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探讨

2009-07-24 01:47刘宗南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刘宗南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实施等方面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62-02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说,对在学校层面上的有效教学的讨论较少,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领域,对其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系统理论分析几乎没有。不可否认的是,运用有效教学的理论。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而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和学生心理自主建构的社会互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一)课程理念错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我国学校开展的时间不长,许多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仍然很肤浅。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偏差:有些学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提出了异议,提出应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主张;而有的学者又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万能论”的观点。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误认识,必然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改普和发展所有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既可以是预防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大多定位于部分学生的障碍性心理教育而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教育,仅仅关注个别学生而忽视了全体学生,这种定位必然体现在教学内容不是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是泛专业化,使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同样存在着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把人的心理问题神秘化,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互动和参与。

(三)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已有的多数教材在价值取向上持有的是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短缺,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教师水平不高,缺乏辅导技能,很容易以说教的方式代替所谓的辅导,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四)课程实施滞后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机械地套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在不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学时间由教师决定和控制,活动由教师发起和推动,而学生只是活动的回应者,只需按照教师的期望回答出教师预期的理想答案。这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它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和原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影响,不以学生掌握了多少心理学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实现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为目的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从有效性教学的角度上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体验性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取得实效以及取得多大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体验是情境陶冶与内心感悟的有机融合,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内在提升。体验不是获取答案的手段。体验过程本身就蕴含答案。体验指向的不是活动结果,而是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经历学生内在的心理历程并使学生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情绪与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心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理解和建构心理知识搭建“脚手架”。因此课程实施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原有经验发生转化并形成新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过程。据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沿用传统学科课程的运作方式,而必须充分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使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心理的实践活动过程。

(三)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心理的建构过程也是其自我不断生成的过程,自我的生成又不断促进其心理建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预成与生成辩证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现实活动而进行协作的过程,它具有不确定性和建构性。

(四)师生的心理相容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人格上平等、情感相容的,这比在其它任何教学中更显重要。教师注意运用语言艺术,恰如其分地使用教学幽默,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学心理相容。教师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热情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发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启迪和教益,进而增强自信心,产生成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否则,只会流于形式,而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部教育性经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它是由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部分组成,其中活动课程是其核心部

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基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必要部分。这些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具有多元化的课程形态,而不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孤立的专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体现在心理训练课、心理指导课、心理自助课、心理矫正课、心理陶冶课等不同课程形态之中;以课外活动形式开展的社会实践、文化娱乐、兴趣和技能小组活动等。并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活动作为课程的基本实践形式。因为只有亲身参与各种活动,学生才能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反思;然后,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情感与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建立新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不断内化在活动中形成的正确的自我意识,最终达到人格和谐发展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有生态化的课程结构。一是要整体考虑影响学生心灵成长的生态化因素,如遗传因素和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个人心理健康程度和人格特质,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个人和他人的互动交往关系等。二是要关注微观层面,即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和个性成长。心灵成长过程中的协作和个性化活动,课程评价中的发展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等。

(二)构建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一方面,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独特性。实现多种模式和方法互补,发挥它们的整体效应,保障课程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致力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维护心理健康的实际技能训练,适当应用心理测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素质训练等专业手段。提高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实际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因为它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的知识,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活动中懂得认识与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性,进而能够主动地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因此。根据这样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有:认知法、角色扮演法、榜样引导法、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价值观辨析法、行为强化法等等。同时,由于团体辅导具有其他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多元化、互动性、高效性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拓展课程教学的功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其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扎实有效地开展,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教学实践培训和教育科研理论培训,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均执行资格认定制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持证上岗,发挥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所处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学校既应强调校内的全员参与。相互配合,还应重视与校外因素的沟通协调,不断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班级工作与活动、学校各种其他日常活动当中。学校还要重视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社区合作等途径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以便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