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的生态和谐

2009-07-24 01:47赵明辉赵小川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和谐生态课堂教学

赵明辉 赵小川

摘要: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述了课堂教学生态和谐的迫切性;从课堂教学主体间的生态和谐和课堂教学主体与课堂教学客体间的生态和谐两个方面构建了课堂教学的生态和谐的具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态;和谐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43-03

自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后,教育生态学研究不仅范围更加拓宽,而且向纵深发展。其研究不仅涵盖了宏观的教育生态环境,而且也在向微观的课堂生态扩展。那么,什么是课堂生态、课堂教学生态,为什么课堂教学要谈生态和谐,什么样课堂教学才是生态和谐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逐一加以论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生态学

生态的思想古已有之,“oikos”在希腊文中有住所,栖息地之意;“logos”在希腊文中意为研究,讨论。两词演变为今天的“ecology”——生态。如此,生态学就其原意而言就是对“住所的研究”。但是教育生态学的出现却相当的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但至此之后,教育生态学出现积极繁荣之势。

教育生态学研究是建立在两个基本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的。第一,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研究教育生态主体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第二,教育生态系统是由人、教育活动、环境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

(二)课堂教学生态

根据上述关于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的界定,可以认为课堂教学生态就是研究课堂教学中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生态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及课堂教学生态主体同课堂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生态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及其他们所具有的精神面貌、生态特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或者主导力量,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成了一言堂;在现在的教学中,学生又过于自由,在学生主导的课堂中,教师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样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生态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互为课堂教学主体,他们是间性的主体关系。

课堂教学的客体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传统课堂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物质环境,而且物质环境也只侧重于教材的提供,而很少重视座位的编排、光线的选择等。那么,在生态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仅关注物质课堂,而且更加注重培育精神课堂,使有形的课堂与无形的课堂相互照应,共同构成生态的课堂。

(三)课堂教学生态和谐及其特征

1课堂教学生态和谐。课堂教学生态和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寻求课堂教学主体间及课堂教学主体同课堂教学客体之间的协调、融洽,使课堂教学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以求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2课堂教学生态和谐的特征。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和环境三部分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课堂教学就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生态因素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动态平衡关系。

首先,课堂教学生态是开放的。课堂教学生态涵盖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它不再是以学生为中心或者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中心论的课堂,而是—个既注重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的课堂,同时还强调了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的双重影响的课堂,是一种既重视人性,又重视物性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学生、环境保持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也包括制度课堂、师生伦理、师生关系、班级纪律等。这些都被纳入到课堂教学生态之中。

第二,课堂教学生态是动态平衡的。与自然生态相似,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是在一个动态平衡中寻求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间会出现矛盾,从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达到教学的目的,出现暂时的平衡状态,即教师和学生达到协调、统一状态。教学正是在如此循环中寻求动态平衡的状态,即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平衡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新的平衡的循环过程。课堂教学的生态和谐也是循着这个从不平衡到平衡或者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轨迹前进的。这一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的解决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第三,课堂教学生态是共生的。在课堂中。课堂教学主体间及课堂教学主体与课堂教学客体是多元互动、共生共利的。首先,课堂教学主体间是共生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互动共生,主要是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的互动共生等;课堂教学的制度环境与教学效果的共生,主要是课堂教学主体间伦理状态、情感交流与教学效果互动,等等。其次,课堂教学生态主体与课堂教学生态客体间是共生的。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物质环境与教学进程的协调共生,主要是教材、教学空间等与教学进程相互共生等;课堂教学的精神环境与教学情感的互助共生。主要是课堂文化等精神课堂与教学的情感共生等。

二、课堂教学的生态实然状态

与自然生态相比,教学本身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也同样具有生态系统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也沿着生态和谐和非生态和谐的轨迹前进。教学中的非生态现象“泛指在教学中出现的与教学的生态性相对立的一系列教学问题,以及与教学的本真发展背道而驰的一些教学现象”。从课堂教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课堂教学一直在追求着一种生态和谐或者生态平衡的状态。但是,自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师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课堂与师生之间大多处在一种非和谐状态。

(一)课堂教学游离于现实生活

根据生活教育理念,教学就是丰富多样的人的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人的生命活动。教学是一种生活,那么,教学就应与生活内在统一,与生命密切相关。课堂教学活动就应该在生活之中展开。但现实的课堂教学并非如此般地尽如人意。课堂教学越来越游离于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教学的功利行为主宰着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学从来就没有或者很少有关心生活、少有生命的迹象,它只是一味地迎合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的需要。课堂教学沦为个人获取功名的手段,谋取利禄的“婢女”,且摧残着人性。课堂教学越来越忽视教学中人生命的存在,成为孤立于生活之外、不顾生命的一种异形。

(二)师与生之间的主体性误读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独霸着课堂,与学生极少地沟通交流,即使与学生交流也是权威式的命令,造成学生畏惧教师、性格懦弱、少言寡语、不敢与教师交流,师生之间关系冷淡。或者,教师完全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作用,让学生主宰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实际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自由,

严重影响了教学进程,使师生间冲突不断,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的关系被严重地误读,师生间教学伦理沦丧。

(三)课堂教学迷失在教与学之间

在传统教育向现代素质教育的过渡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出现了大量的教学假象。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学中“打着新课程改革的羊头,卖传统应试教育狗肉”的现象累出不断,用新教育教学的理念的瓶装旧教育教学方式的酒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质疑问难是假,引向‘预设环节是真”,“鼓励‘合作学习是假,引向‘臆想答案是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看似紧凑严密,实则是教师在与学生作秀,教与学是生硬的嵌套,而不是自然的生成。

(四)课堂教学孤立无助的惨淡经营

作为生态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体间、课堂教学主体与课堂教学客体间似乎从来没有像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那样密切的互相制衡、相互统一。在教学中。我们要么强调师生关系,要么强调教学或学习,要么回味班级建设等,却很少将这些课堂教学要素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性地考虑。即便考虑了也是作秀的表演性大于真正的理论与现实的深刻结合,致使课堂教学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自顾自说地惨淡经营。

三、课堂教学的应然状态

(一)课堂教学主体间的生态和谐构建

1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生态和谐。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生活世界、知识世界、认知世界、情感世界构成的生态网络,同时这两个过程也是同时发生、存在、共生的过程。生活世界与情感世界是具有交互主体性的,课堂教学中的生活世界与情感世界是师生进行一切交往行动与理解活动的境域。课堂上的认知世界即是师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师生(主要指学生)的心智中。课堂中的知识世界也就是科学世界,是由精神产物、文化产物、语言、概念、理论以及客观知识组成的世界。若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生态和谐,就要把课堂主体生态网络中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认知世界、情感世界有机地融合;课堂教学中的“教”要与“学”有机结合,在探讨教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的要求,使教与学在自然流动中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状态。

2课堂教学的制度环境与教学效果的和谐。本文对课堂教学的制度环境内涵限定在教学中的师生伦理和课堂教学纪律两个方面。第一,在师生伦理方面,教师与学生同是生态链条中的最高级环节,其他一切都是为师生的教学活动而存在的。但这两个最高环节间不仅仅是互相制衡的关系。同是也是彼此尊重的。教师与学生同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知识讲授中教师是主体,在任务学习中学生又成为主体。同时二者又是平等的课堂存在,二者之间是可以对话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可以交往的。二者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师生间的和谐融洽朋友式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接受程度。第二,课堂纪律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排斥管得“严”、“死”的课堂,但是同样也拒绝乱成一团、过分开明的课堂。生态和谐的课堂纪律就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即课堂教学主体间是平等、理解交往、对话的。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主体与课堂教学客体间的生态和谐构建

1课堂教学的物质环境与教学进程的生态和谐。课堂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作为教学资源的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教材和作为课堂活动空间的教学环境。第一,教学资源之间要生态和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各种教学辅助资源要与教科书互相配合、相互补充。同时教科书的编排,内容的选择等也要做到和谐。教学的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也要生态和谐。第二,教学环境要生态和谐。教学环境主要是教学活动发生的空间,包括,光线、噪音、教室布置与座位编排等。教学环境围绕课堂教学互动。只有当这些课堂教学物质环境本身做到生态和谐时。它们对教学进程的影响才是自然的和谐的。

2课堂教学的精神环境与教学情感的生态和谐。课堂教学的精神环境主要指课堂的社会组织生态和课堂文化生态。第一,课堂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社会组织的特性,要求民主、平等,但也受到课堂纪律的制衡。同时,这个组织内部有分化为很多具有同样特性的小组织(包括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那么课堂教学就要关注这些组织的情感,在情感的可接受程度下教学。第二,课堂文化是一个课堂的整体风貌,或者是心理状态。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必然能使师生在教学中达到情感的最佳互动,而情感的最佳状态也必然促进课堂教学向高效的方向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神环境与教学情感的生态和谐。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的生态教学却是教学论发展的诉求。在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不断破坏后,我们要重建课堂教学的生态。并且努力使这个特殊的生态和谐。

猜你喜欢
和谐生态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