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009-07-24 01:47钟惠燕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中学生

钟惠燕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加入到读网大军。本文针对网络阅读的特点及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阐释了通过网络阅读的引导。培养中学生利用网络去检索、获取、评估、组织、利用和创新各种数字化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阅读;信息素养;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24-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本的电子化、网络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网络阅读是一种基于网络的阅读方式,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中介,以电脑上所传递的数字化信息为阅读对象。通过人机交互来交流并获取读者所需要的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信息的行为。对青少年而言,网络阅读已成为一种时尚,并随其迅猛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断加入到“读网大军”。如何帮助学生对大量阅读信息作出鉴别与选择,使之利用网络阅读的特点,学会检索、文摘、索引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掌握终身学习的钥匙。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网络阅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行为和阅读目的相剥离

在网络媒介中,组成信息的文字、色彩、图像、动画效果、弹出窗口等动态的多媒体形式吸引了阅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包罗万象的Internet超文本的同有特性使网络节点问的关系十分复杂,每一节点上均存在多个并行选择,不同岔路指向不同目标,频繁挑转容易使读者丧失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使原始的阅读路线发生偏移或改变。注意力分散,不易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纵深注意。这一特点直接导致了盲目阅读。使读者在浏览信息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如何到达目的地,因多次跳转而偏离学习主题。

(二)阅读视野的无限性与负面信息的影响

网络阅读视野的无限性使得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的“黑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信息,导致了阅读品位下降,阅读快餐化、低俗化倾向,从而丧失了对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网络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读者只要掌握一些网络检索方法,即可获取需要的内容。这种良好的交互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为读者查询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使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阅读因丰富而便捷,又因便捷而丰富。阅读内容的芜杂性使许多读者不能正确辨别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至于为垃圾信息所误。鉴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阅历的有限,他们往往不能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选择。这样势必会带来消极的后果。

(三)阅读环境的开放性和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网络阅读的对象是由一个个结点连接起来的信息集合,每一结点就是一个浓缩的信息。这种发散的、非线性的超文本呈现方式,使阅读者思路开阔,参与的愿望和信心增加,最终使阅读变得更有乐趣。使网络阅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使其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达到最佳效果。这个特性容易使读者在快乐的阅读中游走,一不注意就会掉进网络的陷阱,在狂热的阅读中失去自制力。患上“网络依赖症”。读者在网上阅读的时间越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机会就越少。

二、我国中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总体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不够充分,信息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标准。一些人甚至认为,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即代表了信息素质的高低。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学信息素质教育主要还是两种模式,一是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另一种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个学科中去,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综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目前在我国中学信息素质教育还处于实验阶段,模式单一。

三、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手段,引导中学生的阅读方向和阅读情趣

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活动。教学中可以适时补充“媒体信息鉴赏”方面的内容,或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如“优秀网站评荐”、“网上佳作欣赏”。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海洋拾珠”、“媒体信息撷英”、“热点信息评析”、“媒体焦点透视”等活动。设立公益性的书评平台,供读者交流阅读心得,推荐阅读书目,积极引导读者的阅读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探究社会实际问题。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鉴别能力和洞察力;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指导和培养学生掌握鉴别信息精华与信息糟粕的标准与方法,在阅读中紧紧围绕自己的阅读目的,搜寻有价值的阅读内容,拒绝无关或有害信息的诱惑,提高信息筛选、甄别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阅读。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信息素养的根底在于信息检索。中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较低,一般都采取关键词检索。在检索中大多数使用单个概念,很少调整查询句式、使用高级检索。在阅读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检索任务、制定检索策略、检索格式等,帮助他们解决使用网络工具的问题,培养他们信息检索过程中的技能,掌握检索的规则,体验不同检索表达式的不同检索结果,实现从经验到运用的检索层次的飞跃,使网上阅读更为流畅、规范。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尝试新的检索技巧、新的检索经验时。他们的检索能力也在悄然提升。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和问题情境的设计是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设计的核心。将问题与其背后的信息素养知识(如信息源的选择、检索途径、检索方法等)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进行聚焦性、反思性的学习,把学生引导到系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问题情境必须蕴含并体现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系统掌握的信息素养知识,问题情境可以是模拟的、开放的、真实的或近似真实的,能够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意义、挑战性和趣味性,而且,便于组织分工合作,使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学习结果便于体现为一份“产品”或“作品”,进行相互交流。

(四)多方提高网络阅读能力

网络阅读能力是指运用网络知识、技术以及自身的智力来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注意力的控制与分配能力,要根据阅读目标合理分配阅读时间,抑制与阅读无关的信息干扰,积极利用网络或文本提供的导航辅助功能,在网络中进行定位和阅读,避免毫无目的的漫游;二是阅读信息收集查询能力,通过适当的检索工具和语言,能迅速地在浩瀚无涯、丰富多样的海量信息中过滤出适用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三是网络信息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在接受信息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评价其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挑选出与己有用的信息,再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综合,从中提取主要观点和思想,经过合成、重组、创新。形成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

(五)强化信息导航,培养阅读能力

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定期给学生推荐与学科相关的值得浏览的“精品网站”、“精品网页”、“精品栏目”等,同时列出禁止浏览的“网站黑名单”,晓之以利害关系,告诫学生不要“越雷池一步”,引导学生阅读那些报道内容准确、更新及时、检索方便的网站,并向学生描述其内容特色、检索方法,标明网址,并提供网络浏览导航。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六)在信息化协同教学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通过实施信息化协同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问题的基本过程,全面锻炼学生获取、分析、加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半程或全程协同教学,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更能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情感的培养起到榜样和示范的功效。采用信息化协同教学方式后,由于信息技术手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得学生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着信息情感、实践着信息技能,从而延伸信息技术教育的空间与时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网络阅读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摇篮,通过网络阅读的引导,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去检索、获取、评估、组织、利用和创新各种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认同网络的价值,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有效地利用网络阅读这种方式促进自我发展。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