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学批评方法

2009-10-22 09:12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文学批评文学作品

陈 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原则、方法等做了相对详尽的说明和指导。本文拟就《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文学批评方法加以简要地梳理。

一、元方法

所谓“元方法”也就是“方法的方法”。它指的是哲学层面上的“根本方法”。“元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和起点。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关于文学批评元方法的直接论述,但是通过对其中相关文字的揣摩,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批评的元方法是马克思主义。

1.从课程的指导思想来看

关于课程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这样阐述:“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课程的指导思想,当然也就是高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指导思想。

2.从批评理论的逻辑起点来看

从理论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反映论。而反映论的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和阅读两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同时,要求高中生能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并“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这四句话中蕴涵的基本理论前提是,文学是一种(能动地)再现社会生活的方式。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二、类方法

所谓“类方法”,指的是在元方法统率下的具体的批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所主张的具体的批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社会学批评

社会学批评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对影响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要素的关注。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最有代表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作为再现生活的精神载体,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也凝聚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时代精神,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举例”的传记选读部分要求高中学生“能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这里的“典型”和“细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经常使用的两个词语。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共四次提出了“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文学作品。而“历史眼光”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所强调的批评标准之一。恩格斯就反复提倡“美学的和历史的”文学批评标准。正因为如此,社会学批评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历史批评”。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对作品的影响评价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这些阐述表明,《语文课程标准》把社会学批评作为高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批评方法。

2.语义学批评

语义学批评是在西方形式主义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语义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语言的语境、语义、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构成意象、形成结构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而作品的意图只需要从文本语言中去寻求而无需外部力量;文学批评的任务是在作品有形的范围内进行文字分析。

关于语义学批评,《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部分中有相对集中的论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概括起来,这段话至少包含三个要点:(1)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把握;(2)强调对文本结构的分析;(3)强调分析过程中的语境意识。这些正是语义学批评的精髓。

除此之外,这一种批评方法也强调“知人论世”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作用。语义学批评不仅贴合教学实际,与应试的关系也最为紧密。

3.读者—接受批评

读者—接受批评强调在文本文学价值形成过程中读者的作用。接受美学和阐释学是这种批评流派代表性的学说。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其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就直接采用了接受美学的观点。

与接受美学有密切渊源关系的阐释学也认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就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使用的“文本”、“对话”等术语,最早就是由阐释学提出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采用了阐释学的基本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因而要“用现代观念审视”文学作品,“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这些提法都是在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读者—接受批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具体体现。

关于元方法和类方法,有以下两点需要强调:

(1)元方法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语文课程标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元方法。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批评方法唯一的元方法。

(2)同一个元方法之下可以有无数种类方法。类方法之间不具备排他性,而是互通、互补关系。

比如社会学批评和语义学批评都强调“知人论世”,在这一点上,两种批评方法是相同、相通的。另如“整体把握”,不仅是语义学批评的理论要点,也是阐释学批评所强调的解读原则和方法。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文学批评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文学作品与数学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