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心得

2009-09-16 04:44姚丽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同类项对角线多边形

姚丽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笔者先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呢?(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思考探索,学生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

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先想象,再师生动手、观察,最后在多媒体上演示,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只是教师讲解、操作,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有理数的加法”的学习中更加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交流进行加法运算的体会和感受。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教师。学生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数学的严谨、简洁、抽象等特征,巧妙地安排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笔者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新教材设计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南县东黄坨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同类项对角线多边形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要点过关
用活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多边形中的“一个角”问题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初试锋芒
学习同类项 口诀来帮忙
多边形的艺术
解多边形题的转化思想
多边形的镶嵌
认识和应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边、角、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