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及控制策略

2009-12-04 07:50冯振伟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风险控制

冯振伟

摘 要:国家助学贷款在推行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因此,有必要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银行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个人信用评价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自实施以来得到了银行、学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由于当前一些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流动性大和少数学生信用意识较差等原因,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国家助学贷款。

为改变这种局面,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于2004年6月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贴息方式、还贷年限等作出了较大调整,并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的责任和义务由国家、银行、学校、学生作为综合主体分别承担,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刚刚起步,发展还不够完善,银行在其中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资信风险

银行因无法准确地了解借款者的资信状况而使发放贷款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数额小、借款人分散,在还没有普遍建立个人资信评估体系的情况下,银行对借款人进行单独信用调查的成本将远远大于其收益,因此银行只能放弃对借款者的有效审查和挑选。

2.信用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实行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方式,贷款的偿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款学生的自觉性。在诚信尚未立法的市场经济社会,信用只能是道德层面的考量指标。而在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个别借款学生不但不用为其失信造成的后果承担任何责任,而且其失信的边际收益还远远高于守信,这就导致一些借款学生会产生欠贷的想法,以致逃避还贷现象屡屡发生。

3.还款能力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并不要求借款学生提供实物担保或担保人,这就降低了贷款申请门槛,为贫困生申请贷款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国家助学贷款偿还资金的来源是借款学生未来的收入,一旦借款学生未来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就面临着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

4.收益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高风险、低收益的业务,在缺乏收益动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势必会对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缺乏积极性。

5.监控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学校所在地银行发放的,而借款学生则来自全国各地,其毕业后的工作地点也会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这就使银行对贷款学生的监控软弱无力,造成监控风险。

6.政策风险与法律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显著的政策性,因此任何关于国家助学贷款本身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一定的影响,任何影响到大学生收入的国家政策也都会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使得贷款银行势必面临着一定的政策风险。另外,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银行债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也会使银行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1.个人信用评价机制的缺失

因缺乏个人信用体系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使得商业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两种后果:一是贷款前的逆向选择。那些积极寻找贷款、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通常是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二是贷款后的道德风险。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道德风险突出表现在: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有的可能会用这笔钱去从事非学业活动,有的可能会因学习成绩差而受到学校开除等处分,有的可能会故意逃避还贷。

2.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国家助学贷款方面的法律法规,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多依据《担保法》《贷款通则》等,而这些法律法规都是针对生产性贷款制定的,对国家助学贷款并不适用。此外,我国目前对学生欠贷问题的追究还只是停留在行政规定的层面,缺少法律约束力,甚至缺乏切实可行的追讨贷款的办法,这些问题都间接地加剧了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金融风险。

3.毕业生履约能力不高

借款学生刚毕业,一方面要为就业、再就业投资,另一方面要为恋爱、结婚、赡养父母花费资金,这种现状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恪守信誉与维持生存的两难选择,难免会产生恶意躲避还贷的现象。

4.缺乏担保,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

国家助学贷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有关部门却将其定性为商业贷款;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对金融不良资产的管理非常严格,这就势必造成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另外,国家助学贷款是纯粹的个人信用贷款,笔数多、金额少,成本高、收益低,一旦发生呆账、坏账,收账成本高于收益,在目前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几乎承担了所有的风险,这也造成了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中间(银行)冷、两头(学校和学生)热”的局面。

三、新时期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对策

1.加强管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与管理,尤其在现阶段外部配套条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更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管理,牵头研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重大或突出问题,提高信贷政策的传导实效。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助学贷款有法可依。

2.严格认定标准,实行生源地贷款

贫困生认定是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贫困生衡量标准。另外,国家还可以鼓励各商业银行推广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其优点有以下五个:一是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便于根据国家助学贷款要求发放贷款;二是由于贷款由学生家长经手,因而便于学生家长监督学生对贷款的使用;三是在学生毕业后便于了解学生的去向;四是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分别办理,不会影响高校与银行的其他金融业务;五是可以减少学校所在地经办银行因人员不足而造成的压力。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的信用意识,使他们树立起牢固的信用观念。有关部门还应尽快建立省级乃至全国的学生诚信系统,将诚信纳入道德考核范围,使之成为借款学生在校考核、毕业评定和就业的衡量标准之一,对将来的人事录用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4.制定灵活的偿还期限和还贷方案

一方面,对于不同专业的贷款学生,银行可以尝试制定不同的还款期限;另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还款方案,以激励学生按期还款。

5.转变担保方式

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人信用是其唯一的担保。但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很大,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商业银行承担了几乎所有的贷款风险。因此,化解国家助学贷款还贷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变信用贷款为担保贷款。对此可以设立专门的国家担保基金,采用民间担保或让学校(校办实体)、企业担保,甚至可以考虑采用学生联保等形式,以调动银行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高校扩张与隐性财政风险:机理及治理[J].大学教育科学,2008,(4).

[2]姜雪涛.制约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8).

[3]赵宏斌.教育收益与风险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8).

[4]刘建民,熊建练.新时期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求索,2008,(10).

责编:一木

猜你喜欢
风险控制
浅析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
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规范流程及建议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J电气公司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刍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风险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