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课程价值观及其对课程建设的启示

2009-07-24 01:47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价值观课程

曹 霞

摘要:多元文化视角下,差异多元是课程价值观的基础,多元主义价值观是课程价值观的核心,对话与沟通是课程价值观的实现策略。其对课程建设的重要启示在于在课程建设中正视学生的差异和多元,通过对话和沟通的策略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课程;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48-02

课程的发展是以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是文化中的价值观的传达,价值观是决定课程设置的意识形态。课程价值观是课程的价值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并从中折射出文化的价值。古今中外,人们对课程价值观的看法不一,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审视课程价值观,并对当今的课程建设提出若干启示。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课程价值观

(一)差异多元:课程价值观的基础

自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社会中存在多种民族、多种语言、多种宗教信仰乃至多种世界观及价值传统等“差异多元”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应对这些差异。继早期的同化主义后,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及多元文化教育的浪潮。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即是多元文化课程,差异多元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的基础。

差异的产生,起因于现代化运动所产生的科技理性,对区域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同化模式及普遍主义的反叛。差异强调真实,将个人视为一个原初与独立的个体,崇尚自己与他人相异的特质,认为差异是帮助个体建构知识并丰富彼此的源泉。差异的产生也与后现代有关。后现代延续现代而来,它反对现代性强调一致、统一的时代精神,认为现代性所强调的一元价值、单一视野。无法解决社会生活中诸多复杂的冲突与问题,因此必须面对差异,尊重差异。多元文化课程尊重差异和多元,并以此作为其价值观的基础。当然,文化之间除了差异,也存在许多共识,多元文化课程并不排斥这点,这诚如罗格所言,负责青年社会化的我们,应该让他们去接触差异的概念,同时,也应该去认识和尊重相同的美和力量。

(二)多元主义价值观:课程价值的核心

以差异和多元为基础的多元文化课程价值观,是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加拿大著名哲学家柯希(v.Cauthy)曾给多元主义价值观下过这样—个定义:“多元主义不是抛弃原则和基本真理,而是接受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即理解他人如何克服缺陷、充分理解、减少片面性看法的一种能力,是扩大为自己设身处地去理解的一种状态。”这种价值观中既体现了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

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世界的信息化,使得人类社会的各个部门和各种活动日渐全球化。Internet网络的开通,把世界各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话。但是,文化的异质性和个性,决定了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待文化冲突。强制地以一种文化贬低、压抑其它文化。甚至剥夺其它文化的生存空间,这种封闭的一元文化意识,在信息社会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站在他人的角度,用他人的眼光、心态看待事物,尊重每种文化的异质性,相互了解,求同存异,变得尤为重要。

从课程本身的发展看,以往单一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控制,课程内容主要是某一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音乐、艺术等,只强调某一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不够重视其他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教育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由主流文化所掌握和控制,并运用主流文化所界定的范围和方式去实施,成功的标准和学习的榜样也是由主流文化来界定。这就剥夺其他文化的生存空间,把它们排除在课程内容之外。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在承认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基础上,认为各种文化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均有其生存的空间,均应受到尊重,课程设计应尊重这一事实,指导受教育者认识自己的文化背景,了解其渊源、流变,接纳并愿意发展自己的文化。课程的价值观由“一元文化的课程价值观”转变为“多元文化的课程价值观”。

(三)对话与沟通:课程价值观的实现策略

如何应对差异多元,使多元主义价值观真正在课程中得到实现呢?对话与沟通提供了课程如何面对多元文化,以及如何处理各种文化差异的方法。对话指两个人或两个群体的相互接触。对话的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进行的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相互接纳、敞开、理解”。沟通指一般的意见交换。在后现代的思维中,课程起于对话和反思,“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只有通过对话和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能达到相互接受、理解、融合。

我们认识、理解、吸纳其它民族文化,发扬本民族文化,创造多元的世界,也只有通过对话和沟通的方式才会有效。在文化对话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不同文化的相似之处,更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恩贝托,埃科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与我们相似,而是要去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差异”。正如加罗迪所言,“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应该坚信:别人有些东西值得学习”。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对话与沟通,又会使各方拓宽文化视野,打破思维定势,有助于克服地域文化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引起有益的论争,激发创新的火花。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话与沟通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科学、平等的文明史观、文化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必须在保持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的同时,真诚地理解其它民族与文化,尊重他们对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

二、对课程建设的启示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教育个体的差异和多元

就教育而言,因文化的不同而带来的教育上的差异也是非常普遍的。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教育需求,而且人类的心智能力是多元的。即使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上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适合于全体的受教育者,但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后天素养、家庭环境、文化知识和见识、能力、品德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与自身追求和特点相符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用统一的标准来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这本身就是相当缺乏科学性的一种行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每个生命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差异性的尊重本是天经地义。因此,应该建立一种多元的、开放性的课程目标和体制,以学生发展为本。使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因为人是依赖于多元化的社会而存在的,社会的急速发展使人的需求也在迅速的变化和发展,人必须适应社会的多元化的政治状态、经济状态、文化状态,以此确定各种不同的发展方向。这样的课程才能真正做到包容差异,善待差异,才能不把差异看作是分离与问题的开始,而是看作是彼此丰富的机制。

(二)课程内容选择应该体现丰富性,有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教育目标的转换需要课程内容做相应的转换来实现。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个人,处于复杂的文化系统中,既有他自己所属的微型文化,也需要去认识社会中其他的微型文化,还要学习由各种微型文化组成的国家巨型文化。除此之外,个人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还需要学习其它国家或者其它地区的文化,课程内容也必须依据本国家、民族、地域的特点来进行调整和选择,如何学习选择呢,应该基于以下两点:一是文化多元的事实应该体现在课程中,在认同国家主流文化的基础上,使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本民族文化及相异的文化。二是注重民族性和国际性相结合,多元性和共性相结合,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课程的内容应该不仅限于本国的各种文化。还应该体现全球的多元文化,这样才能够既满足个体的独特的要求,又能够体现国家对一般公民或工作者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三)课程实施以对话和沟通为策略,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强调以相互理解、尊重、包容与学习的态度面对各种差异,其目的是使得每一个教育的个体能够在教育环境中体会到“差异的美丽”和“多元的丰富”,从而理解和包容异种文化。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实施中不能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个体,学生对多元文化课程的学习不是纯粹的文化传承和接受。他们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话和沟通的方式,以独立的或者与同学合作的方式去思考、猜测、假设、探究,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学习的各种观点与自己的社会及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引导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生成能力和经验,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价值观课程
我的价值观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