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模式构建的原则、方向

2009-12-04 07:50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人才

钟 珊

摘要:在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必须找准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遵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从立足和生存的意义上构建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培养人才是首要的和主要的职能,这更是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和职能所在。在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上,学校定位是关键。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各自的条件,在履行高等教育职能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明确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基于嘉应学院的办学现状,笔者试提出构建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与方向。

一、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优势

1.现有的基础设施资源

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资源,这是学校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以嘉应学院为例,生均占地面积63.45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1平方米,生均学生宿舍9.01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4265.62万元,拥有实验室56个,建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各类藏书115万多册,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6.7%。这些都为嘉应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现有的成功办学经验

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是由从专科教育升格为本科教育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一是学校多年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注重校风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二是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各项管理制度,如师资培训制度、教改立项制度、中青年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选拔与培养制度等,这对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课程建设上尤其注重合格课程建设,要求每门课程要根据实际编写教学大纲和配套练习,推行教考分离、试题库管理制度,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组织教学研究立项,成熟后在学校推广。同时,鼓励实行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学,注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3.人才的年龄优势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师资主要来源于相关高校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使得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向于年轻化。如嘉应学院4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1.19%,其中3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5.45%。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可塑性强,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他们在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中逐渐成为主要力量。

(二)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劣势

1.重理论,轻实践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较低,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如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有的实习基地形同虚设,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本应成为他们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总结,是对他们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但由于认识和管理上的偏差,一些学生对毕业实习往往敷衍了事,这就影响了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材、教法与社会需求断层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际中教材的更新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教材内容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与市场接轨,教材应充分融入社会需求的新信息、新变化,要注重素质教育、实践环节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明确体现出大众化教育下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教学方法上,不少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教师不必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无须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往往都比较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3.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一方面,学校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使得学校的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学校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师资潜质未能充分开掘出来。由于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大锅饭”现象仍充斥校园,教师的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二是后勤设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后勤社会化改革举步维艰,学校后勤设施未能有效利用起来为师生和社会服务。三是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学术部门)的摩擦导致行政管理低效运行。同时,学校各部门的职责未能完全理顺,也导致了部门间的推诿扯皮现象。

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社会需求是导向,培养模式是核心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作为教学型高校,应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科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基础和重点,应努力培养面向基层的高质量的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的应用型人才。

(二)通识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

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知识应用是基础,创新能力是目标

高等教育的职能客观上要求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以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为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向

(一)突出专业特色,以点带面

地方本科院校为求生存并在办学上有所突破,必须对办学思路进行改革,即改“全面开花”为“重点突破”。在对教育市场进行细分之后,采用密集性市场策略,选择细分专业的少数几个进行长期不懈的重点建设。要建立自己的特色特长专业,完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等,以实力打造特色,从而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生源竞争中使自己求得发展。

(二)加强实验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作为地方院校,要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着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有两个硬性标准: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有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环境并进入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为地方培养出大批实用型人才,实验基地的建设就很有必要。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学生服务

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影响一所学校能否培养大量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除利用原有的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学校还应利用校园网站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也可以在宿舍、家里甚至工作单位接受来自于学校各方面教学信息的课程安排。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和为学生服务方面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手段弥补现有软硬件资源的不足。

(四)剥离相关服务机构,轻装上阵

剥离相关服务机构,让地方本科院校轻装上阵已是大势所趋。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例:首先,可以节约管理费用支出。实行后勤社会化后,学校的各项服务交由社会性服务机构或社会承办,可以减少学校对后勤的投入,从而缓减财政压力。其次,可以增加学校的收入。经招投标运作,众多商家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进驻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方面的校内服务,这不仅可以增加学校的收入,还可以保障经营活动的正常、及时与规范。再次,社会力量承担相关服务,使学校可以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和科研。最后,后勤服务社会化不仅精简了机构,也为学生勤工助学、培养学生接触并服务于社会等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诸凤娟.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责编:晓岚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人才
人才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