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初探

2009-06-04 04:23朱先山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朱先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课改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是表面上显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本人的十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课教学方法的一些想法。

首先,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前几年,我国的思想品德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的倾向。这种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重记忆而不重理解,抑制儿童的个性。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或“吃不消”,造成中学生厌学、辍学,影响了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我时常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年段评比。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即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从这意义上说,掌握理论就是掌握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而在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我们认为,他说的“联系”既是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是作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而且,后一种联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等于给学生一把开启生活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满足于学生对观点的死记硬背,以记得牢、会答题,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这必然出现那种考试完了,脑子里死记硬背的东西也就随“分”而去,不留任何痕迹了。从某种角度看,我们过去的那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使学生了解理论观点的实质,掌握理论思维及其方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说是失败的。过去我们也说理论联系实际,但是那只是教师的事,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做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任务由学生来实现和完成,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使课堂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向社会延伸的。进一步说,就是让学生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求知、探知中都充满学习的乐趣,达到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增长才干的目的。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人本观念是以现代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认识。它认为,各项活动都应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成为组织管理的参与者,使每一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从而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人本观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教学管理)中都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即应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用人问题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着眼点,即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看作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运用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话中的许多烦恼,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法律知识也能帮同学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诸如:消费纠纷等。同学们都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课还真这么有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再次,结合课改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而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除了常规方法外,还可运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法(图片、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训练法及以探究的方式教学和以情感体验的教学法都值得尝试。

第四,在教学中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群体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笔者曾做过调查,中学生在选择谁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中,在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影视明星等选项中,选择同学和朋友排在首位的比例分别达到54%和61%以上,超过了对教师(42%)和父母(47%)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塑造良好的集体和班级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也应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最后,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学生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如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不良行为的矫正。依法规范自已的言行,懂得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本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几年来,始终坚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课改环境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这一改革的行列,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品德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