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礼记》师表论

2009-12-04 07:51
中国德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仪容礼记道德修养

毕 诚

儒家经典之作《礼记》是从先秦至汉代凝聚而成的礼学文献选编,它系统地记述了古代习俗、圣贤逸事和儒家关于礼仪礼义的言论,阐述了先秦儒家关于国家礼制和伦理的思想。其中,《表记》记录了孔子关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为政者道德修养的言论,是古代从政者和读书人必读的重要篇章之一。在今天的传统文化热中,南怀瑾老人等积极倡导人们要反复阅读之,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更有必要了解古人所论“师表”的含义。为此,笔者以导读的方式逐段加以解析,以期丰富今日中小学的行政管理内容,促进学校伦理文化建设。

《表记》是《礼记》的第三十二篇,讲的是为人师表者的持身原则。表者,表率、榜样、示范的意思。《表记》作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经典著作,通过记叙虞、夏、殷、周四代之治,系统阐述了有关君子的持身、修身之道,以及为政者的事君基本原则。

1.为人师表,贵三不失

【原文】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孔子说:“回去吧!君子虽然隐退也能扬名,不矜持也会庄重,不严厉也会有威望,不讲话也会获得信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既不会犯下失足的错误,不会丧失体态尊严,也不会失言于人。所以君子的仪容足以让人敬仰,人格尊严足以让人畏惧,一言九鼎足以让人信任。《尚书•甫刑》上说:‘外表恭敬,内心戒惧,不要让人在自己身上找到挑剔的毛病,评头论足。”

道德表率者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仪表。这种仪表的特征是外在庄重、仪态威严、言语足信,而且身名远扬,让人敬仰,内心悦服,真诚信赖。一个人的道德修为要达到如此境界,关键是自己要心存戒惧,内外兼修,一言一行都要追求德行的完美。

何谓道行完美?这就是孔子讲的三不失:“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假如一个人能够在一生中做到“不失足”,不踩道德红线,不走歪门邪道,不犯原则性错误,那么他在众人面前就非常体面。古人常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人即使有天大的功劳,也经不住一次失足性犯错的玷污。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再说“失色”。所谓“色”,就是仪容仪表、人格尊严。儒家所谓的“失色”是讲一个人作为一定的社会角色在一定的场合所表现出的不切合自己身份的错误仪表、姿态、态度、情绪等。失去了应有的仪容庄重就会失去人格尊严。所谓“失言”,其实也是根据身份应有的责任、义务来判定的。如,从政者不负责任或丧失原则,朝令夕改;或出于私心的胡乱评判,造成冤案;或在大是大非面前胡言亂语,恶意中伤。再如,作为学者不顾事实乱加评论,言过其实;或追求名利而文过饰非;或言而无信;或无事生非。这些都是失言的表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做到“三不失”,才可以称得上道德完美的君子,才能表率于社会。

孔子讲道德表率不是把人看成圣贤,只是教人努力做到“三不失”,要学会管好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仪表,自己的嘴巴,使之时时刻刻符合礼义。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一是道德教育应该从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入手,不唱高调,从我做起;二是道德是否能够完美关键在于自我是否能自觉地内外兼修。人们应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不要有过失,否则会授人以柄。

2. 谨慎修身,庄敬自强

【原文】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子曰:“君子庄敬自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必须谨慎,以此避免祸患;修养必须笃厚,以此规避诬陷;处世必须恭敬,以此远离耻辱。”孔子说:“君子做到庄重恭敬,就会自我强大;如果安逸享乐不能自律,人格就会一天天鄙俗下流。有道德修养的人,惶惶不可终日,害怕自己的身心因为某一天放松修养而造成轻浮失德。”

君子要做到“三不失”就必须加强内在身心和外在仪表的修养。任何个人都会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生活,道德修养与个人的道德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修养的主要原则就是“谨慎”二字。祸从口出,言行谨慎是避免祸害的法宝。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地做人,可以避免小人的陷害;待人接物,处世为人,谦虚谨慎,就会远离耻辱。如此谨慎,是“三不失”的必要修养。但是,谨慎处世并非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低三下四。人为了尊严必须保持自尊自爱,仪表庄重,而且在任何时候决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筑好为人处世的道德防线,惶惶不可终日。这样就不会有什么空子让别有用心的人可钻,也不怕有什么谣言让人可造。

儒家强调,一个有德君子要学会“避害”“远耻”,爱惜自己的名誉。如果连自己的名誉和生命都不能保,还谈什么立德、立功、立言呢?谨慎是为了防失。庄重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也是做人的修养方法。一个领导者与人民群众,一家之主与家人,一个长辈与晚辈、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密切联系是有必要的,但是这种亲密不等于与他们可以随便吃吃喝喝,或丧失原则地胡言乱语,更不能因为是亲朋好友就可以徇私枉法。事实上,只要你给人们留有做人做事的缺德行为或口实,你就会丧失做人的尊严和威信。古往今来,一个人的道德之失,不是失于公众,而是失于私情;不是失于理智,而是失于情感;不是失于友谊,而是失于利益;不是失于上级,而是失于下属;不是失于孝道,而是失于亲子;不是失于官场,而是失于情场;不是失于公务,而是失于私交;不是失于君子,而是失于小人。谨慎者在私交、私情、私心之中必须学会时刻防微杜渐,在“私”字的理解上下功夫。

3.任重道远,勉力践行

【原文】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唯中山甫举止,爱莫助之。《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孽孽,毙而后已。”

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孔子说:“仁像很重的器物,没有人能举得动;像很遥远的道路,也没有人能走到尽头。在现实中是否称为仁者只能从程度上比较,居多者就算是了。如此要求人们去实行仁,不是也很困难吗?所以君子用抽象的义理来要求人,会让人们难以达到标准,如果用现实人可以做到的榜样来期待人们,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人了。”孔子说:“要求人们心中安于仁的理想,恐怕天下只有一人罢了。《诗经•大雅•烝民》说:‘仁德好像鸿毛一样轻,但很少有人能举起它。我仔细揣测,只有仲山甫能举起。人们虽然爱他,但无力帮助他。《诗经•小雅》说:‘高山是大家仰望的,大路是人们行走的。”孔子说:“《诗》赞美仁德到了这样的地步,激励我向着仁的方向前行,直到精疲力竭才停在半道上,我忘了自身已经衰老了,也不考虑所剩下的日子不多,仍然孜孜追求,毫不懈怠,死而后已。”

孔子说:“恭敬近乎礼义,节俭近乎仁道,诚信近乎人情,如果一个人能恭敬谦让地做人,那么即使有过错,也不会是大错。处世恭敬可以少犯错误,感情亲近就会让人信赖,生活节俭就会使人端正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到这些而犯了错误的人,你看到了吗?《诗经•大雅•抑》说:“温文尔雅,谦和恭敬,是道德成长的基础。”

儒家认为“道不远人”,期待人们成为一个君子,就不要把义理说得玄而又玄,让人看不见又摸不着。其实君子与小人之别只差几步远,就看你在道德修养的道路上是否努力前行。道德境界是无止境的。孔子一辈子孜孜以求,死而后已,但他始终不敢以圣贤者自居。其实,作为任何行政部门的领导对于别人道德的要求都不应该过于抽象,不要讲看不见摸不着的大道理,关键是鼓励人们在道德修养的道路上躬行实践。仁德是天下大器,修养是大路,任重而道远。个人的能力有别,每个人是否能够达到圣贤境界不能以抽象的标准来衡量。好与坏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而已。这就是说,对人的道德要求要实际,评价人的标准也应是相对的。这些话对于纠正道德教育奢望太高或过于抽象的弊端很有借鉴意义。

其次,孔子讲到道德修养要从基础功夫做起,具体言之就是恭敬、谦和、节俭、诚信、亲情。恭敬、谦和是处世做人的态度。仪表温文尔雅,是富有内在涵养的表现。节俭的生活习惯可以使人端正心态,让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容易认识自己,可以显示做人的本色。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可以赢得人们的信任。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要近乎人情。善解人意,将心比心,就会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在组织行政伦理建设中,这些基本的道德要素应该体现在制度和教育之中,体现在领导者以身作则的表率行为上。

4.表里如一,内外兼修

【原文】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已,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其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恥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祬则有衰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孔子说:“仁德修养难以达到一定的境界已经很久了,只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才能做到。所以,君子不用自己的能力标准去责备别人,不因为别人的能力不足而去羞辱他。圣人制定道德行为准则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激励人们互相劝勉,知耻力行,从而按照圣人的教诲去努力。用礼义来节制人,用诚心来团结人,用温和的仪容来修饰人,用合乎礼的服饰来改变人,用朋友的情义来鞭策人,目的在于促进人们一心向善,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诗经•小雅•何人斯》说:‘面对人们应该做到没有惭愧,面对上天敢于无所惧畏。有道德修为的人穿上他们的衣服就应该要有君子的仪容仪表;有了君子的仪容仪表,还要用君子的言辞来文饰;言辞温文尔雅,还要用君子的德行来体现。一个人只有君子的服饰而没有君子的仪容是可耻的,只有君子的仪容而没有君子的言辞是可耻的,只有君子的言辞而没有君子的仁德内涵是可耻的,只有君子的道德言论而没有君子高尚的行为表现更是可耻。所以,君子穿上丧服应该表现出悲哀的情绪,穿上官服应该有庄重恭敬的仪表,穿上盔甲军装应该就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诗经•曹风•候人》说:‘鹈鹕立在渔梁上,连翅膀也不曾沾湿,那没有德行的人,辜负了他们那一身好衣裳。”

儒家认为,制定道德准则的目的在于激励人们努力向善。行政管理者以身作则,但“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不要用理想化标准要求普通人都和自己一样高尚,更不要对能力不足者予以羞辱,而应该把制度作为一种道德激励机制,通过制度激励人们知道什么是耻辱,应该怎样努力。

道德修养是由表及里、内外兼修的过程。这里所讲的“表”主要是道德表现。一个人的仪容仪表是社会角色的外在表现,而穿着衣服,则是人的身份之表,穿什么衣服应该体现角色的内涵。人们穿上衣服,不仅是为了御身避害,为了遮羞体面,而且也是为了显示不同的身份,展现自己的社会角色。在《表记》中,礼学家非常强调衣着对于人的身份、道德的意义。衣服是一种道德文化,具有表现的作用,即对人的身份、言语、仪态、仪容、表情、德行等具有一定的规定限制,所以在中国传统礼制中,不同官品、职级的制服是有规定的。

衣着具有伦理意义,是行政管理的内容。穿上一定的职业服装非但不能讲外行话,更不能做与本职业道德要求不相称的事,否则空有一套外衣而已。道德修养要求每个人的外表、仪态、言语要与自己的穿着相匹配,但如果空有其表,没有内涵,光有漂亮仪态或言辞而没有实德表现,也不过是一个衣服架子而已。一般说来,衣着、仪表、仪态属于外表,言语、德性、情感等属于内表。内表是通过言语、情感、德行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今天的礼仪教育、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都应该追求表里如一,重在内涵的修养。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8】

责任编辑/吴晓燕

猜你喜欢
仪容礼记道德修养
浅谈小学教师的形象魅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半途而废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浅谈大学生求职面试礼仪
魏晋士族为什么爱拼“颜值”
浅谈大学生仪容仪表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