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2009-04-13 03:29
桂海论丛 2009年2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刘三姐

玉 苗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223)

收稿日期:2008-12-05

作者简介:玉苗(1984-),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婚姻家庭研究、女性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全球化背景下《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的运作原理和实际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其 “开发、创新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产业化促进民族现代化,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特色发展道路。并指出这种发展模式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的要求,对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象•刘三姐;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2-0066-04

《印象• 刘三姐》是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和王潮歌、樊跃执导的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 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它经过中外 67 位著名艺术家历时 5 年多的艰苦创作,以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为舞台,以漓江渔民的生活为素材,以当地数百名群众为演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一问世就引起全球轰动。自2003年10月第一次上演以来,至今已演出1500多场,观众达270万人次,票房收入近1亿元,仅2007年《印象•刘三姐》演出观众就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创下了中国文艺演出观众最高年纪录,被誉为中国文艺演出史上的奇迹[1]。

《印象•刘三姐》带动了当地公交、宾馆、饮食、娱乐、商品零售业的增长,带动了其他项目的升值,有效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仅以阳朔县为例,在《印象•刘三姐》公演的两年内,阳朔县的旅游总收入共增加了5亿多元,景区和县城土地增值平均达到5倍以上。广西旅游部门的统计也印证了《印象•刘三姐》对当地旅游的积极影响:2006年桂林市旅游收入完成68.75亿人民币,接待游客1337万人,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8.63%和11.03%[1]。

那么,《印象•刘三姐》的出现是否暗含着某种必然性与合理性?她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她能给少数民族的发展以什么样的启示?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印象•刘三姐》,以探求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印象•刘三姐》是民族地区实现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探索

(一) 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给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曾经指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2]6在全球文化趋同倾向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威胁,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陷入了没落、衰退、甚至灭绝的境地。然而,全球化也给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文化同质化相伴随的是地方和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伸张,各民族文化可以兼收并蓄外来文化而不断地发展进步。

发展经济与保护和发展文化传统两者兼得是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的表述:“不少关于现代化的分析均始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现代化就是用外来的取代本土的,用现代的取代以往的。但是,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这样一个双重的目标:既保留自己的传统,又跟上21世纪的步伐。”[2]28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劲的形势下,一些民族文化之所以衰落甚至灭亡,是因为一些民族在追求“现代化”时,以单向度的思维理解“现代性”,照搬四方的模式寻求 “发展”,结果失去了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和谐与协调,不仅经济不能获得真正的、持久的发展,而且也使民族文化走向衰落和灭亡。

(二)《印象•刘三姐》是追求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的探索

文化是民族的根系,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文化对经济的作用:(1)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无形资本和资产;(2)文化物是经济产业发展的硬资源;(3)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品质、质量或素质[3]。总之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来自于民族内部。而经济对文化有3种作用:(1)经济发展为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提供开放的市场、必要的资金,从而带动传统文化形成特色产业或品牌,使文化个性得到巩固提升;(2)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异文化选择,从而加速文化间的交流、冲突、融合或创新,选择性地振兴或破坏传统文化及解构其生态;(3)经济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的转型影响着文化变迁[3]。

中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已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面,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同步进行的过程。各民族都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而实现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

实现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契合点,将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而且使民族文化在与经济的结合中进入了市场,为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而传统文化要受欢迎,它必须应时顺势,必须有世人所需要的当下价值,必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因此传统文化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升,使其融入现代社会,从内容和形式各方面符合现代人的需要。

《印象•刘三姐》是探索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一个成功案例。早在 199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希望利用广西原有的“刘三姐”文化资源,做一个把广西的民族文化同旅游结合起来的项目,用以增强广西地区民族文化在中国乃至东南亚、东盟成员国中的影响,为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搭建平台。利用“刘三姐”做项目,是因为“刘三姐”是当地文化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她的故事传说、彩调剧、电影的影响在民众间广为流传,因为“刘三姐”的效应广西更以“歌海”著称,“刘三姐”是最容易让人形成广西概念的人物形象,上世纪60 年代的电影更是让歌仙“刘三姐”名闻天下。要让 “刘三姐”文化品牌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继续发扬光大,必须不断地创新。因此,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和审美理念,塑造一个特色鲜明而富有文化品位的新时代的“刘三姐”旅游形象的理念渐渐催生了《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把桂林阳朔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和广西各民族风情,尤其是壮族刘三姐传说,壮族山歌文化,以及漓江渔民及百姓民俗生活结合起来;把各民族风情中的质朴、闲适、天人合一与现代人对反璞归真、亲近自然的渴望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文化品牌。一方面在表演中继承、展现、创新了民族文化;同时拉动了阳朔旅游及相关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创造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二、《印象•刘三姐》的效益

(一)文化效益

《印象•刘三姐》是对壮族刘三姐及山歌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阳朔有汉、壮、瑶、苗等 11 个民族,其中壮族有四万人,广西著名的刘三姐传说和山歌在阳朔流传广泛,深入人心,在民众心中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场地漓江山水剧院位于桂林阳朔县,处于漓江水域下游地段,舞台是在山水间天然形成了一处平静的水域,也是曾风靡一时的电影《刘三姐》的拍摄场地之一。《印象•刘三姐》整合了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并以现代的形式进行包装,在原生态的环境下展现。自开演以来截止2007年底,已有270万观众在现场观看过演出[1],这使更多年轻人了解到广西民族的文化,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发挥了重要影响。

《印象•刘三姐》强化了广西少数民族的认同心理。《印象•刘三姐》使表演主体对民族民间文化元素产生深层次的认同感。阳朔县猫仔山村的农民谢厚忠白天忙农活,晚上在《印象•刘三姐》的“红色印象•对歌”一幕中拉红绸,谢厚忠说:“当灯光一亮、音乐一响,自己‘唰地一下将红绸拉出水面时,观众一片惊呼,掌声大得很,我特别兴奋,越演越有劲。”[4] 阳朔莲花客栈的本地农民老板黄先生更是说“不会山歌不是本地人”。 莲花客栈位于阳朔蟠桃路上, 2005 年,黄先生利用自家的房屋装修成了家庭式的旅馆。他向笔者介绍说: “我家的旅馆是自助式的,来旅游的要看‘印象•刘三姐,就得住我这。我会主动向住在这里的客人推荐‘印象•刘三姐,我还经常唱里面的山歌给大家听,山歌我张口就会,唱得也好听,不会山歌不是本地人哪,客人一听很喜欢,就去了。”[4]

(二) 社会经济效益

《印象•刘三姐》在取得演出的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地政府部门的调研报告提出:《印象•刘三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拉动了资源整合。《印象•刘三姐》通过艺术元素组合,将源远流长的广西刘三姐民歌和世界级旅游名胜的漓江山水景观创造性组合起来,把著名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与现代企业化的艺术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大型山水常年实景演出,它体现了艺术原创精品之不可复制性、不可再生性的艺术价值。二是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阳朔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全县产业的升级,《印象•刘三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阳朔旅游习惯,使过去一到晚上便车疏人少的阳朔,如今热闹非凡。随着游客逗留时间的增长,2004 年阳朔被重新定位为休闲度假城市,还开发了民居旅游、农家旅游和乡村旅游等多元化旅游形式。阳朔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2004 年阳朔的旅游收入为 4.06 亿元,2005 年增至 5.51 亿元。在《印象•刘三姐》公演期间,演出景区的商业景气和人文价值快速提高,景区周边的土地增值平均达到 5 倍以上,该演出项目给阳朔带来了 1∶5 以上的经济拉动效益[5]。《印象•刘三姐》的实景演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帮助农民致富,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据介绍,整个项目750多名演员中,有当地农民 400 多人,这些农民因角色不同,人均月收入 600 元至 1000 元不等。《印象•刘三姐》演出地所在的木山、管家、下莫、田家河、木山榨、白沙湾、猫仔山 7 个自然村中有 200 多人在演出中担当拉红绸、点渔火、举旗、水上救护等任务。阳朔山水剧场周边村庄的农民,围绕《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了就业,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高田镇历村率先推出民居旅游后,几乎家家搞旅舍,人人做导游,全村 106 户 427 人就有 230 人从事导游业,仅此一项年纯收入人均可达 5000 元以上[6]。三是拉动了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不仅没有对漓江造成破坏,而且还更好地开发了漓江旅游线路,治理了漓江尾段的“氧化池”。项目引进现代技术,建造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和烟雾效果系统,呈现出震撼心弦、如诗如梦的视听效果。

(三)示范效应

《印象•刘三姐》带来的巨大效益,使“印象系列”开始在全国蔓延,实景演出成为时尚新潮。在云南,2006年7月正式公演的《印象•丽江》,以茶马古道和当地农民生活习俗为脉络,呈现出一幕幕充满神奇的艺术盛宴。在河南,《印象•少林》已经在河南郑州少林嵩山启动。在浙江,《印象•西湖》在杭州西湖上演。在海南,《印象•大海》确定合作后,张艺谋以及他的导演组成员王潮歌、樊跃等到海口考察,并已做好了前期准备。

三、《印象•刘三姐》的启示

《印象•刘三姐》深入挖掘了民族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按照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要求,用现代科学和形式对其进行加工、提升、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形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并将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形成产业化,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开发、创新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产业化促进民族现代化”的特色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的要求,对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印象•刘三姐》告诉我们:保护和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可为民族发展探索一条新的道路。由于产业基础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加上民族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的需要,民族的发展不可能照搬传统工业化模式,而应该发挥其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特色旅游为依托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开创一条人文经济的发展道路。目前,旅游业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自然风光资源外,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要把旅游业与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就是创新者在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分析、修正和改变,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的内涵和意义,使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的精神和审美需要。要创新,就要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找到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生长点;而要有效地开发,就必须寻找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深层次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人文经济,是民族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印象•刘三姐》成年度王[N].南国早报,2008-01-06.

[2] 李富强.让文化成为资本: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 袁少芬.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4.

[4] 范文艺.旅游语境中民族民间文学衍生空间的拓展和继承——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调查为例[A].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李辉.《印象•刘三姐》拓产业新路[N].人民日报,2006-08-04.

[6] 刘昆,徐应宁,诸葛保满.《印象•刘三姐》广西文化“新坐标”[N].光明日报,2006-05-18.

责任编辑 赵静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oc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aking Guilin “Impression•Third Sister Liu” as an example

YU Miao

(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Kunming, Yunnan 65022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ractical benefit of real-life scenery performance of “Impression•Third Sister Liu" under globalization, this article affirms it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ath that is “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 national culture, promoting national modernization by the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realizing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ocal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points out that this pattern of development adapts to the requirements that the nation must both modernize, and maintain the subjectivity and uniquenes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under globalization, which is of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ethnic regions.

Key words: Impression •Third Sister Liu;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national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刘三姐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发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美术课德育实效研究
怎样在幼师音乐课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生态美学视野下刘三姐的地位和影响
刘三姐传说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