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山水画对于当代中国油画风景创作的启示

2009-06-22 02:36
文学界·人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当代题材传统文化

周 踬

摘要:17世纪,西方油画风景发展为独立的绘画体裁,今日之西方,油画画种不断萎缩,已退出主流艺术的地位。无论中国是否成为世界新的架上绘画中心,本士化的油画风景的确在不断壮大。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油画风景在中国的不断创新和繁荣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审美·心理与题材内涵,表现手法,写意精神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山水画对于当代中国油画风景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题材;写意精神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128-02

本土化的现代语境是探索中国油画风景新样式的基点,中西融合的复杂性,再以个人气质和不同心态的切入,必将使中国油画风景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探索新时期的风景样式,必须在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必须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山水画精神,这种精神是由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理解深度以及所具备的民族文化艺术修养所决定的。中西的融合应体现为艺术精神上的结合,简单搬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手法,会使中国风景油画艺术走上狭窄的道路而自我限制,而背弃传统精神,盲目的追随西方的潮流,难免陷入步人后尘的结局。

一、审美心理与题材内涵

中国山水画从一开始就承载了画家的志趣,它不像人物画那样可以直接地为政治服务,山水画从诞生开始便与“隐逸”联系在一起。徐复观在其《魏晋玄学与山水画的兴起》一文中讲到:“因为有了玄学中的庄学向魏晋人士生活的渗透,除了人的自身成为美的对象以外,才更使山水松竹等自然景物,都成为美的对象。……因此,不妨作这样的结论,中国以山水为中心的自然画,乃是玄学中庄学的产物。”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和庄子反复强调的虚静之心,都在影响着中国的山水画画家。山水林泉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非常符合清静自然的要求。选择绘画题材是绘画这一视觉艺术形式发展最外化的体现,亦与审美心理密切相关。中国山水画的美是一种离生活较远的,虚静、朴素的美,其题材内容始终徘徊在远离尘嚣的崇山峻岭,野渡溪头等荒寒之境。野外荒郊这些近于原始状态的题材更符合山水画所体现的趣远之心以及所承载的玄学精神。

西方油画风景经历了由再现对象到主观表现的过程。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以前的西方油画家尽可能的描绘自然物象的客观面貌。他们所取的题材大都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化场景。在现代主义思潮中涉足风景创作的油画家大多用色鲜艳张扬,情绪激烈。另外还出现了一些几何化的立体派风景。与这种思潮密切相关的是过于强调自我的西方现代哲学和强调自我表现的审美。

西方油画风景从17世纪独立成科到现在,都与中国传统的道家精神相去甚远。选取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的题材,中国当代油画风景创作也许会有新的面貌和精神内涵。

二、表现手法

在油画布上表现既可以表现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可表现丰富的油画色彩效果,容易发挥西方风景油画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长处,近年来在表现自然景观的绘画艺术中兴起“油画山水”。在第九届和第十届美展中涌现许多优秀风景作品如王京冬的《草色》,张学乾的《高原晴雪》,陈钧德的《山林云水图系列之九》等,在表现手法上与中国传统山水画都有某些暗合

(一)构图形式

山水画长宽比例是相对随意的,“长卷”、“立轴”“方形”或较小的作品都可以。在这一方面,中国油画风景的外形亦可如中国山水画一样,随表现需要任意取定外形。如程丛林的风景油画《白山·色山》中的“立轴”外形。

构图在中国山水画中称之为“经营位置”。风景的创作不是对着景物照搬罗列,而是包涵一定的章法。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讲究“起、承、转、合”:“起”就是对画面空间中主体景致的定位,称为“起”势,一般是从几棵树,或者一个沙坡,或者山、石开始。“承”势有两种,即“正承”与“反承”,即在画面主体的左右错落地放置仅次于主体的其他景致,产生过渡和承接。其他景致一般是与同主体相对,与主体景致走势有着对立统一关系,在整体画面中与主体景致形成了一个总体气势的开合,并与主体景致气势相反,故称为“转”;而主体景致和其他景致在画面空间的结合点就是山水画的“结”,这个“结”通常是用画面中的散点树石来表现的。

(二)光影和空白的处理

西方光影讲究“三大面”“五大调”,以追求画面的逼真。而中国山水画虽然注意到“山有面则背向有影”,但并不刻意于模仿一山一水的具体光影。中国山水画中光影变化是模棱两可的,不像西方风景油画那样刻画明确。油画风景创作中光影的表现可以着力于画面的黑白灰尽次上的安排,为更好的营造画面的整体氛围服务,而不必拘泥于光影的刻板摹仿。

对西方人来说,在空白中不产生任何东西,所以西方风景油画中很少留有大片的空白。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空间就是动态的,空间就是“莽荡”,空白中孕育着天地之中一切万物,令人遐想无穷。

中国画中的“空白”作为画面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着一笔,但它并非空洞无物。“空白”是画面形象结构的延伸,使画面更具张力。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那苍茫无际的虚空,满纸的宁静,使人深切感受到独钓翁那孤寂的心境。从艺术表现语言来看,这种“虚”既突出了作品主题,又展示了画家心灵的虚静。刘海粟的油画风景《伏波山写漓江》,画面上有大片空白,意到笔不到。中国风景油画创作,应当敢于虚,敢于留有空白,而不必到处填塞得太满。

(三)时空观及透视形式

西方风景油画特别是印象主义拘泥于特定时间的描绘,如莫奈的一系列《鲁昂大教堂》,对不同时间,时令的描绘比较具体。然而真实不是艺术的目的,艺术的追求应着力于意境的营造。中国山水画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意境的自由想象与发挥。许多山水画杰作并不刻意追求不同时令下特定景致变化的细枝末节,其所表现的是自然的本质和永恒的时间概念。

西方风景油画中采用的是“焦点透视”,这在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以后的绘画中,使画面的空间处理越来越准确,真实。而面对摄影术的冲击,这种准确似乎丧失了其魅力,人们对于在二维的平面中表达三度空间,已经司空见惯,有产生审美疲劳之感。而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却正展示了它独到的价值。“散点透视”尽管是不科学的,但却给这个时代的油画风景艺术提供了新的思路。透视的主观性,远近俯仰的“移步换景”是山水画表现的典型方式。画中所构的空间不再是几何学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自由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不受定点观察的约束,与道家主张的精神自由相契。西方传统的风景油画在表面上接近于自然,为自然景观所束缚,而中国山水画家笔下的空间却变幻无穷,直追大自然的真实存在。

(四)笔墨与线条

笔墨不但为表现对象、加强画面的生动效果服务,而且具有独立性,笔墨的高下,成为品评画家及其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志。南齐谢赫提出了“骨法用笔”。《历代

名画记》讲“夫物象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善书。”勾、皴、点、染是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手法,其中包含的既有笔法也有墨法。

线条是绘画的第一形式因素,又是构图中最基本的部分。线条作为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形式元素之一,不仅在再现客观对象方面具有明确生动的造型意义,而且在表达作者主观情感方面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画家对于线条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在文艺复兴前期的近代西方绘画的不少作品中线条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语言,但就总体而言,西方绘画从未有如中国传统绘画那样重视与强调线条自身的表现价值,这与中国画中“书画同源”的传统绘画观念是紧密相关的。

对于线条在油画风景中的充分利用,应当说刘海粟先生在这一方面是走得很深刻的。他的书法有碑学的深厚功底,且正、草、隶、篆莫不兼善,因此他落笔见力、留痕有韵。海粟先生用笔喜用中锋,线条宁粗勿细,宁涩勿滑,宁拙勿巧。《存天阁积雪》、《桂林花桥》、《蠢园晚霞》等作品在用线方面均各有妙处,耐人寻味。及至海粟先生1988年十上黄山所作的几幅油画笔姿自如、线条坚韧,真可谓:“晾蛇枯藤,随形变幻,如有排云裂陈之势,龙蜒凤舞之形”。

三、写意精神

写意是一种与工笔相对的绘画形式,其特点是落笔随意,不受拘束,通常以水墨挥洒来表达画家的胸臆。写意画的题材不限,主要是注重笔墨在发挥创作者意兴方面的效果。“文人士大大画”在宋代成为另一种不可忽视的美术现象。这股美学思潮讲究个人情感的体现,讲究个性化的表现手段。苏轼最早提出“士夫画”的概念,他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文人士大夫画的理论强调作品的意境。欧阳修提出“萧条淡泊”,苏轼主张“清新自然”,米芾崇尚“天真平淡”都是要从象外得之的意境。西方的印象派风景亦具有一定的写意精神,但西方油画家缺乏中国传统的笔墨修养,这一派风景的写意性并没有得以深化拓展。后来的表现主义风景颜色鲜艳张扬,情绪激烈,与中国传统的审美和文人士大夫画的写意精神相去甚远。中国山水画更加注重虚静意境的追求,力图体现画者的趣远之心。

中国当代油画风景创作中如何获得这种写意性呢?首先是“意”的培养:“意”分为客观对象的“意”和主观画者的”意”。客观对象本身的造型意味需要认真观察感受对象方可获得,并可适当加以夸张表现。而主观画者的”意”是内心的需要,无需刻意追求,而是静待,依靠的是画家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自立的人格精神。其次是“写”的锤炼:“写”是中国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工”相对,更符合人的本来性情。中国画讲“书画同源”,由文人士大夫带入绘画的书法用笔,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笔力是长期技法练习和个人修养的统一,中国画用笔讲求“绵里裹铁”,反对剑拔弩张、锋芒毕露,正是老庄崇柔、崇弱,讲求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海粟先生的一些风景油画中树木枝干,房屋建筑一旦以线勾写出来,便努力保持着起初的韵味。作于1977年的《杜鹃花》这幅画中花卉与枝叶画的飘洒灵动,如草书一般,而勾勒红木花几的线条则道劲滞重“力透纸背”,完全是篆书的风范。

文人绘画早期的提倡者和参与者都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他们普遍受到禅学的影响,对事物存在的真实性具有超然的看法。发扬写意精神需要回复人的自我本性,回复虚静。

猜你喜欢
当代题材传统文化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