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策略谈

2009-08-27 07:05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成语诗词课外阅读

刘 炜

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说的正是积累的重要性,因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从丰富学生积淀、夯实学生的底蕴开始。当前的语文教学已经把“积累”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这是可喜的。然而基于种种原因,学生的积累虽偶有教师指导,但多数还处于无序状态,或虎头蛇尾,或朝三暮四。如何摆脱此种困境,如何让老师的指导呈现系统性、有效性与合理性?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把积累当成一道数学运算题来看待。

加法:日积月累的策略

毫无疑问,积累是一种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工程,是知识不断叠加形成的,虽然这不是一种简单的1+1式的叠加,但不可否认,积累,它肯定是一种加法。以成语的积累为例,今天学习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明天学习神话传说类的成语,后天学习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记忆库存便是这些分类积累之和。

因为积累是一种加法,所以需要学生长期和系统的学习,才能形成较为完整而全面的语文素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能因为教师的任教班级经常变化而半途而废,也可能因为老师为了眼前的“成绩”而顾此失彼了,于是学生的积累往往“有一餐没一餐”,“加法”也就不能顺利完成了,更不可能呈现一种“连续加法”的良性态势。这是比较遗憾的,最终受影响的是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之路。

减法:以退为进的艺术

如果说加法式的积累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尚有可能做到的话,那么减法式的积累,却不是每个语文老师所能做到的。所谓“减法”,简单地说,就是学会弃之糟粕,取之精华,在指导学生积累的过程中,注意舍弃一些不合适的内容,让学生的积累不至于盲目。我们知道,学生的积累最重要的方面来自于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在这一点上,语文老师要善做减法,以退为进。例如,到了中高年级,老师应当鼓励、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中外名著。然而我们知道,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多是文言文,如果让学生读普及本,可能少了原汁原味,营养价值不高;如果让学生读原著,又颇有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舍弃部分晦涩难懂的内容,选取一些经典的章节介绍给学生阅读。在这种看似减法的课外阅读中,难度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积累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乘法:事半功倍的妙招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运用,也为了提高人文素养。那么,积累只是一个过程,一个途径而已。不必忌讳,在积累这个问题上,结果应当是重于过程的。既然如此,追求“小投入”而“大收效”便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做好一道乘法,便可让积累“事半功倍”。

经典诗文诵读是当前很多学校和教师开展的一项活动,有的是“每周一诗”,有的是“课前一诗”,有的在教室里设“背诗角”,有的上“诗文欣赏课”,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采用联想的方法举一反三,往往可以促进学生的积累成倍增长。比如学到《卜算子·咏梅》一文时,让学生同时积累写梅花的诗词,如《墨梅》(王冕)、《梅花》(王安石)等等,或者积累毛泽东的诗词。并让学生及时记录在课本里,随时翻看。如此这般,读到春天诵《春居》,遇到大雪背《江雪》。一篇课文带出几首诗词,触类旁通。积累的过程如润物春雨,了无痕迹,效果却实实在在,一箭双雕。

除法:合理分配的门道

很多时候,因为功利而把积累沦为填鸭式,老师总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一些“AABC式”“ABCC式”“两两相近式”“两两相反式”的词语,以应付考试的需要。严格地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没有经过消化的积累是不具备生命力的,更不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多大的帮助。要想让学生的积累呈现合理性,并有消化的时间,那么老师就必须把需要学生积累的知识进行合理分配。以课外阅读为例,如此众多的课外书值得学生阅读,但如果在某一学期内,想要让学生把所有的读物一网打尽,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分配到不同的学期,不同的年段,什么时候读儿童文学,什么时候读科普文章,什么时候读名人传记、中外名著……有了这样一个完整、全面而合理的计划,学生读得可能就轻松一些,消化得更好一些。

当前一些学校开展的课外阅读指导就比较规范、系统。比如一些学校安排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明确制定不同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同时辅之以考级等评价方式,这是让阅读积累显得更为系统、更有计划的有效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何引导学生走好当前足下之路,是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加减”,或是“乘除”,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完成这一道算式,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成语诗词课外阅读
诗词书法作品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诗词篇】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