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现代性文化的当下特征

2009-04-10 09:19
新闻爱好者 2009年4期
关键词:电视电影

刘 坤

摘要:从当年被奉为后现代经典、被大学学子顶礼膜拜的《大话西游》,到今天脍炙人口、甚至斩获政府奖项的新编武侠剧《武林外传》,从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的王朔小说的流行,到今天《百家讲坛》上易中天“帅哥(诸葛亮)”、“(韩信)风湿性关节炎”等今语古用的大受追捧,后现代的浪潮自20世纪80年代登录中国后一路走来,到今天已经达到全胜之势。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正是时下后现代元素在电影、电视中的大量使用。

关键词:后现代性文化 电影 电视 泛化

当二战结束后的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游戏、拼贴、颠覆性为典型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随后的20年中悄然产生。随后,这个本质上属于商业社会在文化领域的表征,即消费文化的产物,逐渐由细细微风发展为冽冽狂风席卷全球,直至上世纪80年代登录刚刚开始经济复苏、文化觉醒的中国。时至今日,经过近20年漫长的酝酿与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在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国际化色彩的中国土地上呈现出一派繁华似锦的景象。从当年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文体高度自觉的实验”的《三毛从军记》,到今天脍炙人口、甚至斩获政府奖项的新编武侠剧《武林外传》,从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的王朔小说的流行,到今天《百家讲坛》上易中天“帅哥(诸葛亮)”、“(韩信)风湿性关节炎”等今语古用的大受追捧,再到诸多后现代主义风格电影的出现,如具有典型后现代戏谑颠覆色彩的《疯狂的石头》,调侃诸多电影名片的《大电影之数百亿》,由发迹于网络,以“后现代”、“恶搞”著称的“后舍男孩”担纲的《哈!哈!哈!》等,都在高举着后现代的大旗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与钱包。

后现代性文化的泛化

如果说20年前的后现代文化更倾向于以后的现代主义文化(postmodernism)这种“知识分子的哲学性文化”①的形式存在,是知识分子文化自觉和价值反思的表现的话,那么今天,后现代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以商品经济产物和消费性文化为本质特征的后现代性文化(postmodernity)②。这种与现代社会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紧密联系的文化现象,具有更彻底的大众性、娱乐性与消费性的价值特征。

随着网络的产生,昔日居高临下、正襟危坐的传媒和艺术不再是端坐于殿堂之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像,而成为凡人触手可得、随意把玩、任意塑形的玩偶,这为大众创作力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平台,而后现代则成为人们表达长久以来对所谓的真理和权威的怀疑与反叛的最有效武器。自《疯狂的石头》一举成名之后,诸多以戏谑、调侃为主要风格的小成本电影制作纷纷问世,妄图寻找到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捷径,后现代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创作吸引观众,谋取高收视率或高票房的有效手段,并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载体的多样。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现代性文化的表征更多的是以小说和电影的形式存在。如王朔的小说,以及由其小说改编而来的一系列电影作品。而今天,随着胡戈“恶搞”陈凯歌电影作品《无极》的网络演绎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风行,后现代占领影视主阵地的冲锋号随之吹响。从电影《大电影之数百亿》将“恶搞”大片“名正言顺”,到《武林外传》以戏说江湖、调侃侠文化为起点,以所谓的经典、权威为靶子发动的大规模扫荡,再到诸多以拼贴经典电影片段、知名电视栏目细节为特点的网络视频,甚至是传统电视节目中后现代元素的引入,如通过方言将严肃的仪式化氛围消解殆尽,后现代元素的存在于当下影视可谓遍地开花。

形式的零散。后现代文化的当下性表现特征之一就是存在形式的零散化与碎片化,即当下的后现代文化更多的是通过其某种元素的存在而体现出来,是作品诸多特征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像早期的《三毛流浪记》等作品从文体到风格对于后现代风格的整体遵循。因此,《三毛流浪记》的定位更偏重于纯粹的艺术行为和实验,而当下后现代文化则体现出更强的大众性和商业性。

与精英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相比,后现代性文化更多地具有大众性和商业性的特征。大众是其所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下后现代文化的零散化表现,更深刻地体现出了大众文化消费的特征,即后现代已经成为诸多吸引受众注意,赢取注意力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工具性特征尤其突出。换言之,当下的后现代元素已经不再追求对现代主义所追求的意义和深度的“深度反叛”,不再是带有文化反省的性质,而只是停留在大众能够接受的通俗易懂的大众化娱乐内容的层面。

深度的消解。后现代之所以为后,正在于它是以反叛、消解现代主义所追求的深度和意义为目的和存在特征的,它否认深度,拆解意义,然而这样的否认和拆解本身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一定的深度,是一种“深度反叛”。正如《铁皮鼓》中代表时间的钟表的爆裂,它所蕴涵的对现代主义对于时间这一永恒命题的追求的反叛内涵,并不是所有甚至不是大多数普通大众所能够理解的,要寻找到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文化联系,需要一定的、较高的文化基础,而其所对应的受众基础很显然是有限制的。而在当下的影视剧创作中,后现代元素的体现则已经更迁就于普通大众水平,反叛的内容,调侃的对象也都停留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如《武林外传》中对某些知名晚会和益智娱乐节目的调侃。

因此,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深度看,当下的后现代性文化表现出更加彻底的大众性文化特征,而这些无不来自于其消费性文化的商品属性。

1.低投入的吸引。后现代所具有的拼贴特性与颠覆传统的特征使得后现代作品的创作更多的是建立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是对已有作品的再解释、再创作。因此,后现代影视中的内容元素,或是直接截取已有影视作品的画面内容,或是对某种文化形式和内容的戏仿,而这种戏仿所需要的视觉元素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只是对于人们记忆的提醒,其本质价值是一种模仿,而非创作。因此,人们对于这类内容没有很高的艺术要求,不会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纯粹的艺术作品或内容看待,其生产方法是简单的,甚至为了追求额外的讽刺或戏谑效果,这种模仿和再现往往越粗糙越能增强其调侃意味。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讲,后现代元素的使用是低投入、高回报,一举两得的有效手段。

2.大众口味的迎合。《娱乐至死》是诸多研究当下媒介文化的学者奉为理论经典的著作,书中所揭示的当下社会的泛娱乐化问题也同样是当下后现代性文化存在的直接原因。

电视这个当前大众接触最多最广的媒介形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属性是彻底的娱乐化的。无论是披着严肃外衣的电视新闻还是本身就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娱乐节目,所有的电视节目内容所体现出的都是娱乐的实质,满足的是人们越来越空虚的内心世界。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信息垃圾堆积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也越来越不满于内容的空洞、形式的重复、意义的缺失。而后现代此时则提供给大众一个消解崇高外表下空洞权威的最大众化的手段。后现代以权威、经典为调侃对象,甚至在今天已经演化为以一切妄图赋予浅显以深度的事件。这样的调侃和戏谑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实现社会秩序平衡的心理需求,将高尚和权威撕裂拆穿。然而,正如“娜拉出走以后”的经典命题一样,在后现代通过拆解和撕裂将假高尚、伪权威的本质呈现给受众,满足他们的所谓对深度的追求之后,由于其去权威、去意义的精神主张,又一次让大众回到了空虚迷惘的起点。

能指的泛滥与所指的空洞

影视作品中的后现代元素和风格已经不再是一种文化标志,而只是一种娱乐的手段。正如前文所述,后现代在当下更多的是后现代元素的拆解式的使用,或降调的处理,其本质是将后现代外壳与内核的剥离。这就导致了诸多影视作品,尤其是喜剧类作品中,虽然也采用了各种后现代的手法,如拼贴、如戏谑,但只能给人以肤浅之感,不能引发共鸣,甚至产生不了幽默的效果,充其量只能引起不屑的嘲笑。

后现代的反讽和调侃更多地以喜剧或幽默类节目形式出现在大众文化的范畴。然而,后现代的幽默来自于对严肃和权威的拆解和调侃,而非调侃本身。换言之,这种调侃能否具有幽默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所调侃对象的严肃程度。越是妄图将自己伪装成极具深意的内容,越能够产生戏谑的效果。因此,后现代虽然是以排斥意义、消解深度为特征的,但其消解和排斥本身又不可避免地建立在一定的深度基础之上,这也可以算作后现代在打倒权威的同时又树立新的权威矛盾之外的又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宿命矛盾。

然而,在当下影视作品中与后现代泛化相伴随的正是后现代深度的缺失。调侃对象的无意义,调侃方式的庸俗肤浅,使得影视作品中后现代手法的运用只是停留在形似,而不具有智慧的内核,从而造成了作品能指与所指的失衡,无法体现出后现代的幽默意味。

注 释:

①②后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性文化的区别,见尹鸿《后现代语境下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文献出处:http://www.filmsea.com.cn/zhuanjia/article/200112072365.htm。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电视电影
电视媒体融合的困境与出路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
电视如何借力新媒体提升传播力
电视健康节目的受众与定位探究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