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语文课程标准》 澄清课程改革认识误区

2009-06-07 08:29徐学珍
新课程·中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课标课堂气氛

徐学珍

自2004年秋我市初中开始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到如今已是第六个年头,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过程中,我们一些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标》的教学理念,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态度、情感等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发现,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对《课标》的教学理念认识不够,造成误解。

误区一:认为传授基础知识不重要了

过去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语文的知识传授,诸如标点符号、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等,而《课标》中对语文知识的要求和表述方面确有较大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有关语法知识和文学知识,《课标》不主张系统地讲授,各学段也都未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于是,有些教师便认为对语文知识简单提一下即可,有的干脆就认为考试不考不用讲了。之所以有这种观点产生,其主要原因是对《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存在误解。

从表面上看,总目标没有体现知识技能教学的具体要求,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其表达更能体现知识技能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关于标点符号,《课标》中不仅把它当作一种知识,还把它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关于语法修辞知识,在《课标》的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建议”中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其实,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更有利于课文中的语言难点的理解;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这对阅读者和阅读过程将很有用。

误区二: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于是,有的教师便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放开手脚,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越好。其实,这是对《课标》精神片面理解,学生主动参与并不是教师可以放手不管,片面追求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度,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误区三:认为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就代表新的教学思想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示范课也好,公开课也罢,只要有外人听课,一些教师便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很多教师也认为运用多媒体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对《课标》精神的片面理解。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果在新课的引入时放一段录音或一段故事影片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在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等课文时,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之处在于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学生在读、感、悟中习得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结合学生与教学实际,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探索,加深对课堂改革精神的理解,澄清这些模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也属于学生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课标课堂气氛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