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2009-09-16 04:44陈淑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研究

陈淑娟

研究性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在初中研究性学习中怎样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成为初中地理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实施,集中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极大地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是初中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可研究、可探讨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学科可研究的范畴上,如环境污染问题、绿化问题、旅游、商业、企业、交通等。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做大量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是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设计作用

设计疑问,激发情趣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行修习、自主探索,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问题,激发情趣。

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怕教师提问,设置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3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充当科学家,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教师的组织作用

教师是教学形式、学术活动、活动场所的组织者。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而且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活动。

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防止组织不当,浪费时间,影响效果。

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农村生活的学生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课题;郊区学生,可以调查郊区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学生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问题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选题存在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或许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学生刚从依赖于教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上,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和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创造动力。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这一类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采纳实践的形式,调查方式可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还要提醒学生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要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以及要获取所需资料应该走访的相关机构,野外观察还应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准备,等等,并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料。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路人,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学生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更能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效果很好。

综上所述,教师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情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基础;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科学、合理的组织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基本保障;教师准确、及时、科学的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可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第一次写课题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