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鞭效应”对商业银行信贷安全影响分析

2009-08-20 08:32詹原瑞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信贷风险

韩 镇 詹原瑞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牛鞭效应,然后分析了信息扭曲造成的“牛鞭效应”对钢铁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的影响,对其成因和后果进行了分析,进而分析了其对银行贷款安全的影响。最后对银行控制因此造成的信用风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牛鞭效应;信贷;风险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呈现产能扩大、产量攀升,生产成本和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一直到2008年7月。情况出现逆转、钢材价格暴跌、产销量下降。受其影响。其上下游行业产品的价格均出现快速下降,如焦炭和汽车等,许多厂家和经销商损失惨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受到很大威胁。本文拟以钢铁行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说明“牛鞭效应”的危害及对商业银行信贷安全的影响。

二、“牛鞭效应”对钢铁行业产业链影响分析

钢铁行业产业链构成:上游产业包括:煤矿、铁矿和焦炭生产等,下游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机械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汽车行业、造船行业等。大钢铁企业的销售渠道包括长期客户,经销商和临时客户。其中。长期客户为下游直接用户,由于用量较大而稳定,与厂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经销商通常具备较强实力、销售规模较大并与厂家按年签订销售协议。部分钢厂在销售协议中要求经销商确定最低销售量,并交存部分保证金。若不以完成销售任务,一方面扣减其保证金。另一方面。可能取消其未来销售资格;临时客户中一部分是下游用户,一部分是小的钢材经销商。钢厂通过长期客户和经销商销售的比例通常占全部销售的80%以上。

“牛鞭效应”导致钢铁行业需求扭曲的原因分析:

1需求预测修正效应:是指当行业的上游采用其直接的下游订货数据作为市场需求信息和依据时,就会产生需求放大。假设某零售商钢材按月定货。其平均销售量为60吨,历史最高月销量为100吨。由于8月份北京奥运会举行,出于对钢厂产量和运输困难等因索的考虑,为了保证销售不断货,于是他会在7月底前向其上级经销商下订单100吨。假设其上级经销商底下有10个类似零售商,汇总的销量预计后(假设)为1000吨。同样出于奥运会的考虑,为了保证销售的需要他又追加20%订货,于是他向钢厂下订单1200吨。钢厂不得不至少按1200吨投产,并且为了稳妥起见,他通常会加量生产。这样一层一层地增加预订量,导致钢铁供应量比实际需求量多出一倍。同样,为了保证生产。他又要向上游行业增加订货。这样导致了“牛鞭效应”。

2订货策略:影响经销商和下游企业订货策略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成本控制。一般情况下,经销商并不会来一个订单就向钢厂订货一次,而是在考虑库存和运输费用的基础上,在一个周期或者汇总到一定数量后再向供应商订货;为了减少订货频率,降低成本和规避断货风险,销售商往往会按照最佳经济规模加量订货。同时频繁的订货也会增加供应商的工作量和成本,钢厂也往往要求销售商在一定数量或一定周期订货。此时销售商为了尽早得到货物或全额得到货物,或者为备不时之需,往往会人为提高订货量,这样导致了“牛鞭效应”。(2)价格波动。通常情况下,长期客户和经销商的用量和定货量是比较规律的,但当钢材价格处于上涨趋势,或厂家为促销加大价格折扣时,如果库存成本小于由于价格上涨或价格折扣所获得的利益,客户和经销商将增加存货,加大定货量。这样订货没有真实反映需求的变化,从而产生“牛鞭效应”。(3)供需关系。当钢钢铁需求大于供应时,客户和经销商定货量超过了钢厂的实际产量。此时,钢厂理性的决策是按照订货量比例分配现有供应量,比如,总的供应量只有订货量的50%,合理的配给办法就是按其订货的50%供货。此时。客户和销售商为了获得更大份额的配给量,在再次定货时会将其订货需求量扩大一倍甚至更多,这是由于短缺博弈导致的需求信息的扭曲。(4)经营方式转变。由于一直以来,钢材价格处于上升势头。一些钢材批发商在坚持批发业务的同时,建立钢材零售网点和初级加工厂,以获得更多利润了:还有些经销商改变经营策略,放慢出货节奏,囤积钢材:甚至一些其他行业的业者,看到经销钢材的暴利。转而经销钢材。

3心理因素影响:一直以来。随着城镇化改革加快,在银行信贷政策支持下。我国房地产消费和投资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在快速增长(见图1)。这两部分的建筑用钢占据了整个钢铁需求的50%。同时,其它如机械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汽车、造船等行业的钢材需求也星现不断上升的势头。如机械制造业“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71%。造船行业2001年~2006年间,造船完工量年均以28%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十五”后三年,年均增速超过40%。当下游行业需求旺盛、本行业发展形势非常乐观。很容易让厂家和经销商产生乐观情绪。当类似宝钢和鞍钢这样的大钢厂采取扩张产能和能量,加大原料储备等策略时,往往引起其他钢厂的跟进和模仿,形成“羊群效应”。这也将加剧“牛鞭效应”。

三、“牛鞭效应”作用的后果分析

需求量突然增大,促使钢厂扩大生产规模以追求更大利益。于是。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扩张产能,增加原料采购以提升产量,使钢铁行业产能和产量急剧扩张。如果说上述原因造成的牛鞭效应影响的只是钢铁行业中少量的厂商或上下游企业,危害不会太大。但对经营规模和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羊群效应的影响。很难有企业能够抵御短期效益的诱惑。从经济技术角度看,每个钢厂的行为是合理的,但个体的理性行为导致行业的非理性,导致钢铁行业整体产能不断扩张,最终不仅引发行业的衰退和低迷,而且造成上下游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对银行业来讲这种非理性同样存在,银行将钢铁企业视为优质客户,大银行对大型钢铁企业进行支持,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型企业支持力度,对钢铁行业的非理性扩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银行信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钢铁行业产能迅速扩张,过剩现象加剧。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的统计,2006年全国产钢41878万吨,同比增长18.48%,同比增加粗钢产量6533万吨。生产铁原矿58817万吨,同比增长37.99%,同比增加生铁产量16194万吨。2007年中国生产粗钢4,89亿吨,同比增长15%。2007年国内新增生铁产能6100万吨,国内高炉有效生铁产能达到5.09亿吨:新增炼钢产能6500万吨。国内粗钢有效产能达到5.56亿吨。2008年国内新增生铁产能4900万吨,到2008年底国内高炉有效生铁产能将达到5.58亿吨;新增炼钢产能5100万吨,到年底国内粗钢有效产能将达到6.07亿吨。

2铁矿石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使钢铁企业成本剧增,行业利润空间缩小,亏损面加大。在我国铁矿石供应中,国外进口矿比例约50%,其中的60%由力拓矿业公司、必和必拓铁矿公司、淡水河谷公司等三大矿业巨头提供。三大矿业巨头通过垄断,有目的地将国际市场上供应进行

调节,维持轻微的供不应求状态,进而保证价格的高位。从2003年开始,国际铁矿石价格已连续上涨了6年。澳大利亚和巴西矿石的累计涨幅分别达到了410%和376%。国内矿石也从200元左右上涨到最高达到1800元,吨。在铁矿石涨价的同时,在需求拉动下,焦炭价格迅速上涨。焦炭价格从2008年初的1500元上涨到7月份3 200元以上,成为钢铁公司成本上涨重要推动因素之一。2008年9月前,央行先后多次上调存贷利率使钢铁企业财务成本不断增加。2008年1月~9月纳入中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具有代表性的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同比上升63.55%,钢铁企业盈利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迅速扩大:2008年上半年大中型企业钢铁产品销售利润率为7.61%,9月份降至1.4%,下降6.21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降低81.6%:9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有23户亏损,亏损面达32.4%2008年1月~9月亏损额11.54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8.06倍。进入10月份后,钢铁行业面临着全行业亏损的窘境。

3随着需求减少价格下跌,钢铁及相关行业风险显现。2008年6月开始,钢材需求减少导致钢材生产量连续下降。据中钢协统计,2008年上半年粗钢产量稳定增长,6月粗钢产量最高达4694.44万吨。三季开始逐月下降,7月4488.64万吨,8月4256.77万吨。9月3961.42万吨,7、8、9月分别比上月环比减产4.38%、5.17%、6.94%;9月比6月粗钢减产733.02万吨。下降15.61%。据了解,2008年10月末,面临不景气的市场需求,钢铁行业整体被迫加大减产力度。部分中小钢厂停产。

钢材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分析:(1)“从紧”货币政策抑制下游行业需求。在宏观经济环境紧缩的情况下,2008年房地产行业受政策打压限制,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钢材需求明显下降。建筑、机械、汽车、集装箱、家电等下游主要用钢行业需求大部分持平或放将缓,导致整体钢铁需求增速下滑。以汽车产销为例(图2),自2008年3月起产销量出现明显下降。(2)关税政策影响。国家对机械、家电、小五金等出口产品关税的调整,都不同程度降低这些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抑制了用钢需求。特别是自2007年4月份以来国家密集和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抑制钢铁出口的政策,相当大的提高了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成本,导致钢材直接出口减少。(3)钢材价格的大幅上涨抑制了部分需求。(4)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心理上冲击和影响。(5)下游企业和经销商库存过大导致的需求减少。

与产量下降相伴的是钢材价格的逐波走低:2008年上半年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从217点最高升至246.7点,11月2日跌至最低111.1点。跌幅55%。从图3可看出。上海螺纹钢价格在上涨至2008年6月份后,出现明显的价格下跌,进入10月份后跌速加快。同时。钢价下跌又导致生产原料价格猛降,铁矿石现货价格已经从1 800元,吨的高点降至700元,吨以下,回落幅度达到60%。焦炭价格下降也超过60%。许多焦炭企业停产。钢材及原料价格的下跌导致钢铁和下游行业的存货风险显现。据中钢协统计,钢厂平均矿石库存在4个月左右。按照这种情况。即使不买矿,钢厂也可以维持4个月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铁矿石的进口量还在不断增加。2008年1月~9月我国进口铁矿石34611.14万吨,同比增加6207.71万吨,增长21.86%。在国产铁矿石增产已经满足国内高炉生铁增产需求的情况下,增加进口铁矿石造成港口存矿和企业库存矿的大量增加,10月15日铁矿石压港量已达到8 900万吨,处于超饱和状态。因此。存货风险已成为钢铁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主要风险,且成为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最大威胁。鞍钢2008年三季报显示,该公司为原料、成品库存计提资产减值8.79亿元。

四、银行风险及对策分析

钢铁及相关行业面临的风险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增大。银行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对钢铁行业产能扩张提供的固定资产贷款支持。这类贷款期限长、金额大,因而风险较大。二是对钢铁及相关行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为应对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钢铁企业及下游各行业在即便在库存和产量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也需要更多的融资来满足经营周转的需要。在库存和产量增加的情况下,融资需求增长的更多,导致银行贷款增长更快。由于价格迅速下调造成借款人存货风险及销售减少引发的现金流下降造成借款人经营困难,由此引起的借款人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下降可能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对此,银行及时调整信贷策略并加强贷后管理:

1控制并压缩对钢铁行业及经销商的贷款规模,防止信贷过于集中造成行业风险积聚。

2结合宏观政策对钢铁行业及上下游行业借款人进行风险评估。虽然国家提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钢铁行业复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具体效果仍然有待观察。直接受益的是建筑钢材和部分特种钢材。许多品种受下游需求低迷影响可能时间难有起色。因此。要分析不同借款人受到冲击的程度、抗风险的能力,评估借款人自身风险控制的手段及有效性。结合行业分析,通过对借款人的调查研究,找出风险点。加强贷款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不可急于求成,要做到有保有压,一方面,要避免联合逼债导致风险加剧、两败俱伤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淘汰类或限制类钢铁企业的运行情况,实施信贷资金的有序退出,对已经出现信用风险的企业,要加强资产保全措施。积极防范信贷风险。

3引入附加条款和限制性条款,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中长期信贷合同中,应该增加附加条款和限制性条款,如规定在贷款偿清前借款人不得分红或设定分红的最高比例或额度等条件,对债权进行适当的保护。

4下调钢铁及相关行业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和贷款分类评级,提高贷款损失准备率。由于经济危机和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钢铁行业及受到较大冲击的造船等行业的借款人的信用品质明显下降,风险增加。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应在充分考虑具体风险的前提下调整借款人的评级,以提高拨备水平和风险覆盖率,使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更具前瞻性和审慎性。

参考文献:

1贺燕超,邱晓敏协同预测应对牛鞭效应,物流科技,2006,(2)。

2谢五洲,刘会林,牛鞭效应成因及治理,商场现代化学,2006,(4)。

3徐刚,张莹玉,钢铁企业盈利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迅速扩大[EB/OL]。

猜你喜欢
信贷风险
普惠小微信贷模式比较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