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境界美赏析

2009-04-05 15:58高纯林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下片境界苏轼

高纯林

(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1]1“意境是诗人的心灵和其塑造的形象中自然与生命的结合,是作者和读者审美的中心。因此,历来的文论家特别是一些重视探索艺术规律的,对意境的有无深浅往往特别重视。”[2]67-68“境界是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产物,这对立统一的过程也是美感产生的过程,境界的出现便是美的显现。”[3]笔者认为苏轼词境界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清旷雄奇之境

苏词在题材的扩大、境界的拓展、音律的突破、体制的创新、风格的改变等方面都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并体现了他的革新精神。清旷雄奇是苏词的突出特点,后人以此作为区别于他之前,如晏殊、柳永、张先等人的作品风格。如: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上片写作者率众出猎,倾城围观,场景雄壮,形神具备。下片以战场杀敌的意念和人老志坚、对英勇威武的向往为基础,写了“开张”、“持节”、“挽雕弓”、“西北望”、“射天狼”等动作,展示出生动雄奇的境界,并给读者以壮美的享受。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词的上片描绘赤壁之下,长江流水滔滔不息,激浪拍击江岸,奇形怪状的巨石高高耸立江面,翻卷起的浪花像无数堆起的白雪,形成气势雄伟的境界,使人振奋、向往。下片在上片江边外景描绘的基础上,想象当年威震大江南北的英雄周瑜潇洒不凡、指挥若定的将帅形象,以及敌军惨败的战场情景。从江边的动写到室内的静,再由室内的静延伸到赤壁之战的激烈战斗场面,把读者带到一个令人神往的境界,使读者由衷地敬佩古战场上英雄人物。

二、广阔渺茫之境

苏轼被后人公认为是开创豪放新词的领袖人物,他胸怀豁达,视野开阔,正视社会现实,关怀民生疾苦,创作了众多的以原野、农田、海滩、天空等为背景的大视野、大手笔、风格清新的新词。如: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词“从虚实两面写身居快哉亭所见,既有从落日余晖到水天相连,从碧波镜净到风起浪掀的实写,又有以平山堂作比,借写平山堂的孤鸿杳杳、山色濛濛来表现快哉亭胜景的虚写,开阔明媚的景色体现出作者心胸的适意”[4]164。“风起浪掀”之境,正是逆境,但他泰然处之,大气凛然,无往不快,无时不适,显示其豪放本色;“水连空”、“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渺渺没孤鸿”又是广阔渺茫之境界,能使读者开阔心胸,拓宽视野,产生无限遐想、无比快感。结尾两句,词人表示:只要胸中有一点正大豪迈、吞天吐地的浩然之气,就能有千里快风排除一切。

此词还借宋玉赋风之典,产生实景之外、意念之中的美妙境界,正是王国维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1]102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后的第二年,天大旱,他曾到二十里外的石潭求雨。下雨后,又去石潭谢雨。在谢雨途中,他欣喜地将当时淮北农村夏日景色以及农民生活和劳动情况写成了一组农村词《浣溪沙》,开拓了词的又一新领域。

其中第一首:“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词写久旱得雨后广阔的村野景色:暖阳普照,雨水刚刚灌满了池塘。清清的水面上,鱼儿披着霞光,游来游去,清晰可见;水边绿柳飘拂,鸟儿深藏晚唱;男女老少齐聚村头,共庆来之不易的雨水;麋鹿胆小,看到人显得惊慌,猿猴活泼调皮,听到欢庆的鼓声不需呼叫便赶来凑热闹;来者喜悦之情难禁,马上赶回去说于桑姑听。作者仅用42个字就写出了如此生动活泼、热烈欢快气氛的境界。

第二首:“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词写谢神归来,过访乡村所见场景。上片写近景:村中少女争睹地方官风采。听说大官经过村庄,姑娘们急急忙忙打扮一下,便三五成群地站在篱笆门前,相互推推搡搡,争着观看,忙乱中连刚换上的漂亮的紫红裙子都被踏破了。这儿作者以描写人物动作为主,写得十分真切,“抹”、“看”、“相排”、“踏”,显示她们那种好奇而又害羞胆怯的心理,连活泼的神情、爽朗的笑声,似乎都使读者看到、听到了。词人构建的场景意境鲜明,美妙生动。下片由近景推向远景:麦收季节快到了,村民们老老少少聚集在社庙里祭祀土地老爷,以求好收成。乌鸦和老鹰盘旋在村庄上空,为了有机会吃到美味祭品。老人终于喝醉了,在黄昏时卧倒路旁。一个鲜明生动、由动到静、协调和谐的意境给人丰收在望、众人欢乐的幸福感受。

第四首:“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词写离开村庄之后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上片写初夏季节村内村外枣花漫开满树白,不时地窸窸窣窣落在树下行人的衣服上;这里那里,衣着简陋的农夫坐在柳荫下叫卖黄瓜;远方或东或西传来丝车的声响。词作有声有色,有人有物,一幅乡村风俗图。下片由写景转入写自己,夏日易困,加之醉后走路觉得疲累,浑身乏力,只想睡觉。太阳高高地照在头顶上,口干舌燥,盼望喝茶,于是去敲农家的门,讨茶喝。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更不装腔作势、吆吓呼喊,“敲门”(不是“打门”)、“试问”(不是“硬讨”),一个平易近人,毫无官架子的州官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苏轼以前的文人词中,偶尔也有过写农村生活片段的作品,不过都打上了文人归隐田园的情趣,是化了妆的渔夫、浣女。像这样以组词的形式,真实地描绘农村农事,把农民、村民、村姑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苏轼还是第一人。”[5]45

三、静夜深院之境

苏轼诗词中也不乏静夜深院,体现“清空”之作。“清空,一向为婉约派词人所重视。……它是整个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型作品优美的风格之一。……清空的作品,其境界必有高度。”[2]366-372这些词作也证明豪放派词人一样能写出婉约词作。如: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词的上片以一只小燕子引向一座梧桐遮阴静寂无人的深院,接着推出一位晚凉新浴的美人。她如玉的小手轻轻地摇着白丝绸做的团扇,给人的感觉是“表里澄清、一尘不染的美感”[6]155,以动衬静,创造了静寂清丽的深院意境。又补充交代美人是被风吹竹声惊醒了美梦,引起一连串的遐想,多愁善感的心又飞到远方去了。其中“悄”、“晚”、“孤”、“梦”都显示夜阑人静时孤独、寂寞、凄怆的情绪。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作为初至黄州时寂寞寥落又孤高傲岸的心情立此存照。上片‘缺月’二句写景,寥寥十字,一诉诸视觉,一诉诸听觉,环境的幽静清虚俨然在目前。”[4]95接着以“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清净、冷落。以孤鸿作过渡,引出下片孤鸿无处栖息,寂寞而又寒冷的沙洲又难栖息的尴尬境遇。写鸿实为写人。

四、梦幻别离之境

现实中不如意,往往在梦幻中得到某种满足,这是人之常情。苏轼在政敌排陷、壮志难酬之时,也幻想着去寻求梦幻中的理想境界。词作中,就有不少梦幻别离之境界,表达他对爱人、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缠绵悱恻的细腻深情。

《念奴娇·中秋》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从幻飞遨游天外,凭空远眺,所见景物,构成意境。也可以说写了一个“白日梦”。“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词的上片写长空万里无云,宇宙苍茫,月色清丽,月宫华美秀丽。想象中词人如仙,乘鸾鸟来来去去。从月宫向下看,人间炊烟绿树,历历在目。下片写自己又下到人间,喝得烂醉,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风与露之下高歌舞蹈,不知道今晚是什么样的夜晚了。“举杯”、“邀月”、“狂歌”、“起舞”、“对影”,一系列的动作,显示其兴奋欢跃。此时再想去月宫,不用骑鹏了。最后说:月宫真美啊,我在那儿一口气会将横笛吹断。创设了一个超逸清空的精神境界。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上片:“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身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词从梦游太湖落笔,“雪浪摇空千顷白”,空间广阔,气势宏大,梦境美妙,令人神往。“‘我梦’二句突兀而起,响落天外,神气极旺。千顷白浪翻空摇舞,而我们的诗人呢?却棹一叶之扁舟,徜徉于这云水之间,显得那么从容自若。这动与静、大与小的对比是如此强烈、鲜明,真是神来之笔。”[6]135此作亦属豪放。

王弗与苏轼结为夫妻后,共同生活了十年。她聪慧、明事理而识大体,苏轼一直很尊重她。她去世后十年,苏轼还在梦中与其相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下片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境的描写,真切感人。丈夫梦里回故乡,从窗外看见妻子正在梳妆,急于相见,有千言万语,可又一时说不出来,只是抱头痛哭。此时,他猜想亡妻在埋葬之处一定是长期悲伤不已。这里又表现了苏轼夫妻恩爱、情意绵绵的一面。

五、独处清凄之境

古代文人在读书、写作、思念、苦闷之时,常独处一室或徘徊庭院小角、长廊一曲、河岸一段,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有独处之境界的描写。苏轼词作中也不乏这种处境的描述。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被贬谪黄州后,常到野外散步。这天在家人陪同下来到黄州三十里外的沙塘看田,道中忽然下起雨来,身边没雨具,“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回家后,以轻松的笔调写下这首词。在滴滴答答雨打竹叶声中,昂着头慢慢向前行,口中还吟唱着诗歌,在烟雨迷漫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感觉比骑马还舒畅。这正表现出诗人心性修养与家人不一样。正是这种精神意志支撑他走过坎坷不平的一生。

又如《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诗人站立一地瞩目,先由远及近看到山、林、墙,再低头细察,看到蝉、草、小池塘。而后仰视高空,见白色的鸟儿翻飞不停;收目看身旁,粉红色的荷花盛开,还闻到那散发出的阵阵香味。下片写诗人移动脚步,杖藜缓行到村外感受雨后的清凉。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在幽静环境中的心旷神怡,情真景美,天趣盎然。

六、宴饮聚散之境

苏轼是个情感丰富又十分重情义的人,不管是亲人、朋友、同僚、歌伎,还是农夫、村妇、家佣、穷秀才,在欢乐相聚或依依惜别之时,他都会饮酒写诗作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词的上片写在多景楼这个特定环境——山顶寺内,远看钟山隐隐约约,近听脚下江水滚滚,情感丰富的友人“尊酒相逢”,大发感慨。下片承上,写在场献技的琵琶女“醉脸春融”及弹奏的神情、动作,以及美妙乐声;背景是江天夕照红霞一抹:内外两个镜头,显示一个美的境界。

又如《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词的上片描绘了真实、具体、生动、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情景。“乱山”、“高城”,不忍回首,而临平山上塔却高高耸立在那儿,依恋着送客人离别。诗人借客观视觉形象,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下片写归路中晚风清寒,寂寞苍凉,本想夜晚在小油灯下,与友人欢乐相聚,畅谈话别,看来不能如愿了,只能是室内残灯斜照,自己泪光荧荧。惜别的苦情密意,缠绵深挚的友情,表达得生动细腻。这首词真正写出了王国维说的“真景物真感情”的境界。

七、歌舞音乐之境

苏轼是位绝顶聪明、情感丰富、想象力极强的诗人、词家,在官场多年,与歌伎接触较多,自然会有描写歌舞音乐之词。如《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第一首:“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轻盈红脸小腰身。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蓬山才调更清新。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

词的上片写舞女的相貌与起舞时的状态,下片写舞女的表演。在风和日暖、春柳轻拂的大好时光,广阔的场地(舞台)忽然暂停一切,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这个舞女起舞后放得开,在广阔的场地上舒展自如,令人眼花缭乱。她突然停止舞蹈,人们只能看见一个淡红的身影。这样就构成一个特殊的艺术境界。

苏轼在《意难忘·妓馆》中写舞女的舞和唱“轻身翻燕舞,低语啭莺簧”,说舞女身轻如燕,翻转飘逸,曼歌低吟,曲高调雅,表演得生动、美妙,舞技高超,歌声悦耳。

苏轼不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以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迅速描写出自己所见、所闻的事物和感受,还能够根据别人的作品写出表现抽象音乐境界的小词作。如根据韩愈《听颖师弹琴》隐括而成的《水调歌头》便是一例。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虽然是隐括诗而作的作品,却被公认为是一首难得的描绘乐声的好词。用文字表现抽象的音乐境界,在他之前的文学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可数者也是极少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琵琶声抑扬顿挫,意境极美。先从听觉上写,以比喻写声音低柔轻婉,表示情绪悲怨;而后,猛然间,曲调一转,升到高潮,如转战千里的勇士,在战鼓声中奋进,情绪激昂,轩昂的曲调激越动人;最后,由听觉写到视觉,曲调如暮云浩渺轻移,柳絮飘逸升空,乐曲缓慢恢复到轻柔,显示情感平复。上片写琵琶声由平和到强劲再到轻柔飘逸,构成了第一乐章的美妙境界。下片继续写琵琶声的另一种意境。前几句,有意抑下一笔,在百鸟争鸣般的乐曲声中,最动听的彩凤之曲声突然沉下去了,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韵,触发读者沉思、回味。之后由听觉挪移到视觉,“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比喻乐曲时而艰难地上升,直至云霄,时而急速下降落到谷低。琵琶声由空到高再到沉,变化的音韵构成了第二乐章的美妙境界。“虽是隐括之词然而又是艺术的再创造,将音乐形象的‘通感’挪移美传达出来了:时而窃窃私语;时而涕泪纵横;时而铁马金戈;时而高山飞瀑;时而百鸟争鸣;时而万籁俱寂。历代文人不少说东坡不能歌,这首隐括词就是最好的回答。‘东坡不善音律’之调、‘文字游戏’之说可以休矣。”[7]

叶柏村在《论苏轼对词境的扩大和提高》一文中说:“词到苏轼,其境界确乎是扩大了,提高了,这显然是词体的一次革新,一次解放。”[8]程毅中先生说:“东坡词的意境往往能使人惊奇或发人猛省。他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客观对象表现出来,造成一个意境……”[9]笔者认为对苏词中境界的研究和赏析还应该更进一步。

[1](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兰州:兰州人民出版社,2004.

[2]吴调公.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1985.

[3]吴惠娟.唐宋词审美观照[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

[4]刘石.苏轼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杨柳.唐宋词新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45.

[6]周如昌.宋词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7]叶嘉莹,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7:566.

[8]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词学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17.

[9]程毅中.东坡词的意境[N].光明日报,1957-12-08(05).

猜你喜欢
下片境界苏轼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光伏玻璃冷端下片机组创新改造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品“境界”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慎独的境界
春光好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