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遗梦

2009-06-04 04:23宦有生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康河陆小曼康桥

宦有生

【关键词】知人论世 情感转折

再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难体会,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并不是前后一致的。第六章是作者情感发展的转折点,其中“但”字为明显的标志。“但”之前的情感是“兴奋而热烈”的;“但”之后的却是“凄婉而哀伤”的。那么为什么这首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诗言志”,诗歌是情感的外化,而诗中蕴涵的情感与作家当时心态以及作家的个性,和审美趋向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读这一明显的反差,有必要在诗歌鉴赏的重要步骤——“知人论世”上多多挖掘。

出身富商家庭的徐志摩,在1920——1922年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信仰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向往追求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思想——康桥理想。当时的徐志摩可谓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踌躇满志。对未来,爱情怀有许多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在政治上,他渴望祖国也能建立起英国那样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进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在爱情上,他崇尚“爱,自由,美”的人生理想,并视之为终生追求的目标。当时的徐志摩虽已有家室,但在这种思想浸染下,他与才艺双绝,正值芳年的林徽因邂逅,两人一见钟情,互赠情诗表达爱慕,可谓轰轰烈烈。可以肯定,在剑桥大学这一段生活在徐志摩的生命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为那里孕育着作者许许多多的年青的梦想,那里承载着他和林徽因携手漫步的美好回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河边的柳树,在夕阳的掩映下,充满柔情蜜意,在作者的眼里仿佛是他梦中的新娘,她那娇美的姿态久久地伫立于作者的心头。康桥是徐志摩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并初步实践的天堂。毫不夸张地说,康桥是他的理想中的家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他的精神家园中作者宁愿作一条无忧无虑的水草,永远停留在自己的理想境界之中。

那么当作者于1928年夏天再次故地重游,心境如何呢?徐志摩作为一个个性主义者,爱情理想却在现实里跌得粉碎。(林徽因要求徐志摩先离婚,再谈婚事,而当徐志摩离婚后,林却不辞而别,从英国回北京了,最终成为别人的妻子。徐志摩在“失恋”的郁闷中遇到了交际花陆小曼,但陆小曼身为大家闺秀,却沾染着许多恶习。)但林徽因的移情别恋,陆小曼的任性放纵,使徐志摩的爱情理想再次受到重创,以致于婚后的他不时惦念着林徽因,或许是忠于自己的爱情理想吧!这段时期的《翡冷翠的一夜》《罪与罚》《最后的那天》等一系列诗作传达了诗人情场上的种种磨难,酸甜苦辣的多种体验。1927风云突变后,一方面,他不满于蒋家王朝,另一方面,由于自身阶级局限性,他更不理解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严酷的现实让一个“生命的信徒”失去信念,一个个性主义者被现实扭曲。曾是“快乐的雪花”的诗人变成“卑微的芦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的情思,曾经的理想都已烟消云散了。

在了解了康桥在徐志摩生命中的地位和他的心境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第六章情感的转折了。此时的他,虽然心灰意冷,但康桥的一草一木触动了他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美好记忆。诗人的心绪漫溯到了那激情澎湃的岁月,重温着那一份温馨与浪漫。这里作者主要借助于康河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康河永久的眷恋。诗人轻轻地来到康桥而不愿打扰它的宁静,看着水草向自己打招呼,竟忘了不愿打扰的初衷,想象自己成了一棵水草,进而飘向那如诗如画遥远的青春梦中。“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作者完全沉浸在那美好的幻想之中,他宁愿永远徜徉在着如梦的佳期,永远固守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

但美梦终究要醒,一声放歌或许惊醒了康河,或许惊醒了诗人,剩下的只有冰冷的叹息。现实失意的隐痛再次向他袭来,使他的心情再次跌进凄婉而哀伤的深渊。透过诗歌的语言,我们仿佛听到来自远古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低沉而伤感的箫的吟唱,诗人只有失望地转身,悄悄地离开了。

猜你喜欢
康河陆小曼康桥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陆小曼两段婚姻的启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胡适与陆小曼的情缘
剑桥,学者的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