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2016-08-15 17:00李敏
考试周刊 2016年62期
关键词:学习起点语文课程标准

李敏

摘 要: 目标是服务于教学的,只有精心制定好教学目标、言语实践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落实中环环相扣、步步落实,真正完成既定的语文教学目标任务,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改变课堂,才能在每一天的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 单元训练重点 文本特点 编写基点 学习起点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既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最终的归宿。它决定教学内容安排与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时间的调控,以及教学效果。可见,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整体的方向;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一切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该首先确立教学目标,其次为了实现目标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拟定教学的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过程。

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体现不出年级的特点,一味抄袭教参和教案书,只是作为应检的内容,无法指导每一课的教学。有些目标制定得过于笼统,讲述模糊不清,语言训练点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拓展研究没有依据文本特点,严重游离于文本之外,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失败的,归结原因,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出了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指出:一些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不知道该教什么?怎样教?目前正在教什么?这一现状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把握不准的原因。这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对于一课书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指导的方向。目标越清晰具体,达成目标的路径才会变得明晰。

要使课堂发生变化,先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入手。

一、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如果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深入的解读和认识,就无法知晓各个年段对于教学知识的要求。一篇课文究竟要学习到什么程度,课标在阅读部分有这样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第二学段(3~4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判断。

课标是一个标杆,课文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之上,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的。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制订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素养的全面性。“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二、了解单元训练重点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构成。因而,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所属单元中提出了哪些学习的要求。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一课,有些老师将它的学习定位在了解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一路上都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样的定位显然是不正确的。在本单元的单元训练点上,明确提出: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关注文本的特点

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备课时,我们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例如《昆明湖》一课,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游记。从结构来说,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从写作顺序来说,文章按作者浏览的先后顺序浏览了长廊—万寿山—十七拱桥,条理非常清楚。从语言训练点来看,文中有对“金碧辉煌”词语的学习;“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中“收”的理解;“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中“滑”字的体会;一个本体,两个喻体的比喻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当我们对文本有了这样的感知后,才能再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关乎编写的基点

制订教学目标,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要努力研究编者的逻辑起点,留意课后题和教材中的旁注,进行文本外的拓宽性阅读,这些内容都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仔细分析这些内容才能理解编者思考的基点。

五、关涉学习起点

每一个孩子在课文的学习前并不是零点,也不是站在同样的起跑线,教师要在目标的制定上关注不同群体的孩子,对学情有准确的把握,孩子从何处起步?他们在总体上是到达了什么地方?他们将继续往哪个地方前进?孩子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到不教已知,只教未知。

例如学习《女娲补天》一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强的识字能力,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能力,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还不能掌握抓要点复述课文。对于神话故事,他们还是第一次接触,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还会接触一些神话故事和其他类型的民间故事。因此,第一次亲密接触神话故事,教师不可草草过场,而是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孩子初步感受神话的美好,进而在心里种下一粒热爱神话故事的种子,让孩子对这种文学样式继续保持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目标描述中,我特意加了个“初步感受”、“激发兴趣”的字样。只有孩子对语文葆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快乐地享受语文。而对复述的要求,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而不是“独立复述”,更不是“创造性地复述”。

目标是服务于教学的,只有精心制定好教学目标、言语实践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落实中环环相扣、步步落实,真正完成好所有的既定的语文教学目标任务,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改变课堂,才能在每一天的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学习起点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知与旧知衔接常用策略
“探究”再探究,“思考”再思考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析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把握“学习起点”,触发学习“启点”
尊重,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