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教好中学语文

2009-08-04 09:21周立杰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周立杰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一切与此无关的东西都该清除出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堂的纯净化。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想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语文思想

一、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准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种熏陶的过程,而要熏陶学生,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就要求有比较高的水准。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几百篇古文,几百部中外近现代的著名作品的印迹,没有几个自己所钟爱、崇拜甚至痴迷的文学作家,自身的语文味恐怕是难以浓烈的,而要使课堂充满语文味,学生充满语文味恐怕更是难矣。针对目前青年教师的现状,笔者想推崇一下古典文学。经几百年的大浪淘沙,流传于今的古代文学,无论是章法、语句的锤炼还是文意的意蕴,均堪为后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试看中国近代名人,哪一个不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对于他们清晰、严密地构建思想体系,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语文专业知识不仅仅是文学,还有诸如字、词、句、章等方面,语文教师如果老是读错拼音,写错字,讲解知识点错位等也是令人汗颜的。此外,由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除了“专”外,还最好是杂家,其它各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了解,如音乐、美术、天文、地理等。而在杂的同时,还要能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动态,特别是对学生喜爱的一些青少年作家的作品,如韩寒、郭敬明、满舟等,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必须有所了解。否则,教师与学生会形成“知识上的代沟”,甚至变为情感上的代沟。总之,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各方面都应尽量显示出其个人的审美风貌。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时间或短时间地影响和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每个教师都照本宣科地教,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是缺乏“语文味”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不必说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求。以上是笔者主从“专业化的水准”和“个性化的教学”,这两方面谈教师的语文素养,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相信要使语文课大放异彩,教师方面的条件已然具备。

二、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像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种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然而,正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促成情感的共鸣,谈何容易,教师到底该怎么做呢?这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情感的迸发,首先,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对于一些名篇佳作,往往是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故而,其间不乏朦胧素淡的清幽,峥嵘崔嵬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还有一个个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等,这些要激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或是可能的,如有的学生曾说:“我在读《石壕吏》的时候,想到他们真苦,简直想哭。”如此情况下,教师再稍加煽情,情感的共鸣实属易事。但是,对于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呢?比如说明文,怎样才能激起情感的共鸣,教出语文味呢?

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往往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与说明语言四要素,作为说明文教学的全部任务。长期以来,考试也是围绕这些内容,因此,学生觉得说明文很枯燥,没有兴趣学,也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淡化文体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特别是在程少堂教授挂帅所研究的“语文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的导引下,我尝试让说明文教学也能体现出“语文味”。因此,我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传统说明文篇目《看云识天气》中进行了新的教学尝试,特别是在语言教学万面进行了探索,收获颇大。

对于《看云识天气》这一课的教学,我思考着:假如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知识的认识上,则会变成地理课;放在说明文的学习上,又显得索然无味,所以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我设计了如下主要问题:(1)要求学生找出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一环节,我以抢答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纷纷找出许多生动形象的词、句、语段等。如比喻、排比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2)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语言为什么显得生动形象?”学生们基本上能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去谈,教师引导他们去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并适时归纳这些语言的作用。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统纱。”这一句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学生若有所思。(3)让学生自由朗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朗读中体会出语文味。基础好的学生读着已能背诵,其他的同学也可试着抄写积累这些语句。(4)拓展迁移训练,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我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如“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兴趣比较高,效果也不错。(5)最后,把学生利用电视、网络、阅读资料等搜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进行交流。如此45分种悄然过去了,师生都浑然不觉,学生兴趣比较高,都说学得有滋有味。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才能已然尽在其中。可见,说明文亦能上出“语文味”。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