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建设中外语教育问题的思考

2009-12-04 07:50唐智霞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和谐文化外语教育中国文化

唐智霞

摘要: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外语教育要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和谐文化的要求,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外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和谐文化;外语教育;中国文化

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要主动承担起整合文化冲突、化解文化矛盾、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任务。外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天,外语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功能更加突出。

外语教育肩负着传承和谐文化的使命,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外语教育要自觉引领文化方向,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教学的自觉追求,并将此目标融入教学与文化交流之中。

一、外语教育应在办学理念上体现和谐文化的要求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在“身体与灵魂、智力与情感、创造力与敏感性、自主与责任、社会良知与契约以及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等各个方面”。现代教育应该是摆脱各种功利性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正如许国璋先生所说:“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学生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的,而不是英语教学。”

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外语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重视文化,使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体现和谐文化的要求。也就是说,要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教育学生,培养适合我国文化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才。但是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片面强调外语的工具性,削弱了外语教育的本质——人文主义教育,其结果是学生的外语语言技能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却日益下降。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始终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因此,外语课程作为人文科学应该纳入通识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还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进行交际实践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外语教育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促进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自觉意识首先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外来文化的尊重上。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确认自己文化价值的过程中与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外语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自觉性。外语学习首先要以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和继承为基础,也就是“文化自觉”。如果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我们就很难完成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消化和传播。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外语教育尤其是外语类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一直未将本民族文化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也没有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待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这就使得许多学生误认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而盲目地“与国际接轨”,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

外语教育要走出忽视本民族文化教育的误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反思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学会与不同的文化进行沟通和对话,学会对外来文化作出自主选择,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健康的文化成果,创造出满足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新文化。

三、外语教育应秉承“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

外语教育要以中国文化为根本,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和谐发展。借鉴和学习外国文化要遵循和谐文化的理念,运用“和而不同”的发展策略。“和而不同”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和”是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主张多样和平衡,它的重要哲学内涵就是肯定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同”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和而不同”就是在保持各自主体性的前提下承认不同的存在,尊重不同个体的特性,与其他个体和谐相处。将和谐理念运用于外语与外语文化的学习,就是既不丢弃民族文化,也不拒绝外来文化,正确处理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问题。学习外国语言免不了要接触外语背后的文化,外国文化是当前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不能把文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外语文化的导入,而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到扬弃。也就是说,首先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要自觉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外国文化,进而为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创新与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四、外语教育应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也是我国外语教育的任务。但长期以来外语教育实际上只承担了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任务,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文化作为软实力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影响未来的重要力量,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就成了摆在外语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为了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标,就需要在外语教育中加强中国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国家要在教育政策和课程设置上向中国文化教育倾斜,把中国优秀文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在多层次的外语教育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在高等院校和外语类院校增设中国文化的基本课程。要加强外语教学研究,使外语教育本土化。外语教育在介绍外国语言与文化的同时,要结合中国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学会展示自己真实的社会文化生活,学会用外语解释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现象,描述中国特色的风俗习惯,解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传统文化,使外语教育真正为文化建设服务,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不但要传承文明、传承文化,还要创造文明、创造文化。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外语教育要在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和谐文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外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学习与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N].光明日报,2000-11-07.

[2]张西平.外语教育呼吁人文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7-10-24.

[3]范笑山.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4]李继怀,王世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5]郭昱.清华大学与现代中国比较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7,(1).

[6]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责编:一木

猜你喜欢
和谐文化外语教育中国文化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论音乐社团活动运用于韩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试析智能语言技术对外语教育的冲击
浅谈蒙古族那达慕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探讨
南美洲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和今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