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名士傅山的体育思想及践行

2010-03-22 04:30王雄伟王兴一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傅山太原

王雄伟,王兴一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24)

太原又名龙城,曾经是唐尧故地,北朝霸府,三都之所,是我国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区域,在文化层面体现出包容性、多样性等特点。太原人杰地灵,自古多仁人志士,生于斯,长于斯。傅山则是其中一位大家,被后世誉为十七世纪的一座高峰,有“学海”之称,与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文化名人齐名。“号令自我发,文章自我开”的傅山一生诗、书、子、经、画、医、武涉猎甚广,对后世影响极深。从他的文章、事迹等挖掘其体育思想,追寻其体育活动,旨在整葺傅山一生功绩,完善他的思想体系,为全面认识傅山提供新的角度。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山西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人,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桥松等。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他的祖先是山西大同人,世代业儒兼通武备,家学渊源,蜚名三晋。他的六世祖傅天锡,效仿武夫子关云长,主攻《左氏春秋》,被当时明宗室临泉王朱美请去任教授。他的曾祖父傅朝宣博览群书,封为太原宁化府仪宾承务郎,主管朝王、护驾、画卯之事。他的祖父傅霖,历任寿州知州、湖广佥事、辽海兵备道[1]。傅山深受先辈的熏陶,后学成于明“三立书院”,明时要求天下儒学尚武习射,文武兼备,使傅山成为文武全才之士。

1 傅山的治世思想

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政局上面临的是“山岳崩颓、江湖沸漘”的大变局,在学术上,依旧沿袭着理学内部的朱学与王学之争。政权更迭,学术纷争,催生了一些进步思想家进行反思。在那样动荡的年代,傅山身经两朝,历练了多次劫难,造就了他反对理学、经子平等的为学治世思想。傅山不做迂腐的儒生,不是坐而论道的理学家,他的治世思想以经世致用、实效实功为主。他识时务,视实效,密切关注社会现实,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都作为“当世之务”,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傅山面对当下形势,不空谈虚论,能审时度势,建立事功。全祖望评价傅山“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2]。

傅山说:“看书洒脱一番,长进一番,若只在注脚中讨分晓,此之谓钻故纸,此之谓蠹鱼。[3]”他反对坐而论道,关注时政,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对明末的政府腐败、官场龌龊,有清醒认识。青年傅山,性任侠,敢于向宦官专权斗争,为其老师伸冤平雪。明清转换,他四方奔走,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的大业。他注重实事实功,不做“蠹鱼”,结交反清志士,与绿林人士过从甚密,据传傅山曾创立镖局[4],与武功高强的志士同仁共商复明大计。他的友人也多为文武全才之士,如昆山顾炎武是傅山先生的莫逆之交,据《中国体育史稿》载,顾炎武曾举会反清,善武术,臂力技击出众,曾与傅山三次会面,顾炎武高度评价傅山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5],当时,傅山是反清复明的旗帜人物之一。山西汾阳的薛宗周、王如金是傅山先生在三立书院之挚友,他二人参加反清义军,“拨刀砍卒”,战死在晋祠堡,傅山先生作《汾二子传》倍加赞扬。

傅山不以“重道轻器”的孔孟理学为标榜,他冲破宋明以来学者重理学的倾向,而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傅山的子学研究范围颇广,涉及老子、庄子、墨子、公孙龙子、荀子等。由存世的《霜红龛集》可知,傅山学术是以系统地研究或评注诸子百家为中心工作的,这是傅山的学术取向和成就所在,他大胆提出了百家之学,首开近代子学研究的蹊径,是十七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一支异军[6]。傅山的思想兼收并蓄,是开放的、多元的,为清代学风打破了许多思想上、学术上的禁锢。

他经世致用的治世思想和诸子百家的学术研究,为他的武学、医学等活动提供了哲学基础,也让他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人本”上,把人的健康、健身问题作为事业、学术的研究范围。

2 傅山的医学保健思想

傅山曾入选中国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辞海·医药卫生分册》“医学人物”中,是山西唯一入选的中医药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他的临床基础理论著作《外经微言》(清代抄本),共分九卷,论养生、天癸、子嗣、寿夭,标本顺逆、脏腑气化,伤寒、瘟疫,阴阳寒热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内经》理论,有关学者认为是“学习和研究《内经》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7]”。

傅山综合性临床著作《辩证录》分外感科、内科杂症、妇科、外科、幼科5科。《大小诸症方论》介绍内、外、儿、妇、眼科病,顾炎武在序言中评为“卫生之善道,救死之良方”[8]。《石室秘录》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同治、异病异治”的规律。根据地域差别、时间差别、病变部位、病者年龄性别,体质虚实、肥瘦等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傅山的专科著作 《傅青主女科》、《男科》则流传更广,尤以《女科》著名,当代中医妇科仍奉为案头必备之书。傅山在太原行医,为平民百姓开方研药,留下美名,在太原城内有傅家巷,并建有庙堂。

傅山还利用医学和养生之法,炮制保健饮食,创著名的太原特色药膳“头脑”,主要成分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山药、良姜等,此膳不仅有显著的养生保健功效,而且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头脑”的食用时间要求天亮之前,意在让人们养成早起勤劳的习惯,暗示人们做事要趁早,要早觉悟、早觉醒,学会未雨绸缪。据说,傅山中年丧妻之后,一直侍奉于母侧,其母年迈体弱,傅山便研制了以八种药材和食物为原料的“八珍汤”,作为冬季进食的早点和调补品,经过一个冬季的调治,其母亲身体好转。时值清兵入主中原,傅山立志反清复明,将“八珍汤”之名改为“头脑”,寓意反清复明需要用头脑。当时太原一位移民户开设羊杂割饭馆,生意清淡,傅山怀着济世扶贫的愿望,传授给他“头脑”的配方,并亲笔书写牌匾,取名“清和元”,寓意将清朝统治者和元朝一样由汉人“杂割”掉。每逢遇到体虚需要滋补的病人时,傅山便让他们吃“清和元”的“头脑”。“清和元”饭馆在现太原市桥头街,“头脑”仍为市民滋补保健的佳品。傅山以其深厚的医学功底,积极的民生态度,关心民间疾苦,治世医人,践行当时文化名人的社会责任,关注民众的身体健康,为明清之际的医学保健工作著书立说,身体力行。

傅山本人还喜爱郊游远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模范。他一向反对读书人“死坐屋底”,提倡游学与访友。他曾说过:“故能读书人亦当如行脚阇黎,瓶钵团杖,寻山问水,既坚筋骨,亦畅心眼。若再遇师友,亲之取之,大胜塞居不潇洒也。[3]”他曾游历江南,走访名山大川之际,“既坚筋骨,亦畅心眼”,还广结天下名士,阅览世间情态,强身健体,陶冶性情。又兼傅山是书法名家,在山西境内至今仍留下许多他的书法,太原的晋祠、松庄、西村、崛围山等地都存有傅山的墨迹,这些山川名胜便是他经常游览停驻的地方。

傅山高超的医学造诣和远足游历之健体思想是傅山思想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对中国医学保健和健身的发扬、传承影响深远,意义极其深刻。

3 傅山的拳术思想与活动

在当代山西学者魏宗禹的《傅山评传》中,曾提到了傅山的武术,并提出我国武林书刊中提到,曾有侨黄父子拳谱存在过,那就是傅山、傅眉的武术拳谱[9]。1984年在山西灵石县发现了一部拳谱,经鉴定这部名为《傅山拳法》的著作,就是传说中的侨黄父子拳谱。这个古拳谱,参加了1984年、1986年在承德、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展览,得到了全国武术界的认可,198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傅山拳法》一书,成为我国武术宝库的瑰宝之一。

傅拳又名朝阳拳,是傅山隐居晋祠朝阳洞读书时编创。傅山精览佛道养生健体之书,又结合岐黄医典,以道家之吐纳导引,医家之经络走向,结合易筋经、八段锦、紫微八卦舞的动作编成傅氏朝阳拳,后传于世人。其拳式动作名称与太极拳相似,又别于太极拳,后叫子午太极拳。有记载,傅山创立的“子午太极拳”曾失传,但光绪六年(1850年)的《傅拳图》手抄本又惊现世人[4]。1988年版《傅山拳法》记载了演练功夫“滋液润泽,施化流通”、“阳以三立,阴以八通”、“怀元抱真,服炼九鼎”、“通德三元,含精养神,筋骨致坚,正气常存[10]”的论述。说明傅山先生在武学上造诣高深,深通武学之理,堪称是一代大师。

其实傅山懂拳术,识武功,在《霜红龛集》诗文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傅山三十八岁于寿阳五峰山龙泉寺,拜雨师郭还阳为师出家为道。在《霜红龛集》卷七《书扇贻还阳道师》中,记有“师今年整九十岁也,人多谓师无道术,师尢一足,脚脱胫骨出,静处用功,竞能肉下包骨,于今十三年矣。[3]” 可见傅山师傅郭还阳武功高强,能舒筋错骨,甚至达到骨肉分离。另外,《失题》诗中有‘剑术惜其疏,举杯饮欲忘。老子知无用,眉儿自审才[3]。 此诗文可证,傅山曾习练剑术,并与儿子切磋演练。傅山的儿子傅眉曾学手搏之技,能纵跳山阪上下如飞,横槊舞剑,挽劲弩能左右射。傅山曾夸其子“大有见贼惟多身如轻,之胆之识真横槊才也。”但也因不能遂其反清复明之意而发出了“一儿五十岁,两孙近弱冠,都是好身手,不能解忧患[3]”之感慨。可见,不仅傅山自己练习武艺,他的儿孙也身手了得,他本人也以此为傲。再联系其祖辈家学,傅山一家确有尚武的传统,傅山能创编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著名书画家、太极拳大师梅墨生先生提出在明末清初之际,不少胸怀大志的有识之士都有习武的风气,只是时世压气,雄略在胸,不能明言,不便形诸笔墨。[11]当时顾忌到清廷禁令,其他人也不敢详加记载,致使常规资料缺轶或流为野史,文献无证。不过在一些佚志杂章中,记录了傅山父子的武学修为。据《石膏山志》(任重远,1927)载:清顺治四年春,傅山和傅眉到天空寺与寺内主持道成法师演示打坐和五禽戏,并传授给当地名士吴成光,接着又传授给寺内和尚。康熙二十一年父子隐居期间,被何世基请至义塾讲学传武,遗留“傅拳"。在《仙儒外纪》(《仙儒外纪削繁 》清.刘霏辑)卷十记载:“寿髦臂力过人,所遗长枪,数人不能舁。” 寿髦即傅眉,不但会武功,且武功高强盖世。鉴于当时的时势,流传中的故事,也许确有类似的事件或事迹曾发生。

傅山的武术身份,在武侠小说和民间流传中更是精彩玄妙。梁羽生对傅山先生就推崇备至,在他的《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等小说中,都将傅山浓墨重彩,极尽渲染,七剑中将傅山封为无极派老前辈,“无极剑”傅青主和“游龙剑”楚昭南、“蹑云剑”石振飞并称当世三大剑术名家,无极剑傅山武功高强,剑法精妙,平生绝技名“飞云袖底剑”[12],长袖和剑都是武器,是小说中宗师级人物。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傅山先生的武学身份。

据民间传说,傅山为道家龙门派第六代“真”字辈,绵山道士孟太真为龙门派第九代“太”字辈,孟太真向傅山虚心求教,傅山将其拳法传给绵山道士孟太真,后称为绵山太极拳。孟太真是山西灵石县人,他又将此拳传给山西绛州人王宗岳,王宗岳是太极拳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著有《太极拳论》。民间还流传有“傅青主飞笔点太原”的典故。传说,太原城年久失修,城楼牌匾的“太”字的一点颜色脱落,成了“大”字,傅山用弓箭将沾着墨汁的笔射上城楼牌匾,也有说傅山是用手把笔甩上去,可见傅山的臂力或射术十分高超了得。据说,傅山作画时总在酒酣之后,独处一室,舞练一番,这才乘兴作画。傅山在醉中舞拳,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然后又将这种人体动作的感悟,形诸笔墨,因而他的书法和画具有一种肃杀之气和灵动飞扬的韵味,酒、书、画和武术,在他身上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总之,傅山具备武术家学背景,他本人也习练武艺,其子孙也都武功不凡,对中华武术的流传与发扬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4 结语

明末清初,在傅山生活的年代,他是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傅山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贤达,一个主张“经世致用”的书生,一个“医者父母”的圣手,一个“武学深厚”的宗师。他的体育思想和践行,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藏,有待进一步地深入挖掘和发扬。

[1] 任林深.傅山事迹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5):75~77.

[2] 全祖望.鲒埼文集选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2.252.

[3] 傅山.霜红龛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4] 刘映海.清代武术、镖局与晋商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 山西大学,2007.

[5]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 佚名.医苑之窗[J].浙江省中医杂志,1982.5.

[8] 霍润德.晋阳文化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9] 魏宗禹.傅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0] 杨献珍.傅山拳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11] 梅墨生.追踪傅山[J].文物世界,2007,83(6):77.

[12] 梁羽生.七剑下天山[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傅山太原
傅山的“四宁四毋”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
清·傅山论书句
小妾是味大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