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与优质学校构建的策略

2009-09-29 09:56曾泽光
师道·教研 2009年8期
关键词:办学师生学校

曾泽光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一种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斯肯、迪尔和彼得森(Deal&Peterson)认为,学校文化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工作和生活所共同建构的组织传统与规则,并且内化为人们思考、活动和感知问题的方式。面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学校的需求日趋强烈,如何挖掘学校的文化、构建优质学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策略一铸就学校灵魂

学校文化体现着一个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追求,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风格和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文化的存在形式不仅仅是物质的、有形的,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人的文化,它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发展前途,也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对学校文化的总结、积淀、提升,重视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努力铸就学校的灵魂。罗阳中心小学有着100余年的办学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历史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校各个时期的历史需要认真的梳理回顾,明确哪些东西是要摒弃的,哪些东西是需要继承的,哪些东西是需要充实完善的,需要对学校文化作出明确的判断,借助访谈、调查和评估等工具来定位理想的学校文化,借助于这一文化形式来构建优质学校。为此,我们在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中广泛征求意见,对学校办学理念、目标、特色、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展开自下而上的问卷反馈、座谈会、讨论会,人人发表意见看法,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到各教研组,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罗阳中心小学努力用学校文化来教育、引导熏陶规范师生的思想和言行,学校文化的灵魂就是学校精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诚信、好学、合作、健体”的校风,构成了我们学校的精神。这个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建构了以培养发展生命为核心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自主发展,不断创新的风范和文化底蕴;体现了学校文化一脉相承,以人为本的宽广胸襟和厚重的教师情怀,将秉承和弘扬学校精神,并融入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策略二构建学校制度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本身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它既要体现制度的有序性、针对性和养成性的特征,强化对师生个体的强制规定作用,又要同化师生群体的价值取向作用,使之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学校在建立制度、规范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发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要认识到制度本身不是为了束缚人性,而是指导人的发展,尊重人的权利需求,重激励、重调动,使学校以人为本的文化追求在制度建设和运用中得到体现,起到发挥和保障作用。

在制度创建方面,罗阳中心小学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细节,在学校制度建设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增加学校管理中的透明度。每逢学校有重大事宜,都会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学校的重大事情,如职称评定、奖励晋级等工作在决策之前,需充分听取教职工意见,并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执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多地考虑教师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进而建立适合教师、学生主动发展的《师资队伍培养实施方案》《新秀型教师培养方案》《骨干教师培养方案》《文明班级、学生评比办法》等制度,按规则来行事。

学校的规章制度无非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保障功能,即保障学校协调有序健康发展,保障师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激励功能,即激发调动师生为实现办学目标,实现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就要努力构建学习型学校,制定能保障学校每一个成员的学习规章制度。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学习型学校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激励教师学习的强有力的机制,以教研组为单位,创建学习型小组,这种合作学习不是参与者个人智慧的叠加,而是群体智慧的碰撞,这种合作学习会带来参与者与原有认识上的超越,生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研究的效率大大提高,努力营造学校内部浓厚的学术氛围。要求每位教师都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将个人的主动学习与学校文化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弥漫于校园的乐学氛围,鼓励老师边工作,边学习,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使学校在不断发展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双赢,使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策略三精心构建校园文化

学校是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家园,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会体现全体师生共同的思想情感、审美观和价值观,使环境成为育人的重要资源。为此,罗阳中心小学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方位统筹设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定位于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相互融合,彰显传统文化占主流的教育意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成长的特点,学校在学生区每一层楼设计不同的教育主题,画面直观生动地展现传统文化的精粹和名人名家的生平介绍,在综合楼挂起传统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宣传板;每层楼都有名言警句的大字嵌在墙壁上,时刻感染激励着学生不断地进取;把不同年级的学生书画作品展示在走廊中,将写有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的铜字挂在教学楼的明显位置,让全校师生感受学校未来的发展和勃勃生机,创设具有特色的物质上、精神上、制度上的学校文化。物质上:学校园区、人文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使每面墙、每条标语、每一扇门、每条小路、每个角落都具有文化品味,体现人文精神;精神上: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对师生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实施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成为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特色活动。学校用文化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再塑全校师生的人格;用儒家文化的精华提升全校师生的精神。全校师生加强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更加凸显了学校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也为学校-师生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进而转化成他们爱国、爱校、爱家的实际行动。

策略四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师生和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老师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为研究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力求做到了解每个学生,友爱每个学生,学校聘请教育专家学者到学校做报告或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开阔老师们的思维视野,使老师们了解前沿的教育动态,有的放矢开展好工作。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论坛,论坛涉及教育实践中最敏感的话题,让教师谈责任、说理解、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快乐老师。

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师生关系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最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引领教师注意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着力构建起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讲、模仿、练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种单一的学习模式需要改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思考和实践过程 。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办学师生学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