了属于它的床上,细细品味着闭目养神之美。

卢炤譞:只听“啪“的一声,自己最喜欢的精美的笔从我手里滑落,它在桌上滚了几个圈,停在了中间。

周俊鹏:紧握在手的笔突然掉在了桌子上,那声音好像在说,请不要太操劳了,该休息了。

师:一支多么懂事的笔呀。

徐含科:“啪嗒”,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声,那支笔在一瞬间从我的手中滑落,像寺庙里的钟锤轻叩了桌面,打破了夜晚的寂静。它安静地躺在桌上,像一个撒娇的孩子,赖着不肯起来。

师:把笔比成“撒娇的孩子”有创意。不过,“夜晚”,改成什么比较好?对,课堂。

赵睿丹:那支笔像从空中落下来的一滴雨,安静地在桌上掉落,一动不动。

师:合适吗?

生N:不合适。

王雪畅:像是失了控,笔从我指尖滑落,抛出一个不太优美的弧线,笨重地落在桌上。落笔的声音和心脏发生了共鸣,我似乎听见笔低低的抽泣声,如同大提琴般低哑,拨动着我的心弦。

师:不错。将主人的情感融合在笔的动作里。

个人反思: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是一班。安排这个环节,同样是6分钟的时间。只因为先写了半分钟,学生的发言顺了很多,思路也得到了拓展,而且比二班多参与了6位同学。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课堂氛围温馨了,教师的即兴点评也显得自然多了。

语文是什么?它实在应该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显,是人的灵魂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张扬。而我们的课堂,往往为了追求“密度”一味加速,全然不顾给思想留下空间。殊不知,一味加速,轮子也有转飞的时候。效率并非一个可以无限扩大的量数。为了所谓“效率”,牺牲从容不迫的教学氛围,实乃大伤元气。

我查阅了资料,结果发现,美国学者罗威(Rowe)曾经做过有关提问时间的实验。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教师的课堂上,发现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从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学生的提问增加。

会诊会治:给思想一个自由的渔场。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给课堂提问进行了会诊会治。大家认为——

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如果是一杯水的话,那么思想的调味品,能使这水变得多滋多味,留有余香;课堂如果是一张纸的话,那么思想的色彩会使它顿时生机勃勃,多姿多彩。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教育者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者自由思想、勇敢实践。

(1)鼓励独立思考。正因为人能够思考,才成了万物之灵,才创造出了令整个宇宙都感到自豪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直接传承着这两种文明的语文,便是整个世界文明的结晶。因此,谁想学好语文,谁就首先必须学会思考。鲁迅毕其一生为塑造新的国民的灵魂而呐喊,他以为若想成为新人,就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决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韩非子说:“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思考是实践的前提。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不断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

在第一堂课上,俞鹏翔同学搔搔头,说:“我跟楼晨露差不多。”其实,这样的情景相信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都是熟悉的。这是学生的等待心理、依赖心理、逃避心理、偷懒心理,或者说是听客心理。久而久之,思维将退化,独立意识也将消失殆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让课堂真正成为思维交锋的舞台。

(2)敢于挑战权威。台湾教授、作家龙应台曾这样感慨:“我爱惜我的学生,像努力迎取阳光的黄色向日葵,他们聪慧、纯洁、奋发,对老师尤其一片真情。但是,他们也是典型的中国学生:缺乏独立的个性,盲目地服从权威。”众所周知,没有塞尔维特对科学权威盖仑学说的怀疑,就不可能有哈维的“血液循环论”的发现;没有对亚里斯多德学说的批判,就不可能有伽利略在天文学、动力学方面的伟大发现;没有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否定,就不可能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德国生物学家米歇尔,正是在学生时代敢于怀疑当时教科书上的一个说法并试图证明它错误,从此走上了诺贝尔奖之路。

以上第一个课例中,教师的提问出现冷场。当教师说“谁来说说”时,一个同学就推荐了班长郭佳钰。虽然,班长不是权威,但也反映了一定的权威意识。为什么学生不能勇敢地推荐自己呢?笔掉在桌子上的描写其实并不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可是,又有多少学生只愿做个旁观者呢?“好学生”说的是对的,老师说的是对的,书上写的是对的。因此,有多少课堂是真正的思维碰撞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应该说,权威的树立之日,便是创新的终结之时。不能光奏前朝曲,要有新翻杨柳枝。创新是水,能滋润思想的绿叶;创新是火,能点燃教育的激情。回首我们的传统教育,无论是孟子的“直养”德化,还是荀子的“积伪”戒导,所要培养的多半是丧失生命性灵的依附型贤人。所谓“直”,就是行不逾矩,所谓“伪”,就是要刀削斧砍。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还很大程度地停留在“人云亦云”上,教师凭借的是“教参”和“标准答案”,学生听从的是教师和书本。英国皇家学会会徽上有一句话:“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一个迷信权威,没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永远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他人后面,还谈何创新?谈何振兴?

(3)把握提问节奏。提问过于频繁,学生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是哪里。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回答和应付,哪有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其次,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价值。

总之,教师提问后需要从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情况出发,确定等待的时间。一切以学生的灵活思维为出发点,给思想一个自由的渔场,给教学一番广阔的天地。

王秋珍,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东阳。本文编校:左晓光

猜你喜欢
权威桌子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打桌子
脏抹布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你用对“数字”了吗?
我给桌子“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