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家乡的清明果

2009-08-27 07:05潘朝阳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艾草形状家乡

潘朝阳

教学时间:4月7日(清明节后返校第一天)下午第三节班级特色课

第一个环节,组织学生交流清明节前后对家乡清明果的了解。我直奔话题,揭示话题:“同学们,刚过完清明节,刚吃过清明果,清明果的清香仿佛还飘在嘴边。现在,大家一起来介绍家乡的清明果,先说说它是怎么做的,再说说它的形状和味道。”

下面,我让学生先同桌之间互相介绍。之后,请特别主动的学生来介绍。先介绍家乡清明果的做法。经过许多学生的介绍及其补充,我在黑板上完成了这样的板书:

割艾草→捣青→和米粉→做果坯→包馅→封口

这样,学生们大致了解了做清明果的工序。瞧他们那眼神,眼前仿佛摆满了清明果似的。

接着,介绍清明果的味道。学生们好像变成了馋嘴的猫儿看到鱼儿一样,一个个抢着来说。第一个说,里面放着红糖和芝麻粉,很甜。第二个说,我吃到的是白糖馅的。第三个怕大家要忽视他似的,说,我奶奶拿来的馅是咸菜豆腐,是咸的。第四个抢嘴说我们家的馅是火腿做的,很有营养。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急着说,抢着讲,生怕失去给大家介绍的机会。说了好一会儿,才说完清明果的风味,我概括了一句,说:“综合大家所介绍的,家乡的清明果主要有两大种类,一类是甜的,一类是咸的。”学生们都点头同意。

点头的学生还没把头点下,表示完同意的意思,好几个学生举手,向我示意,要介绍清明果的形状。我一连请好几个学生来介绍,根据他们的介绍,我在黑板上先后写出:三角形、犁头型、饺子型、圆形、半月型。说到圆形的清明果时,有一个学生说他们家有一块模板做的“果印”可以印出圆形的清明果,上面有花草树木的图案。他一说完,马上有个男生说,果印还可以有文字,比如喜、寿、春、丰收,这样可以表示人们的美好愿望。嘿嘿,这个学生真会设计!其他人都非常佩服,向他投去惊羡的目光。马上有几个学生来表示他们大胆的想象力,一个说:“那我们明年的清明果就做成各种形状的,什么猪呀羊呀。”说到这里,停顿一下,马上有第二个接上来说:“我们家的清明果,我想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第三个学生说:“我把自己吃的清明果做成甜的味道,我把大人吃的清明果做成咸的味道,让大家都喜欢吃清明果!”第四个学生也赶热闹,说:“今年,我家的清明果糯米粉放得太多,太粘牙了,吃得不舒服。明年的清明果的果皮里要少放点糯米粉。”

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学生,吃清明果吃出了许多知识,不仅知道了做清明果较完整的过程,它的味道,俨然是群美食家。这还不算厉害,最后几个学生还提出做清明果的建议,一反传统的形状,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新造型、新风味的清明果来。真是后生可畏!

临近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大家再调查、再品尝家乡清明果的做法及其形状和味道,等到调查后,再动笔介绍。为了激发学生的调查和写作动力,我还说:“如果你今天调查得很仔细,收获必定会很大。如果你的介绍让人一看就知道家乡的清明果怎么做,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味道的,并且喜欢吃,那你就是给家乡的清明果做了一次很好的广告,家乡的人一定很感谢你,佩服你。如果我们的县长知道你介绍得很好,说不准,他还要亲自上你们家专门向你表示感谢呢!”

这一天,学生带着认识清明果的任务,回家去调查、品尝和写作。

4月8日(清明节后返校第二天)下午第三节班级特色课

在大屏幕上,先出示网上下载的一段介绍清明果的文字:

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是用来祭奠先人的。

做法:用艾(一种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和水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艾的绿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豆沙馅,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绿的像馅饼一样的东西,底下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腻。

在读之前,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网络上的介绍,比比看自己介绍家乡清明果的作文有没有超过网络作者。好不好?”

学生很兴奋,因为他们第一次把网络上的作者作为自己的比赛对象,新鲜而刺激。学生说出了几个优点后,也提出了几个缺点。这时候,我问:“同学们,有没有胆量跟这位网络上的作者比一比,你认为自己有没有比他介绍得好?”有些学生迟疑不决。我就趁势说道:“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其实很多同学都已经超过了他!不要认为网络上的作文就比你的厉害,当然它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接着,我请学生来欣赏介绍做清明果的博客文章,该文以图为主,文字不多,只做简要的介绍。

这是流程图,共8道工序:切团,揉圆,按扁,擀薄,做斗,装料,合边,固口。

接着,让学生看蒸之前清明果、蒸熟后的清明果等照片。

看完后,我说:“同学们,看了刚才的介绍,你们认为这样的介绍好吗?”

我刚提出这个问题的刹那间,觉得自己的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不想,十多个学生“忽”地一下举起手,向我要发言的机会。第一个好奇地说:“他们的清明果怎么都是饺子形状的?”第二个佩服地说:“做清明果的工序那么多,看了一张照片再看看‘切团,揉圆,按扁,擀薄,做斗,装料,合边,固口那些字后,差不多已经知道人家的清明果是怎么做的。”第三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说:“看了后面的几张照片后,我知道这清明果蒸之前、蒸熟了之后,完全是两种颜色:生的时候是白里透青的,蒸熟以后是嫩嫩的艾草的那种嫩绿色。放凉了之后,好像是玉做的一样。”

“哦,你是表扬网络作者照片拍得好!是吧?”

“是的!”这位学生点头称是。

第四个学生真正说到介绍方法上来了,他说:“大家稍微看一下,就知道清明果怎么做的,是因为有照片,一看就知道了,再加上有文字说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哦,那如果没有这些照片,该怎么办呢?”我故意“为难”他。

“那当然用文字来介绍。”

“那么,你将怎么来介绍呢?”我把“矛头”直接指介绍方法,逼他做出即兴的思考和回答。

“我认为8道工序,网络作者用‘切团、揉圆、按扁、擀薄、做斗、装料、合边、固口这些文字来介绍,让人不是很清楚,只能让人知道一个大概。”

“你怎么办呢?”

“那我把做清明果的整个过程一步一步地说清楚。不就是行了?”

“是的!是的!”边上有几位学生应和道。

“那可得详细介绍整个做清明果的过程,看清楚了再写喽!”

“好的!”这位学生非常自信地答道。

“我认为:我们一定要介绍清明果的形状,因为这形状太美了,可以写一个比喻句。”又一个学生“跳”了出来。

“什么比喻句?”

“一只清明果就像一只玉饺子。”

“什么‘玉饺子?”

“‘玉饺子么,就是用玉石雕刻出来的饺子!”

“还有其它比喻吗?”

“像半个月亮。”

“刚才,我们听到了两个很美很美的比喻。看来呀,清明果太美了,竟然给我们有这么美的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挑战这些网络作者?”学生们昂起头,气壮如牛地齐声答道:“想!”

“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吗?请再花点时间修改修改,再过8分钟,我们请一些同学读一读家乡清明果的介绍,看看他们有没有超过网络作者,好不好?”

于是,学生开始修改自己的作文。

8分钟后,开始集体欣赏同学的作文,在大屏幕上先后出示三篇作文。先读杨天伦的《清明果》。

清明果

◇杨天伦

你知道清明果是怎么做的吗?现在我来告诉你吧。

先是把艾草用开水洗干净,再把艾草里的水挤干,放进锅里煮,大约五分钟即可。煮好后,把艾草和米粉和在一起,先把它揉一揉,在揉的过程中,再加一点儿开水,然后,再打一打或者抓一抓,把它粘成一团。接着,分成小团,再把小团揉成一个个球,再把一个个球压成一片片圆形。我们这时就可以在面片中加入果馅,把它紧紧地包起来。然后,在锅里煮十五到二十分钟。清明果有好多形状,有三角形、圆形等。我最喜欢的形状是圆的,因为圆的清明果上面可以刻一些东西。

清明果有两种味道,有甜的和咸的。我最喜欢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吃甜的会蛀牙。

听完,几个同学先表扬他:洗干净艾草再煮,说明观察得很仔细;做清明果的过程比较清楚;介绍了清明果的许多形状和两种味道。也给他提建议:“把它粘成一团”要改成“把它揉成一团”;这段话中“先——再——然后”这样的顺序词用得太多,要改一改。

接下来读楼倩蕾的《清明果》。

清明果

◇楼倩蕾

你们知道清明果是怎么做的吗?如果你们不知道的话,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清明果的做法是要先到田地里去找艾草,找来再摆平艾草,然后烧开锅中的水,把洗得很干净的艾草放入锅中。最好是“青”中加点“蓬”,这样的话,就会比较绿,而且你吃上一口的话,会觉得很嫩又很香。几分钟后,眼看着艾草煮熟了,就赶紧捞起艾草放入一盆冷水里。不然,老让它待在热水里,那样很容易变黄会影响“成品”的色泽。而且,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不断测试水温,如果冷水逐渐变暖,就要另换冷水,直到艾草完全冷却,并漂洗干净,捞出,挤干水分,把艾草“弄”碎。

第二步是和粉。注意控制好水量。和好的粉团白白嫩嫩的,加入捣碎的艾草,立马变得绿绿的,当然前提是面跟草要揉均匀了。

然后,根据喜好把粉团摘成大小均匀的小坯,用手搓圆后捏成厚薄均匀的小碗状,放入自己喜欢的馅料,封口,雏形初现。这里要提醒一点,搓粉团前最好手上抹点色拉油,以免湿粉粘手。至于馅料,甜的有白糖、芝麻、豆沙、奶酪……咸的可以放笋、肉、豆腐干、雪菜等做成大杂烩。总之,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想放啥就放啥。

一读完,学生就点评。照例先表扬:很多地方介绍得很详细;一步一步地介绍得很准确。接着,提建议:“挤干水分,把艾草‘弄碎”后面要加成一句——“做成了‘青(方言)”;“加入捣碎的艾草”中的“艾草”要改成“青”。

学生评点完这三篇作文后,我问:“这两位同学比起网络作者,好一些,还是差一点?”

一开始,有个学生含含糊糊地说:“没有。”我看着他的眼睛说:“真的?你可不能小看自己的同学呀!”一下子,学生们发出自豪的声音:“超过了!超过了!写得比他们要长,比他们要具体,怎么做介绍得很清楚,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味、有哪些形状、哪些味道。”看着学生们自豪的神情,我说:“经过自己的调查和品尝,同学们都了解家乡清明果,并且给家乡的清明果做了很好的介绍,这就是给家乡的清明果做了很好的广告,家乡的父老乡亲一定会感谢大家的!”

最后,在大屏幕上出示:

清明果两头翘中间凸呈元宝形。

用左手托住果坯,右手伸出大拇指、食指,在捏拢的边上一分为三,掐下,中间凸起,两头尖翘,一只元宝形的清明果就好了。

花边果不能用力掐下,得用右手拇指从一头到另一边蜻蜓点水般轻轻地并均匀分布掐到头。近看,锯齿一样错落有致,远瞧,仿佛波浪起伏,煞是好看。石榴果也不难,随意把果坯的一处往圆形果坯的中心点一折,再顺着这个折把果坯卷成桶状,你会发现底部有些锥尖形,顶部则是卷曲的果边成喇叭形。把底部捏圆按平,靠近喇叭口的部位扭细一些,就像衣服掐腰收身一样,交给上色的人用洋红、洋绿或山栀花汁的黄色点染在“喇叭口”,状如花须、花蕊,托在手上,俨然一朵含苞欲放的石榴花。花篮果就难得多了,先把果坯捏成三角、四角、六角或更多角,再把那些角剪成细小的条子,小心翼翼地把那些稍有不慎就断的细小米粉根据需要,或捏成薄薄的各式花瓣、叶片,或细细的花须等等,最后上色,一只小巧玲珑、“花团锦簇”的袖珍型花篮就做好了。

花边果、四角六角多角果、石榴果、花篮果、寿桃果、如意果、鸳鸯果等等,大小不一,姿态迥异,红绿相间,黄白映衬,无不生动逼真,形神俱备。就像面对做工精湛、玲珑剔透的工艺品,让每一个观者无不叹为观止,无不为做果者的精湛技艺而倾倒。

——徐水法(《清明望囡果》,《今日浦江·生活时空》,2009年4月3日)

由教师读家乡的徐水法作家笔下的清明果,请学生欣赏。读完,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家乡的清明果怎么样?”学生们都说:“家乡的清明果很美,像做工艺品一样。”趁着学生的这份喜爱之情,我即兴给学生一个画画的任务:

“同学们,家乡的清明果真美,你们能画一画它们吗?试试看?”

这时有同学兴奋地说:“老师,能不能画自己想象出来的清明果。”

“当然可以,说不准你能设计出新式的清明果呢!”

学生快速动笔画了起来。一眨眼工夫,他们笔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清明果:石榴果、菠萝果、花果……

我选了五六张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大家看,学生们看了,纷纷表扬想象力丰富的同学设计和绘制出了那可爱又美观的清明果。

课末,我给学生布置新的任务:明年清明节前,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学伙伴一起合作调查做清明果的整个过程,不仅吃清明果,还要动手做清明果。

介绍家乡清明果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学生们意犹未尽,真是课已毕情未了。看着他们那凝神的双眸,我仿佛看到了明年清明前他们一定会为清明果而忙,并且乐在其中,在那份充盈着调查、动手做、品尝清明果的体验之乐中,更熟知家乡的清明果,更准确地介绍好它。这绝对是一次更高能力水平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猜你喜欢
艾草形状家乡
在每个角落都插上艾草
艾草粑粑
艾草飘香
火眼金睛
分一半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心的形状
三束艾草(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