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教育心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2009-07-24 01:47台镜平于长艳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

台镜平 于长艳

摘要:语文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反复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关键词:心理活动;教育心理规律;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21-02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关,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学亦如此。

一、为自主而言——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一)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

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以侧重于下面几点:强化学习目的的教育,把学好语文与学好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采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结合情境教学,激发直接动机;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采用目标教学,在讲新课前提出学习目标,并阐明要学习的读写重点、项目的用途,激发求知欲。

(二)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

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应注意采用“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精讲点拨——迁移应用”的导学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三)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理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沮丧退缩、逃避,学习也就半途而废。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方法,再读有关语句,尝试解决问题,直至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消除脆弱心理,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二、为积累而读——学会学习的基础

只有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因此,读中悟法,积累读写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一)抽象,使知识概括化

贾德的概括心理论指出“只有一个人对以往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况的迁移”。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扩充法、找中心句法、“砍枝削叶法”、比较法、求同去异等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读写的迁移作好准备。

(二)例证,使知识具体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本组课文或其他文章,甚至自己的习作来印证已概括出来的读写方法,使概括化的方法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再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而读不应机械重复,应根据保持与遗忘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识记方式,在“正确理解”与“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经验的厚积。

三、为迁移而教——学生学会学习、改头换面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应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得以迁移。只有在广泛的读写语境中,慎重地进行迁移的教学,才会使由概括而来的读写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一)分析,使新课题类化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这就是说,只有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被学生所感知,对它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有可能实现。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课题进行分析。再与本组课文或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出新旧课题的相同点。以便找到知识的关联点,把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课题类化,使知识迁移。

(二)联想,使旧知识再现

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某一情境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三)领悟,使旧知识迁移

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语文教学应注意训练学生凭直觉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读写方法来尝试解决读写问题,使已知的读写知识迁移到新的语言情境中。

(四)

为创造而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生疏的。学生每获取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导提问方法,练思维深广度。语文教学应把单纯的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的方法,改变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模仿课文的练习题目。抓住重点词句,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难,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语文教学应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发散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导提要方法,练思维逻辑性。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编拟提纲,并按提纲复述或写作,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4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优、缺点,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5导想象方法,练思维独创性。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空白处或耐人寻味处,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训练思维独创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必将使学生由模仿走向创造。

(五)

为应用而学——学生学会学习的归宿

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归宿。

1基础性应用。基础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

2情境性应用。语文文字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时空环境。语文教学应通过图画、音像等手段,模拟或创设与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观察、感受、思维、表述。从而正确而熟练地应用语言文字。

3变式性应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改变人称、顺序复述课文或缩写、改写、续写课文片断,使学生在变式练习中应用语言文字。

4生活性应用。语文教学应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出板报、缩小报、小记者行动、代写书信等活动,把读写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
基于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量化的课程考核研究
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线上网络课程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做一题 会一类 通一片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基于 Proteus的仿真学习工作站学习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