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是之名
——《当代学术史研究》读后

2010-04-07 15:23詹冬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学术史个案研究学者

詹冬华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为求是之名
——《当代学术史研究》读后

詹冬华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余三定主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是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自觉对当代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其学术旨归在于“求是”,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对以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切实的总结评判,包括对学者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定位;二是对一切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进行“除恶务尽”式的批判,肃清学术不良风气,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三是对学术发展的内外部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为学术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生长点。

当代学术史研究;求是精神;个案研究;学术批评

余三定教授在当代学术史领域可谓研治有年,早在1980年代,他就以《云梦学刊》为学术平台,展开了对当代学者的个案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云梦学刊》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办会,就当代学术史问题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的讨论交流,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共鸣[1]。最近出版的《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版)一书是余三定教授主编的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自觉的对当代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了。该书没有对当代中国学术进行通史性的概述,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对1949年以来出现的中国学术领域的重大问题和现象进行系统的探讨分析,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力图对当代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并藉此探索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为中国学术的演进提供某种具有前瞻性的方法指引和价值导向。以下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个案研究、学术批评等方面谈谈个人读后的感想。

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历史意识与问题意识密不可分。学术史要打开的,其实就是问题的萌生、演进、归结的全过程,是问题的历史。尽管这两者不是一回事,但可以说,没有问题史就没有学术史。在进行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时候,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时间距离过短的原因,写通史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以问题为中心,追溯问题演变的全过程,就成了当代学术史研究的突破口。以问题为中心,是为了突出当代学术研究的闪光点,避免那些独特的发现被所谓的通史“淹没”和“稀释”[2]369。 只有先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入手,把这些问题弄得比较清楚了,才有可能在将来写出比较成熟的学术通史。《当代学术史研究》这本著作选取的就是中国当代学术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对其进行全面而集中的讨论和探索。

该著主要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术与学术史通论。对学术和学术史的概念、学术研究的方法等一般性的问题进行学理性探讨。二是当代重要学术现象扫描。主要包括学术规范问题、重要学术刊物运作机制问题、学者知识分子的学术定位问题等等。三是当代学者个案研究。收录了有关当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学者个案评述研究的文章。四是学术批评。主要就中国当代学术界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而且还分析了当代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索了纠错补漏的方法和措施。下编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主要就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栏目设置、发展的空间和方向、期刊的国际化、评价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探讨。第二,“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这是该书的重头戏,收录了陈平原、程郁缀、余三定、许明、贺卫方、欧阳哲生、张文定、刘曙光等18位当代学者撰写的专题论文,内容涵盖“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面临的困难,应对的策略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第三,“当代学术史研究”论坛。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史与思想史、学科史的关系,当代学术史的问题意识,学术规范和评价机制对于学术史的意义等等。第四,“当代高等教育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主要围绕当代高等教育中所出现的学术研究不规范、学术精神失落、科研考核量化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此外,还就高校期刊的改革与当代学术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探索。全书67万余字,收录了67位学者的专题文章,内容全面,资料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代学者对学术史研究的集中思考。可以说,就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而言,如此多的知名学者集体亮相,集中就这一问题做深入全面的反思和探索,这在新时期以来的当代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头一次。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当代学者个案研究。《云梦学刊》和主编余三定教授都是从当代学者个案研究开始进入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余三定教授积10余年之功,对当代学术史上广有影响的学者进行了个案研究,主要有:叶朗、陈鼓应、万俊人、刘纲纪、陈平原、王富仁、王先霈、易竹贤、李元洛、罗成琰、胡绳、郑欣淼、董京泉、许诺、邓晓芒等,内容涉及到哲学、美学、文学、法学等多个人文学科[3]2。学术史研究离不开具体的学科史和问题史,而学科和问题最后又会落实到具体的学者个体,如果把这些相关的学者的学术成就考察清楚了,这个学科和相关的重要问题也就很明朗了。比如王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冯友兰对于中国现代哲学学科,朱光潜、宗白华、蔡仪、李泽厚等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学科,这些人都有开创这一学科的筚路褴褛之功。他们就好比是架起整座桥的一个个桥墩,把握了这些学术基本点,学术的脉络就清楚了。当代学术史的研究也应如是。余三定在谈到其做个案研究的体会时说:首先必须把学者放在时代和社会的大环境下来考察。其次,要把学者的为人与为学,即他的人生境界与治学成就结合起来。因为学术不是冰冷的概念逻辑,不是僵硬的技术知识。学问中有人生,有情味,有境界。最后,对一个学者作出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要将其放在当代学术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加以考察和观照[3] 2-3。本书所收录的个案研究文章大都采取“学案体”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即按照“知人论世”的原则,考察时代社会背景,介绍人物生平,梳理概括其学术思想,对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作出具体评价。

在中国学术史上,似乎没有哪一个时期会像今天这样如此重视学术规范。然而吊诡的是,似乎也没有哪一个时期会像今天这样出现如此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这两者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学术规范的制定就是为了有效防止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但另一方面,冰冷的学术规范也有可能成为高明的学术腐败的最好掩体,表面规规矩矩的学术形式背后掩藏的可能是思想的平庸、观点的重复、知识生产的粗制滥造,甚至是伪造数据、作伪注、剽窃、拼凑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没有严谨科学的学术规范和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知识生产就成了大可存疑的事情。因此,制定严格科学的学术规范,揭露和批判学术腐败行为,重建学术道德,完善学术成果考评机制,就成了当代学术史研究中的题中之义。

《当代学术史研究》不仅专设一块讨论学术批评问题,还在全书的其他多个地方涉及到学术规范以及学术腐败的问题。该书收录了陈明芳的专题文章——《令人忧虑的抄袭剽窃现象——从拙著〈中国悬棺葬〉的遭遇谈起》[2] 303-310,读后让人触目惊心,中国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个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可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存在于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量化管理与评价机制。杨玉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他说现在中国是“全民搞学术”,有点类似于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从幼儿园老师到著名大学教授,每个人都要搞所谓的科研,没有成果出来,就没有办法晋升职称、职务,更不要说出名了。于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炉灶,大量炮制所谓的论文著作,结果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学术垃圾,就像当年炼出的废钢一样[2] 312-313。这样的现象不可不察。新时期以来,中国要求创新的呼声不绝于耳,几乎所有的领域所有的人都在时时创新。但是,当这个领域被无数所谓的“创新”充斥填满之后,“创新”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要么是低水平的重复,要么就是以变异代替创新,学术领域也不例外。比如,做一篇学位论文必须交代论文的创新之处,研究一个课题也要说明自己的创新点。这种要求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研究大军”涌入到学术领域之后,学术空间被挤占得所剩无几,这时候大家都来谈自己的创新就有点标榜之嫌,而少数人真正的创新却被淹没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学术批评者对这些现象行为加以甄别和评判,去伪存真,坚守学术的阵地。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余三定教授主编本书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对当代学术现象、学科发展和学术争鸣的宏观扫描,还是对当代知名学者的个案研究;无论是对学术成就的热情褒扬或对学术腐败行为的揭露与批判,还是对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的思考和践行,都显示了当代众多学者对学术立场的执着坚守和对学术良知的真诚呼唤。用余三定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开展当代学术史研究,是为了“推进学术不断前进、健康发展”,“学术应该总结自身,学者应该回瞻自我”[3]1。有人将学术史研究比作是“秋收”,“在尽力颗粒归仓的同时,又要为来年春种精选良种”[4]。 而笔者更愿意将这项工作看成是学术资产的一次“大盘点”,总结成果,盘活资产,辨识问题,寻找契机。中国当代学术的整体状况是良少莠多,真少伪多,原创少重复多。因此,学术界亟待一批具有中国经验、带有原创思想的学者出现,亟待一批不可复制的带有中国文化指纹的学术成果出现。而发现和培育这样的学者就需要一块干净而丰饶的文化土壤和学术空间,学术史研究就是为提供这样的土壤和空间做最基础性的准备和服务工作。

由此,学术史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求名”,也不是为了“求利”,而是为了“求是”。“求是”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以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切实的总结评判,包括对学者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定位;二是对一切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进行“除恶务尽”式的批判,肃清学术不良风气,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三是对学术发展的内外部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为学术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生长点。余三定教授主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就是在“求是”的名义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显著的现实意义。

[1]张恒学.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拓荒者:余三定的《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及其当代学术史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2):191-192.

[2]余三定.当代学术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杜悦. 当代学术史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当代学术史研究》主编余三定访谈录[N].中国教育报,2009-04-16.

[4]朱平珍. 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探索性著作:评《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J].北京大学学报,2006(3):155.

(责任编校:文中)

ForFameofSeekingTruth——Comment onResearchofContemporaryAcademicsHistory

ZHANDong-hua

(Literature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Theresearchofcontemporaryacademicshistoryedited by Yu Sanding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n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academic history. It embodies that people introspect conscientiously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academics. Its purpose is seeking truth which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summarizing and evaluating academics works; secondly, criticizing all academic corruption to eliminate bad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return a pure land to academic circles; thirdly, exploring the inner and external laws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to provide theory basis for academic self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academics history; the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research of particular case; academic criticism

2010-05-07.

詹冬华(1976—— ),男,江西都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批评、中国诗学。

G256.4

A

1673-0712(2010)04-0122-03

猜你喜欢
学术史个案研究学者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学者介绍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